華文網

霍光家族為何敗亡?除了霍家咎由自取之外,宣帝的心理也是主因

史海鉤沉:霍光家族為何敗亡

電視劇中的霍光形象

霍光死後不久,霍家終於敗亡。史書上記載,霍家在敗亡之際,家裡見鬼云云,這些都是想說明霍家的敗亡乃咎由自取,上獲天譴,和皇家寡恩刻薄沒有關係。這當然是史學家為君者諱,我們可以理解。

霍家敗亡肯定是多種原因,霍家的問題是一方面,因為霍光掌握最高權利達數十年,霍家之人位高權重,驕奢淫逸,乃至於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裡,說他們咎由自取也不為過,

就生活奢靡這一條,就夠遭人嫉恨的了。

而另一方面,漢宣帝有個心理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舒解。

我們都知道,君權是至高無上的,當然不是什麼君權神授,而是傳承至祖宗。但對於漢宣帝來說,情況有點特殊了,他的權力卻是來自于霍光,若不是霍光將他從鄉間匹夫一下子扶上天子的寶座,恐怕終其一生,他也就是一介平民。這種情況和漢文帝很是相似,不過,漢文帝要感謝的是一個集團,

而漢宣帝則只有一個報恩物件。向一群人感恩壓力不大,可以利用手裡的權利玩一下遊戲,漢文帝可以對周勃不客氣,對陳平等其他擁立他的人格外客氣就行了,再順便提拔一下別的擁戴他的人,這樣就足夠了。而漢宣帝面對的這個人,之間既輔佐過一位皇帝,還廢過一個皇帝,他其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皇帝"。而也漢宣帝倍感壓力,既不能對霍光失禮,稍微失禮恐怕就會遭致輿論的壓力,
說他忘本;而他又確實打不敢造次,若是惹惱了他,他把自己再廢掉也不是不可能的。

霍光應該是清楚自己扮演著雙重角色:他既是可以授予他人權利的"神",但同時又是自己擁立的君主的臣子,要恪守臣道。這個角色確實不好扮演,他會長期飽受外部的壓力和內心的煎熬,後世有很多手握廢立大權的權臣都無法忍受權力的誘惑,把魔戒戴在了自己手上。

但霍光終其一生都沒有這麼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是對得起漢武帝臨終前的託付的。

霍顯和她的子侄們過多看到了霍光扮演"神"的一面,既然君權都可以由自己的老公授與人,那還有什麼不可以做呢?聞聽皇帝立劉奭(故去的皇后許平君之子),她咆哮道:"此乃民間時子,安得立!即後有子,反為王邪!"這哪裡是大將軍夫人的口吻,而是皇太后有口吻了。

連霍光都沒有對劉病已這樣的行為說三道四,她哪有什麼資格?顯然她是真把自己當根蔥了。

霍光活著的每一天,漢宣帝就得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從一貫的性格和風格推斷,霍光對宣帝當然不會特別的嚴酷,但估計也不太會像長輩那樣流露出慈祥的笑容。霍光是嚴肅的,不苟言笑的,表面很平靜但眼睛裡面卻有著控制著一切的力量,這讓年輕的宣帝手足無措。既不敢學劉賀那樣做個浪蕩子弟,沉溺於自己的私欲之中,又不能當真行使皇帝的權力,只能扮演一個聽話的傀儡,他實在是找不到和霍光在一起相處的恰當的心理狀態。

電視劇中的劉病已形象

霍光一死,他的這種壓抑的心理感就會瞬間釋放。從這一天起,他就無須再仰什麼人的鼻息了,直到此時,他才有了真正的安全感,不會再擔心有人能將他廢掉了。也就這從一刻開始,他才找到了作為一個皇帝的快樂。

霍光死後,漢宣帝的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既感覺有些悲痛,但更多的恐怕還是欣喜。"帝興于閭閻,知民事之艱難。霍光既薨,始親政事,厲精為治,五日一聽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職奏事,敷奏其言,考試功能。侍中、尚書功勞當遷及有異善,厚加賞賜,至於子孫,終不改易。樞機周密,品式備備,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霍光死後,宣帝一下就成了工作狂,就說明了這種內心的喜悅。

"帝興于閭閻"、"帝自在民間",史書上不停地提醒這一點,從歷史事實來看,漢宣帝也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在民間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他後來對這些人都一一進行了報答。而對於將他扶上皇帝寶座的霍光,他也是心存感恩的,他分封了霍氏的很多子侄,這一方面是出於其真心,也有一方面是出於輿論的壓力。

