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早期依戀關係對孩子後期行為的影響有哪些?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小片/整體的一部分……”英國17世紀的詩人約翰•鄧恩這首廣為流傳的詩,道出了世界的一個真相:每個人都需要與別人聯結。

這種精神層面的聯結像萬有引力一樣,

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場串聯到一起,讓我們產生自己是人類一員的歸屬感,而不再覺得自己是孤懸宇宙的一顆無依的星球。

心理學家們經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發現了母嬰(也可能是嬰兒與其他養育者)之間有著一種特殊的聯結方式,並將此命名為“依戀”(attachment)。美國精神病學家卡巴尼斯在《心理動力學個案概念化》中,將依戀定義為在時空上聯結一個人與某一特殊他人的持久深厚的情感紐帶。

通俗理解,“依戀”就是指:孩子跟媽媽之間建立的一種非常親密的情感的關係,依戀關係通常包含四種:安全型依戀,癡迷型依戀,回避型依戀和恐懼型依戀。在安全型依戀關係裡,媽媽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很敏感,態度積極,會尊重孩子的發展需要,給孩子提供必要的探索空間,並允許孩子犯錯;會與孩子有更多互動,與孩子一起做相同的事,

一起笑、一起做動作,為孩子的活動提供情緒支持,並經常激勵孩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是最好的一種依戀關係。

早期良好的依戀關係對孩子後期行為的影響有哪些?

(1)對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安全依戀的兒童有著積極的心理狀態,

樂於交往、探索、有自信,對周圍有很好的控制感。而不安全依戀的兒童較多地發展出退縮,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緒不穩定等特點。

(2)對情感發展的影響:

良好的依戀,它將導致一個人的信賴,自信,並且成功地依戀自己的同伴與後代。相反,他將可能成為一個來自依戀缺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發展成為一個好的父親或母親。

(3)對認知發展的影響:

安全依戀的兒童能主動熱情地接近問題,

堅持性較好,與人合作,能主動調節自己的行為。而拒絕型依戀的兒童則對問題不感興趣,遇到困難表現出消極情緒反應,很容易失望,不能獨立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