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257~269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 汗出多者,為太過。(257)

解析

本條以汗出多少辨太過與自和。

“脈陽微”,指脈浮而微,反映邪氣微而表邪不甚。“汗出少”,指汗出適當,反映正勝而邪去,故謂“自和”。若汗出多,則反傷正氣,易使陰分不足,陽氣有餘,因而便為形成胃腸燥熱創造了一個主要條件,陽熱“為太過”。

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裡,亡津液,大便因鞭也。(258)

解析

本文承上條,進一步論述發汗“太過”形成陽絕於裡的病機。

“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應與上條“汗出多者,為太過”聯繫起來看。陽脈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此用脈實而因發汗過多的,也為“太過”。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陰陽應該在不停地運動中維持著協調平衡。若陰陽發生偏盛偏衰,不能相互協調平衡,就要發生疾病。

此證因汗出過多,傷了胃中水穀津液,使留之陽氣獨盛于裡,陰液不能與陽氣和合以發揮其滋潤調節的作用,因而導致大便必硬。此即心和“太過為陽絕於裡,亡津液,大便因鞭也”,絕者,陽絕不訓的意思。陽熱盛極,胃腸津傷,以致大便硬,因而形成陽明燥實證。

陳修園在深人研究《傷寒論》的基礎上,提出治病更起守“保胃氣,存津液”這一法則,看來是很有道理的。以下兩條,皆由於發汗太多,

內傷津液而才轉屬陽明,具體地證實了這一點。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259)

解析

本條以脈論述陽氣獨盛于內,陰液不足,而致大便硬的病機。

脈浮為陽氣盛,故日“浮為陽”。芤為浮大中空,按如蔥管,主陰血虛,故日“芤為陰”。“脈浮而芤”,是陽熱有餘而陰液不足的脈象。陽熱有餘,獨盛於內,則胃氣生熱; 陽盛灼陰,陰液虧耗,不能和陽,則陽愈亢而阻絕於裡。

胃熱陽絕,陰不濟陽而化燥,勢必導致大腸失潤而大便硬結。

⊙版權聲明: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文章來源於《傷寒論詮解》,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懸壺醫案】徵文恢復啦,如果您覺得您的病案具有代表、如果您覺得您的方藥具有奇效、如果您是一個厚德濟生不吝醫術的好中醫,歡迎投稿到【懸壺醫案】欄目!

⊙本文編輯:清半夏

⊙溫馨提醒: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僅供中醫思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