但是,劉詢漸漸發現,在霍顯等人心目中,霍家的恩他是報不完的。大恩難報,確實是這樣。關鍵的是,施恩圖報可以理解,但施恩者不能把別人報答視為理所當然,甚至不停地加碼,更何況對方還是至高無上的皇帝。

宣帝劉詢既有了這樣的感覺,那對霍家來說就有些不妙了。再加上魏相、許廣漢等人在不停地給皇帝臺階下,幫助他減輕心理負擔,劉詢和霍家關係由"恩"向"怨"轉變,恩怨是連在一起的,怨由恩生,仇因愛生。

雖然史書上確切地記載了霍顯毒死許後、計畫毒死太子劉奭,儘管這些可能不是事實,但絕對是霍顯提出的要皇帝報恩的及格標準。霍家認為,皇帝應該主動立自己的女兒為皇帝,然後專寵,再立她的兒子為太子,將來繼承皇位。如果是這樣,霍家的權勢無可動搖,霍顯自然也就滿足了。但皇帝只是封他們的子侄為侯,這對霍顯來說,皇帝簡直就是個薄情寡義之人。

怎麼善待功臣,功臣又怎麼自處,當然是過去史家最關心的課題之一,很顯然,霍家和宣帝都是失敗者,最後雙方反目成仇,甚至於兵戎相見,真是讓人唏噓不已。霍光家族一敗如此,各路高人自然會總結歷史經驗。

著名史學家、《漢書》的作者班固先是肯定了霍光的功績:"霍光受繈褓之托,任漢室之寄,匡國家,安社稷,擁昭,立宣,雖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後又指出霍光的不足,"然光不學亡術,闇於大理;陰妻邪謀,立女為後,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顛覆之禍,死財三年,宗族誅夷,哀哉!"

著名史學家班固像,他認為霍光“不學亡術”

霍光"不學無術",自班固以降,似乎已成定評。"不學"是指他不知君臣大義,"亡術",是指他不知韜晦自安之術,"學"是大道,"術"是潛規則。

皇帝、丞相、大將軍這個層面的國家領導人,學養不足固然是很大遺憾,但只要心術正、知權變、能用人,學養不足也不足為害。反倒是許多有學有術、學養非常高的人治理國家常出危險,因為他們會拿社會民眾當成小白鼠,來做社會試驗,驅動億萬民眾改天換地來實現他心目的理想烏托邦。老百姓一旦做了這種試驗品,死了也只能自認倒楣,還得對將他們當成實驗品的"肉食者們"山呼萬歲,悲哉!隋煬帝楊廣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現在依然有不少人在為他喊冤。

北宋時的著名史學家司馬光顯然要比班固深刻得多,他看到霍家敗亡的關鍵:"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執之,久而不歸,鮮不及矣。"另外,他對宣帝不能早點"裁奪"霍家的權勢,"遂至怨懼以生邪謀,豈徒霍氏之自禍哉?亦孝宣醞釀以成之也。"這個批評一語中的。怎麼說呢?正是因為宣帝一心想報恩,對霍家的胡作非為一而再、再而三地縱容,這才鬧到了雞飛狗跳的地步,雙方誰也下不來台,只能是兵戎相見,而宣帝自己也承擔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和歷史駡名。如果他心腸狠一點,早點剝奪霍家的權勢,也不至於鬧到如此地步,而霍家雖然沒了權勢,也可以保全,想必後世之人對他也不會有如此之多的非議。

司馬光像。他的看法要比班固深刻得多

宣帝先是對霍光不敢裁抑,後是對霍光家屬不好意思裁奪,和風細雨解決心結的機會沒有了,最後只能喊刀斧手了。殘陽如血,照在冷冷的刀上。

沉溺於自己的私欲之中,又不能當真行使皇帝的權力,只能扮演一個聽話的傀儡,他實在是找不到和霍光在一起相處的恰當的心理狀態。

電視劇中的劉病已形象

霍光一死,他的這種壓抑的心理感就會瞬間釋放。從這一天起,他就無須再仰什麼人的鼻息了,直到此時,他才有了真正的安全感,不會再擔心有人能將他廢掉了。也就這從一刻開始,他才找到了作為一個皇帝的快樂。

