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改變世界的航行:大英圖書館舉辦詹姆斯·庫克回顧展

1768年,詹姆斯·庫克受英國皇家學會指派,駕駛“奮進號”考察船,由普利茅夫出發橫渡大西洋,經南美洲南端進入南太平洋,試圖找尋未知的南方大陸——南極。這段為期三年的探索之旅,

雖止步於南極圈,但卻讓詹姆斯·庫克有機會繪製出包括紐西蘭全域在內的逾5000公里南太平洋島嶼海岸線地圖,亦為其之後兩度進入太平洋開展探險活動提供了契機。

詹姆斯·庫克繪製的紐西蘭地圖。本文圖片均為 British Library圖

作為對250年前的壯舉的紀念,

大英圖書館近期推出了一場題名為“詹姆斯·庫克的航海歷程”(James Cook: The Voyages)的大型展覽,展期自4月29日開始,至8月28日結束。在此次展覽中,大英圖書館披露了為數眾多珍貴文檔,均與詹姆斯·庫克1768年至1779年之間的三段航程相關,其中包括庫克本人手書的航海日記、地圖,通過貿易交換得來的原住民藝術品,多位隨行的畫師、植物學家、醫生海員們留下的標本、文字與圖像記錄等等。

重述宏大的航海歷史,

還原庫克及夥伴們的故事,他們的野心、挑戰、水上生活的全貌,固然是此次展覽的主要訴求,但與此同時,展覽亦致力於呈現一種嶄新的當代視角,以上述三段改變世界的航行作為長達兩個世紀殖民擴張和全球化運動的起點,講述庫克的探險帶給18世紀歐洲以及世界各地的深遠改變,譬如,它們對於認知及探索世界的啟蒙意義,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積極作用,
對殖民者開疆辟地的推波助瀾,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對於原住民社群毀滅性的打擊。

詹姆斯·庫克肖像

展覽以時間為軸,事無巨細交代了三段航行各個階段的成果及影響。同時,主辦方亦邀請了包括劍橋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館長尼古拉斯·湯瑪斯在內的多位考古學者、藝術家,

創作了主題各異的電影、視頻與繪畫作品,配合展覽舉辦期間的演講與論壇活動一起面向公眾推出。

庫克留下的航海日誌及日記簿,無疑是此次展覽中最受關注的展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庫克在日記內頁中記錄了1773年初,“奮進號”與“探險號”一路向南,橫跨南極圈的創舉。另有一系列特殊的展品需要加以說明,它們出自波利尼西亞大祭司及航海家圖派亞(Tupa’ia)之手,

此人曾在庫克第一段航程中慷慨予以協助,隨同出征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後感染疾疫逝於船上。圖派亞在“奮進號”上學習了歐洲水彩繪畫技法,因而遺留下大量畫作,借著此次展覽,這些水彩畫作也是在封存近兩個半世紀後首度解禁,面向公眾進行展示。

庫克留下的航海日誌中出現了與南極相關的描述

圖派亞的生平經歷充滿了戲劇色彩。他與庫克有著奇妙的緣分,兩人之間亦存在某種程度的相似性,尤其是才華橫溢,集多重身份於一身這一點尤為相似。圖派亞既是大祭司、戰士、航海家,又是藝術家、語言學家、學者,他曾被認為是波利尼西亞社會群島最聰明的人之一。在隨同“奮進號”出征的兩年時間裡,圖派亞充分施展了自己在人際交流方面的天賦,屢屢化解考察船與以毛利人為代表的原住民之間的衝突,尤其是在“奮進號”離開塔希提駛向澳大利亞途中,圖派亞更作為領航者、翻譯及外交官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技能、經驗和外交技巧也被庫克和其他船員學習、沿襲了下來,這讓他們在環行紐西蘭期間收穫頗豐。有史學家認為正是因為圖派亞的出現,庫克的考察船才得以從同時代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斬獲空前的成功。

圖派亞畫作之一,背景為塔希提島傳統長屋及不同種類的熱帶植株,其中麵包果、香蕉、椰子和芋頭,均為塔希提常見的作物,前景中有三艘獨木舟,左邊兩艘為戰船,每艘戰船的船頭、船尾都裝飾著木制的“提基”雕塑,戰士們手持長矛,站立於戰艦平臺上。繪於1769年。

如果將庫克三下太平洋的經歷拍成一部史詩電影的話,庫克精神世界的漸進轉變將會成為一條十分有趣的伏線,就像來自波利尼西亞的多媒體藝術家邁克爾·圖夫瑞應策展人娜塔莎·麥克基內之邀創作的庫克船長系列肖像畫中所表達的疑問——駛向太平洋的這些年,詹姆斯庫克是如何成為庫克船長的?

