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何豐田在全球賣得比大眾少但利潤卻很高?大眾中國CEO給出答案

文/碳纖維聖鬥士

北京車展期間在大眾展臺的專訪室等待大眾汽車品牌中國CEO馮思翰博士的時候,少有地遭遇了德國人遲到的情況。所以,馮思翰博士一進來就趕緊道歉,並表示,

之前在外面被其他媒體拽住脫不開身,所以為表示歉意,他可以回答“任何問題”。

於是,AutoLab就大眾如何看待中國新興造車勢力、大眾和豐田的利潤對比,以及未來中國關稅調整之後對大眾進口車業務的影響等幾個問題,對馮思翰博士進行了專訪。

而馮思翰博士的回答也沒有“打官腔”,看得出來,絕對是乾貨——畢竟在汽車行業中,敢於在接受採訪時評價其它車企的CEO並不多見。

AutoLab:由於目前中國正在大力推行新能源車戰略,目前中國湧現出了很多的新興造車企業。大眾如何來看待這股中國新興造車勢力?

馮思翰:新能源車是未來世界汽車工業的趨勢,我知道目前中國正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技術,並且給予了很多政策傾斜,

這很有遠見。中國目前湧現出很多年輕的新能源汽車製造企業,很多車型的設計概念看起來很漂亮很前衛,但圖紙設計和工程驗證不是一回事。這些年輕的汽車製造企業,很多都還沒有實現真正的量產,而有些則是將交付計畫一拖再拖。

汽車作為耐用消費品,

比手機和電腦更為複雜,需要更多的經驗和技術。儘管不少年輕的中國造車企業選擇了代工作為量產管道,但這種管道會受到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而且這些限制帶來的後果會最終影響到產品的表現。在新能源化方面,大眾有更多的經驗、信心以及耐心,我們不擔心中國新興造車勢力的競爭。

相反,我們歡迎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製造企業大量湧現,因為他們的想像和概念很好,

有很多東西值得大眾學習。除此之外,中國本土品牌近來的表現也非常好,他們表現出了很強的競爭實力,目前我們已經開始關注中國本土品牌對於整個市場的影響力了。

AutoLab:整個2017年大眾的全球銷量達到1070萬輛,是世界第一;豐田只落後大眾幾十萬輛,全球銷量排名第三,但是豐田的利潤卻是大眾的近3倍。請問該如何來看待大眾這種銷量和利潤之間的落差?說得通俗點,

就是為什麼大眾賣得多卻賺得少?

馮思翰:首先,我們對目前整個集團的利潤表現相當滿意。之所以出現這種“賣得多賺得少”的情況,問題不在於大眾的單車利潤率,畢竟大眾不是通用。我知道通用的小型MPV(五菱/寶駿)在中國賣得很好,但問題是利潤太低,所以現在通用開始追求利潤。

大眾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根本的原因在於花出去的錢太多。主要是大量的新技術研發,還有新生產線的準備,這些都需要投資。對於中國市場來說,這種投資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讓大眾在中國市場保持領先,進而保證大眾在全球市場的領導地位。

我認為未來大眾的投資回報率能保持在6%左右,這是我們的期望。未來我們會著重思考如何在利潤、銷量以及投資之間取得平衡。

AutoLab:大眾的這筆錢砸出去之後,預計在多少年內能取得對豐田的技術優勢?畢竟豐田自己在技術方面也有不少投入。

馮思翰:我希望能儘快取得對豐田的技術優勢,這個時間可能需要5-10年。不過目前在一些局部,我們已經取得了技術領先地位。例如我們針對新能源車開發的MEB平臺,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領先了整個行業2-3年,這個平臺的重要性不亞於之前的MQB平臺,未來該平臺上會誕生很多新車型,例如你們看到的大眾I.D.VIZZION概念車,就是MEB平臺的具體產物——除了新能源驅動,還有自動駕駛,以及全新的設計語言,這些都是未來大眾的發展趨勢。

不過這些技術投資最終能否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尚難預料。我的觀點就是,在技術上投資,未來不見得一定會贏;但如若不在新技術開發上進行具有規模和遠見的投資,那麼未來就一定會死。

AutoLab:目前中國有關方面已經表示未來會大幅度調低進口車關稅,您認為這會對大眾在華的進口車業務造成怎樣的實質性影響?

馮思翰:對於這個說法我們有所耳聞,並且保持了密切關注。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進口車關稅降多少,什麼時候降,並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或時間表。從長遠來看,這確實對我們的進口車業務有所幫助,但從眼下來看,這樣的消息直接導致了消費者的觀望。不單單是大眾的進口車業務,很多車企的進口車業務都受到一定影響,銷量反而下降了。我個人猜測,中國的進口車關稅新政可能會在今年7月實施,至於具體降多少,我猜可能會在25%左右。

採訪結束。對於馮思翰博士對於中國造車新勢力的評論,各位有怎樣的看法?

大眾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根本的原因在於花出去的錢太多。主要是大量的新技術研發,還有新生產線的準備,這些都需要投資。對於中國市場來說,這種投資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讓大眾在中國市場保持領先,進而保證大眾在全球市場的領導地位。

我認為未來大眾的投資回報率能保持在6%左右,這是我們的期望。未來我們會著重思考如何在利潤、銷量以及投資之間取得平衡。

AutoLab:大眾的這筆錢砸出去之後,預計在多少年內能取得對豐田的技術優勢?畢竟豐田自己在技術方面也有不少投入。

馮思翰:我希望能儘快取得對豐田的技術優勢,這個時間可能需要5-10年。不過目前在一些局部,我們已經取得了技術領先地位。例如我們針對新能源車開發的MEB平臺,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領先了整個行業2-3年,這個平臺的重要性不亞於之前的MQB平臺,未來該平臺上會誕生很多新車型,例如你們看到的大眾I.D.VIZZION概念車,就是MEB平臺的具體產物——除了新能源驅動,還有自動駕駛,以及全新的設計語言,這些都是未來大眾的發展趨勢。

不過這些技術投資最終能否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尚難預料。我的觀點就是,在技術上投資,未來不見得一定會贏;但如若不在新技術開發上進行具有規模和遠見的投資,那麼未來就一定會死。

AutoLab:目前中國有關方面已經表示未來會大幅度調低進口車關稅,您認為這會對大眾在華的進口車業務造成怎樣的實質性影響?

馮思翰:對於這個說法我們有所耳聞,並且保持了密切關注。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進口車關稅降多少,什麼時候降,並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或時間表。從長遠來看,這確實對我們的進口車業務有所幫助,但從眼下來看,這樣的消息直接導致了消費者的觀望。不單單是大眾的進口車業務,很多車企的進口車業務都受到一定影響,銷量反而下降了。我個人猜測,中國的進口車關稅新政可能會在今年7月實施,至於具體降多少,我猜可能會在25%左右。

採訪結束。對於馮思翰博士對於中國造車新勢力的評論,各位有怎樣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