霍光死後,漢宣帝的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既感覺有些悲痛,但更多的恐怕還是欣喜。"帝興于閭閻,知民事之艱難。霍光既薨,始親政事,厲精為治,五日一聽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職奏事,敷奏其言,考試功能。侍中、尚書功勞當遷及有異善,厚加賞賜,至於子孫,終不改易。樞機周密,品式備備,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霍光死後,宣帝一下就成了工作狂,就說明了這種內心的喜悅。

"帝興于閭閻"、"帝自在民間",史書上不停地提醒這一點,從歷史事實來看,漢宣帝也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在民間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他後來對這些人都一一進行了報答。而對於將他扶上皇帝寶座的霍光,他也是心存感恩的,他分封了霍氏的很多子侄,這一方面是出於其真心,也有一方面是出於輿論的壓力。

但是,劉詢漸漸發現,在霍顯等人心目中,霍家的恩他是報不完的。大恩難報,確實是這樣。關鍵的是,施恩圖報可以理解,但施恩者不能把別人報答視為理所當然,甚至不停地加碼,更何況對方還是至高無上的皇帝。

宣帝劉詢既有了這樣的感覺,那對霍家來說就有些不妙了。再加上魏相、許廣漢等人在不停地給皇帝臺階下,幫助他減輕心理負擔,劉詢和霍家關係由"恩"向"怨"轉變,恩怨是連在一起的,怨由恩生,仇因愛生。

雖然史書上確切地記載了霍顯毒死許後、計畫毒死太子劉奭,儘管這些可能不是事實,但絕對是霍顯提出的要皇帝報恩的及格標準。霍家認為,皇帝應該主動立自己的女兒為皇帝,然後專寵,再立她的兒子為太子,將來繼承皇位。如果是這樣,霍家的權勢無可動搖,霍顯自然也就滿足了。但皇帝只是封他們的子侄為侯,這對霍顯來說,皇帝簡直就是個薄情寡義之人。

怎麼善待功臣,功臣又怎麼自處,當然是過去史家最關心的課題之一,很顯然,霍家和宣帝都是失敗者,最後雙方反目成仇,甚至於兵戎相見,真是讓人唏噓不已。霍光家族一敗如此,各路高人自然會總結歷史經驗。

著名史學家、《漢書》的作者班固先是肯定了霍光的功績:"霍光受繈褓之托,任漢室之寄,匡國家,安社稷,擁昭,立宣,雖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後又指出霍光的不足,"然光不學亡術,闇於大理;陰妻邪謀,立女為後,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顛覆之禍,死財三年,宗族誅夷,哀哉!"

著名史學家班固像,他認為霍光“不學亡術”

霍光"不學無術",自班固以降,似乎已成定評。"不學"是指他不知君臣大義,"亡術",是指他不知韜晦自安之術,"學"是大道,"術"是潛規則。

皇帝、丞相、大將軍這個層面的國家領導人,學養不足固然是很大遺憾,但只要心術正、知權變、能用人,學養不足也不足為害。反倒是許多有學有術、學養非常高的人治理國家常出危險,因為他們會拿社會民眾當成小白鼠,來做社會試驗,驅動億萬民眾改天換地來實現他心目的理想烏托邦。老百姓一旦做了這種試驗品,死了也只能自認倒楣,還得對將他們當成實驗品的"肉食者們"山呼萬歲,悲哉!隋煬帝楊廣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現在依然有不少人在為他喊冤。

北宋時的著名史學家司馬光顯然要比班固深刻得多,他看到霍家敗亡的關鍵:"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執之,久而不歸,鮮不及矣。"另外,他對宣帝不能早點"裁奪"霍家的權勢,"遂至怨懼以生邪謀,豈徒霍氏之自禍哉?亦孝宣醞釀以成之也。"這個批評一語中的。怎麼說呢?正是因為宣帝一心想報恩,對霍家的胡作非為一而再、再而三地縱容,這才鬧到了雞飛狗跳的地步,雙方誰也下不來台,只能是兵戎相見,而宣帝自己也承擔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和歷史駡名。如果他心腸狠一點,早點剝奪霍家的權勢,也不至於鬧到如此地步,而霍家雖然沒了權勢,也可以保全,想必後世之人對他也不會有如此之多的非議。

司馬光像。他的看法要比班固深刻得多

宣帝先是對霍光不敢裁抑,後是對霍光家屬不好意思裁奪,和風細雨解決心結的機會沒有了,最後只能喊刀斧手了。殘陽如血,照在冷冷的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