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史話|梅溪小學:國人自辦的第一所新式小學

晚晴時期,國內有識之士積極探尋富國強兵之道,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主張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翻譯出版西學書籍。在上海,張煥綸等一批思想解放的青年知識份子,

以改良教育為己任,在老城廂地區創辦了正蒙書院,這是國人自辦的第一所新式小學。

張煥綸(1846~1904)

張煥綸,字經甫,出身于上海梅溪弄。幼時隨父親識字讀書,青年時入龍門書院,師從于劉熙載大師。張煥綸關心與國計民生有關的經世之學,對地理學、軍事學尤感興趣。

1878年,張煥綸將自己住宅的部分廳堂、庭院充作校舍,招收學生40余人。因為就讀的都是剛開蒙的兒童,所以定名為正蒙學院。書院提倡“讀書為體,治事為用”。學生分大中小三班,課程有國文、輿地、經史、時務、格致、數學、詩歌等,後增加商業、英文、法文,課餘兼習擊球、投壺、習射、遊戲等。

《圖畫日報》上的梅溪小學堂

1914年梅溪小學學生合影

1882年,學生增至數百人,張煥綸在填平的梅溪上擴建校舍,改名為梅溪書院。書院注重體育和軍事訓練,是上海最早實行軍事訓練的學校。據《上海縣誌》載,“中法戰爭爆發時,

張煥綸令學生受軍事訓練,率之夜巡城廂”,夜間居民“聞屐聲,皆知其為梅溪學生矣”。1886年,上海道台邵友廉視察梅溪書院,見“少長有秩,講授有序,董率有節,作息有程,彬彬乎如游古黨庠術序間,與博士弟子相酬對”,倍加讚賞,並撰寫了《梅溪書院記》,後碑刻立於書院內。

1917年臨時大總統馮國璋為梅溪小學題匾“成績卓然”

梅溪小學校舍

1902年,清政府頒佈“壬寅學制”,梅溪書院改為梅溪學堂,次年又改名官立高等小學。1912年改為市立初等小學,不久改稱上海市立梅溪小學。由於校舍大部分為張煥綸宅第,年代久遠、屋宇陳舊,便加以重修並增擴建,新建樓房4幢,開闢操場,校門從梅溪弄移至蓬萊路。1917年,臨時大總統馮國璋為梅溪小學特頒“成績卓然”匾額,

江蘇省省長齊耀林也贈匾“學津先覺”。

梅溪小學童子軍在勞動

上海市第四區中心國民學校教職工合影

1919年5月7日,上海各界2萬餘群眾在公共體育場舉行國民大會,呼籲收回青島、懲辦國賊、釋放被捕北京學生、抵制日貨,梅溪小學120名師生參加大會。

教育家黃炎培曾說:“吾國教育上海發達最早,而上海小學,梅溪實開其先。”梅溪小學創造了上海教育史上諸多“第一”,第一個實行男女同校,第一個童子軍組織,第一個舉辦勤工儉學等等。

列隊整齊的蓬萊路第一小學學生

梅溪的學子遍及海內外。國學大師胡適曾就讀于梅溪小學。胡適在《四十自述》裡回憶,他初入學時,分在五班,所用教材為《蒙學讀本》《華英初階》《筆算數學》等。他曾在上課時指出老師一處錯誤。老師見他天資聰穎,考核其國文水準後,破例讓他直接跳到了二班。

1992年的梅溪小學

搬遷至永甯街的梅溪小學

1946年,梅溪小學更名為上海市第四區中心國民學校,1950年改為蓬萊區第一中心小學,1956年改名蓬萊路第一小學。1984年拆除舊校舍,建造五層鋼筋水泥樓房。1986年新校舍落成,恢復梅溪小學原名。2000年,梅溪小學遷永寧街20號,與永甯街小學合併,沿用梅溪小學名稱。

(欄目合作:區檔案館供稿 編輯:高磊)

1919年5月7日,上海各界2萬餘群眾在公共體育場舉行國民大會,呼籲收回青島、懲辦國賊、釋放被捕北京學生、抵制日貨,梅溪小學120名師生參加大會。

教育家黃炎培曾說:“吾國教育上海發達最早,而上海小學,梅溪實開其先。”梅溪小學創造了上海教育史上諸多“第一”,第一個實行男女同校,第一個童子軍組織,第一個舉辦勤工儉學等等。

列隊整齊的蓬萊路第一小學學生

梅溪的學子遍及海內外。國學大師胡適曾就讀于梅溪小學。胡適在《四十自述》裡回憶,他初入學時,分在五班,所用教材為《蒙學讀本》《華英初階》《筆算數學》等。他曾在上課時指出老師一處錯誤。老師見他天資聰穎,考核其國文水準後,破例讓他直接跳到了二班。

1992年的梅溪小學

搬遷至永甯街的梅溪小學

1946年,梅溪小學更名為上海市第四區中心國民學校,1950年改為蓬萊區第一中心小學,1956年改名蓬萊路第一小學。1984年拆除舊校舍,建造五層鋼筋水泥樓房。1986年新校舍落成,恢復梅溪小學原名。2000年,梅溪小學遷永寧街20號,與永甯街小學合併,沿用梅溪小學名稱。

(欄目合作:區檔案館供稿 編輯: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