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一書記王鵬波:王書記來了 楠新村變了

他在這裡工作了三年。這三年,是楠新村不斷變化的三年,是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的三年,是村民村風不斷提升的三年,是百姓獲得感持續增加的三年。

2015年9月,34歲的王鵬波根據組織安排,帶著自己的鋪蓋行李,住進了華州區蓮花寺鎮楠新村任第一書記,一住就是三年多。

“幹了將近十年的法院工作,感到第一書記的工作更加操心,要時刻掛念著群眾增收的問題,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解決產業發展的難題。以前在辦案時面對當事人,

我需要理智嚴肅。現在面對群眾,需要的是親和力,這樣才能讓大家信任我跟著我幹。”王鵬波深有感觸地說。

在一千多個日夜裡,他走遍了楠新的村村巷巷,熟悉了這裡的家家戶戶。這個昔日白淨的小夥子變得黝黑成熟,兩鬢雖冒出了些許銀絲,但卻充滿幹勁。

鄉下的夜晚非常寧靜,忙碌之余的王鵬波,常靜下心來思索如何擺脫楠新的貧困面貌。

楠新村位於華州區城區東6公里處,是由南馬、北馬合併而成,耕地面積3200餘畝,下轄6個村民小組,430戶1650人,其中貧困戶56戶199人。村集體經濟是空殼,無企業也無產業。

2003年的洪水摧毀了村子的根基,造成村子積貧積弱的局面。通過走訪調研,他發現這個村雖然不大,但經濟收入來源卻大有不同。傳統上南馬以種植為主,北馬以養殖為主。村民中有很多種養能手,傳統養殖和種植就像楠新村這只“弱鳥”的兩隻翅膀,如果能使它羽翼豐盈,那一定能帶領鄉親們致富奔小康,奔向新生活。

種豬場讓村民嘗到甜頭

發展扶貧產業不是腦袋瓜子一熱就能拍板釘釘的事,如何把錢用到刀刃上,同時兼顧群眾意願、市場風險和收益分紅?王鵬波和村委支部一班人在實地走訪村裡7家養雞養鴨戶和6家養豬養羊戶後,多次開會協商、與鎮領導溝通,終於把目標瞄準“北馬種豬場”,希望通過“養殖大戶+貧困戶”模式,

發展起楠新村的扶貧產業。

萬事開頭難,一開始場主武宏利婉拒了王鵬波的提議,怕自己挑不起重擔,對北馬種豬場帶動貧困戶沒有信心。但王鵬波沒有洩氣,天天鑽在養豬場,邊幹些粗重活兒邊給他做思想工作。武宏利被他的真誠和韌勁打動了,經多方努力終於在2017年8月,全村56戶貧困戶以區上為每戶提供的5000元幫扶資金入股,為北馬種豬場注資28萬元,加上武宏利自己的20萬元,豬場規模和母豬存欄量均擴大了一倍多。

說起北馬種豬場王鵬波滿臉興奮:“現在的豬場,有8棟豬舍,其中3棟育肥舍,容納肉豬300頭左右。2棟母豬舍,容納母豬90頭左右。2棟產房,容納足月豬崽130頭左右。1棟保育舍,容納斷奶的小豬崽70頭左右。每天飼料投放量達1.5噸,每月往西安銷100頭。2017年年底貧困戶投資僅兩月,就享受到每戶500元分紅。”

為增強貧困戶內生動力,王鵬波多方努力申請到60余萬元政府貼息貸款。幫助王建軍、馬利、陳海洋等12戶貧困戶發展養殖業,陳海洋新建養豬場一個,馬利通過貼息貸款養羊60餘隻。養殖業讓楠新村民嘗到了甜頭、看到了希望。

大棚桃讓群眾受鼓舞

四月鄉村的小路邊楊柳依依,麥田裡、果園裡,滿眼綠色充滿生機。記者和王鵬波來到南馬村,這裡種著大棚桃。透過兩層厚厚的薄膜,隱約看到大棚桃枝頭掛著喜人的粉色小果。驚歎之余,王鵬波嘴角掛著笑容講起了他的“致富經”。

“經濟果蔬要想規避市場風險,賣上好價,首先要有種植的經驗和過硬的技術。其次還要會打時間差,眼下這55棚桃子以每斤4.5元收購價被客商定下了,5月20日就銷往青海,這價格是普通露天桃子售價的8到10倍。”

豐收凝結著付出和汗水,從土地流轉到優選大棚桃品種、從農技培訓到市場分析、從田間到地頭,都活躍著王鵬波的身影。目前,楠新村發展大棚桃160畝,精品戶太8號130畝,極大鼓舞了群眾發展產業增收的信心和決心。

楠新村產業發展步入正軌,如何實現強村與富民相結合,又成了王鵬波新的難題,但集體經濟“空殼村”的現狀令他揪心。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的問題必須解決,王鵬波帶領村委會班子,於2017年10月收回村集體所有的30畝土地,投資6萬元發展香椿育苗基地。望著田裡13萬株幼苗,王鵬波急切盼望著5個月後它們長到80公分,這樣一個苗子就能賣到0.8元。即使苗子市場價格不理想,也能趕上春節前賣茬香椿。他深知,只有村集體經濟壯大,才能給群眾在人居環境、垃圾處理、文化生活等公共領域帶來實惠。

