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學術專訪」李峻嶺醫生:阿法替尼較吉非替尼有更長的無進展生存期

縱觀肺癌治療發展史,肺癌驅動基因的研究進展奠定了靶向治療的基礎。

李峻嶺教授針對肺癌靶向治療的現狀介紹到,在中國大約有50%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存在表皮生長因數受體(EGFR)突變,而在不吸煙患者中,該比率甚至高達70%。靶向治療藥物的出現對於提高中國肺癌患者生存率有重要意義,肺癌治療已經進入個體化精准治療時代。

在我國,第一代表皮生長因數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s)上市的有吉非替尼、埃克替尼和厄洛替尼,

第二代有阿法替尼,第三代有奧希替尼。目前,臨床上靶向治療的策略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首選一代EGFR-TKIs治療,耐藥後轉用三代EGFR-TKI;第二種是首選二代EGFR-TKI治療,耐藥後轉用三代EGFR-TKI。

LUX-Lung 3研究表明,對於常見突變患者,一線使用阿法替尼治療,PFS顯著優於化療組(13.6個月 vs 6.9個月)。而IPASS研究和EURTAC研究資料均顯示,初始治療使用第一代EGFR-TKIs,患者PFS約為10個月,低於阿法替尼一線治療的PFS時間。

LUX-Lung 7研究頭對頭比較了一線使用阿法替尼和吉非替尼的療效和安全性,

結果顯示,與吉非替尼相比,阿法替尼顯著地改善了患者無進展生存期(PFS),有效緩解了病灶。

李峻嶺教授指出:在過去,肺癌靶向治療一般首選一代EGFR-TKIs靶向藥物,發生耐藥後更換三代靶向藥。而隨著阿法替尼進一步滲透進臨床應用,首先使用第二代阿法替尼,發生疾病進展之後更換第三代,能進一步延長患者生存期。這意味著,

肺癌靶向治療最優策略出現競爭選項,是時候將目光放長遠、及時做出策略調整了。

發表媒體:醫學界腫瘤頻道

把手指按到下麵的指紋上,識別圖中二維碼,點關注後,免費訂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