在庫克以指揮身份率隊完成的首次探險活動中,他作為航海家的野心已經展現無遺。在這次旅行中,庫克幾乎勘察了整個紐西蘭海岸線以及澳洲大陸東岸海岸線,他用測繪資料證實紐西蘭並不接壤任何大陸,澳洲大陸與新幾內亞並不相連。而在1772年啟動的第二次探險活動中,庫克設法由好望角前往太平洋並向南航行至南冰洋,並在兩度駛入南極圈,最遠抵達南緯71度10分,成為整個18世紀航海家中最接近南極洲的一位。他的第三次探索以尋找西北航道為目的展開,由夏威夷沿北美大陸西岸上溯至白令海峽,雖未能如願達成目標,但就是在這場一生最後一次的航海旅程中,庫克繪出了北美洲西北岸包括阿拉斯加延伸部分在內的絕大部分海岸線航海圖,填補了世界地圖的空白地帶。

在庫克的日記簿裡有一句話,或許可以作為其人畢生志願的注腳。“我打算不止於比前人走得更遠,而是要盡人所能走到最遠。”

第一次航海旅程,“奮進號”在阿根廷火地島水域上停泊,隨行畫師亞歷山大·巴肯繪於1769年。

第三次航海旅程,隨行畫師約翰·韋伯繪製於1777至1779年間。

庫克留下的航海日誌中出現了與南極相關的描述

圖派亞的生平經歷充滿了戲劇色彩。他與庫克有著奇妙的緣分,兩人之間亦存在某種程度的相似性,尤其是才華橫溢,集多重身份於一身這一點尤為相似。圖派亞既是大祭司、戰士、航海家,又是藝術家、語言學家、學者,他曾被認為是波利尼西亞社會群島最聰明的人之一。在隨同“奮進號”出征的兩年時間裡,圖派亞充分施展了自己在人際交流方面的天賦,屢屢化解考察船與以毛利人為代表的原住民之間的衝突,尤其是在“奮進號”離開塔希提駛向澳大利亞途中,圖派亞更作為領航者、翻譯及外交官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技能、經驗和外交技巧也被庫克和其他船員學習、沿襲了下來,這讓他們在環行紐西蘭期間收穫頗豐。有史學家認為正是因為圖派亞的出現,庫克的考察船才得以從同時代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斬獲空前的成功。

圖派亞畫作之一,背景為塔希提島傳統長屋及不同種類的熱帶植株,其中麵包果、香蕉、椰子和芋頭,均為塔希提常見的作物,前景中有三艘獨木舟,左邊兩艘為戰船,每艘戰船的船頭、船尾都裝飾著木制的“提基”雕塑,戰士們手持長矛,站立於戰艦平臺上。繪於1769年。

如果將庫克三下太平洋的經歷拍成一部史詩電影的話,庫克精神世界的漸進轉變將會成為一條十分有趣的伏線,就像來自波利尼西亞的多媒體藝術家邁克爾·圖夫瑞應策展人娜塔莎·麥克基內之邀創作的庫克船長系列肖像畫中所表達的疑問——駛向太平洋的這些年,詹姆斯庫克是如何成為庫克船長的?

在庫克以指揮身份率隊完成的首次探險活動中,他作為航海家的野心已經展現無遺。在這次旅行中,庫克幾乎勘察了整個紐西蘭海岸線以及澳洲大陸東岸海岸線,他用測繪資料證實紐西蘭並不接壤任何大陸,澳洲大陸與新幾內亞並不相連。而在1772年啟動的第二次探險活動中,庫克設法由好望角前往太平洋並向南航行至南冰洋,並在兩度駛入南極圈,最遠抵達南緯71度10分,成為整個18世紀航海家中最接近南極洲的一位。他的第三次探索以尋找西北航道為目的展開,由夏威夷沿北美大陸西岸上溯至白令海峽,雖未能如願達成目標,但就是在這場一生最後一次的航海旅程中,庫克繪出了北美洲西北岸包括阿拉斯加延伸部分在內的絕大部分海岸線航海圖,填補了世界地圖的空白地帶。

在庫克的日記簿裡有一句話,或許可以作為其人畢生志願的注腳。“我打算不止於比前人走得更遠,而是要盡人所能走到最遠。”

第一次航海旅程,“奮進號”在阿根廷火地島水域上停泊,隨行畫師亞歷山大·巴肯繪於1769年。

第三次航海旅程,隨行畫師約翰·韋伯繪製於1777至1779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