美麗鄉村讓生活更舒適

“門前三堆亂放、路旁荒草叢生、夜晚漆黑一片、天晴塵土飛揚、下雨污水橫流”是多數人對北方農村的印象,之前的楠新村也不例外。村子的綠化、美化和亮化,著實讓王鵬波下了一番功夫。他協調林業局投資整修村路,找農業局投資打農灌配套井、修排水渠,銜接財政局投資搞綠化亮化。三年裡爭取資金130余萬元,用於改善楠新村基礎設施。

功夫不負有心人,漫步楠新村,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挺拔蔥郁的楊樹林,林蔭下四條步道連接起中心涼亭和東側長廊。1.68公里的水泥路和平行的排水幹渠連通村子主幹道。村西南休閒廣場成了老人閒聊和孩童玩耍的好去處。東邊的櫻花、西邊的翠竹、北邊的松柏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更讓群眾點贊的是夜晚長明的100盞太陽能路燈。

村書記王炳敦說:“鵬波是個‘不知足’的人,他不光要村民住的舒適,還讓鄉親們把淳樸的民風發揚下去,主動擔起了村裡的‘和事佬’。”贍養老人、離婚糾紛、勞務合同、法律諮詢,他用多年基層法律工作者的優勢幫助村民調解矛盾,起到了良好效果,樹立了家庭和睦、孝老愛親的農村新風。

如今的楠新村產業發展、環境改善,弱勢群體有人幫,老百姓看在眼裡、喜在心頭,真真切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紛紛誇讚“王書記來了,楠新村變了。”

豬場規模和母豬存欄量均擴大了一倍多。

說起北馬種豬場王鵬波滿臉興奮:“現在的豬場,有8棟豬舍,其中3棟育肥舍,容納肉豬300頭左右。2棟母豬舍,容納母豬90頭左右。2棟產房,容納足月豬崽130頭左右。1棟保育舍,容納斷奶的小豬崽70頭左右。每天飼料投放量達1.5噸,每月往西安銷100頭。2017年年底貧困戶投資僅兩月,就享受到每戶500元分紅。”

為增強貧困戶內生動力,王鵬波多方努力申請到60余萬元政府貼息貸款。幫助王建軍、馬利、陳海洋等12戶貧困戶發展養殖業,陳海洋新建養豬場一個,馬利通過貼息貸款養羊60餘隻。養殖業讓楠新村民嘗到了甜頭、看到了希望。

大棚桃讓群眾受鼓舞

四月鄉村的小路邊楊柳依依,麥田裡、果園裡,滿眼綠色充滿生機。記者和王鵬波來到南馬村,這裡種著大棚桃。透過兩層厚厚的薄膜,隱約看到大棚桃枝頭掛著喜人的粉色小果。驚歎之余,王鵬波嘴角掛著笑容講起了他的“致富經”。

“經濟果蔬要想規避市場風險,賣上好價,首先要有種植的經驗和過硬的技術。其次還要會打時間差,眼下這55棚桃子以每斤4.5元收購價被客商定下了,5月20日就銷往青海,這價格是普通露天桃子售價的8到10倍。”

豐收凝結著付出和汗水,從土地流轉到優選大棚桃品種、從農技培訓到市場分析、從田間到地頭,都活躍著王鵬波的身影。目前,楠新村發展大棚桃160畝,精品戶太8號130畝,極大鼓舞了群眾發展產業增收的信心和決心。

楠新村產業發展步入正軌,如何實現強村與富民相結合,又成了王鵬波新的難題,但集體經濟“空殼村”的現狀令他揪心。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的問題必須解決,王鵬波帶領村委會班子,於2017年10月收回村集體所有的30畝土地,投資6萬元發展香椿育苗基地。望著田裡13萬株幼苗,王鵬波急切盼望著5個月後它們長到80公分,這樣一個苗子就能賣到0.8元。即使苗子市場價格不理想,也能趕上春節前賣茬香椿。他深知,只有村集體經濟壯大,才能給群眾在人居環境、垃圾處理、文化生活等公共領域帶來實惠。

美麗鄉村讓生活更舒適

“門前三堆亂放、路旁荒草叢生、夜晚漆黑一片、天晴塵土飛揚、下雨污水橫流”是多數人對北方農村的印象,之前的楠新村也不例外。村子的綠化、美化和亮化,著實讓王鵬波下了一番功夫。他協調林業局投資整修村路,找農業局投資打農灌配套井、修排水渠,銜接財政局投資搞綠化亮化。三年裡爭取資金130余萬元,用於改善楠新村基礎設施。

功夫不負有心人,漫步楠新村,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挺拔蔥郁的楊樹林,林蔭下四條步道連接起中心涼亭和東側長廊。1.68公里的水泥路和平行的排水幹渠連通村子主幹道。村西南休閒廣場成了老人閒聊和孩童玩耍的好去處。東邊的櫻花、西邊的翠竹、北邊的松柏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更讓群眾點贊的是夜晚長明的100盞太陽能路燈。

村書記王炳敦說:“鵬波是個‘不知足’的人,他不光要村民住的舒適,還讓鄉親們把淳樸的民風發揚下去,主動擔起了村裡的‘和事佬’。”贍養老人、離婚糾紛、勞務合同、法律諮詢,他用多年基層法律工作者的優勢幫助村民調解矛盾,起到了良好效果,樹立了家庭和睦、孝老愛親的農村新風。

如今的楠新村產業發展、環境改善,弱勢群體有人幫,老百姓看在眼裡、喜在心頭,真真切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紛紛誇讚“王書記來了,楠新村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