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漢武帝打匈奴可以沒有衛青霍去病,卻不能沒有他

文:夏彥(微信公號讀史專欄作者)

漢武帝無疑是一位雄才大略、功名卓著的皇帝。

正是從他開始,華夏民族才真正鼎立千秋,始終昂首佇立在歷史的最前端。而他最大的功勞就是抗擊匈奴,開疆拓土。他在位54年,打了44年的仗。把一個驍勇善戰的馬背民族打得生活不能自理,讓其“不敢南下而牧馬”。衛青、霍去病等一批絕代名將,如眾星捧月拱衛漢武帝一道,創造了華夏民族不朽的歷史。

但是,在抗擊匈奴這一史詩級的漢朝大片中,

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都只記得漢武帝的英明神武,只記得衛青、霍去病這些民族英雄的所向披靡,卻忘記了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背後還有一個人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大漢第一經濟學家、漢武帝的第一財政部長、農業部長兼漢軍後勤部第一副部長——桑弘羊,他為漢武帝征討匈奴提供了財政支撐、物質保障。

說桑弘羊之前,咱們先看看漢武帝繼承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江山。

說實話,漢武帝的太爺爺漢高祖劉邦雖然開朝立代,但是當時的大漢江山經過秦末的連年征戰,早已滿目瘡痍,國家一窮二白,皇帝想找四匹同色的馬都找不到。但是一統天下的劉邦心氣高啊,拖著這樣的爛攤子去打匈奴,結果在白登山之戰中差點被俘虜。

從那以後,劉邦和他的後繼者們開始實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說白了就是死活不打仗,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悶聲發大財。國家將開礦、煮鹽甚至鑄錢等經營權都下放給諸侯國或者民間,稅收也是能減就減。以農業稅為例,傳統農業稅,是按十分之一徵收;文帝之初減少至十五分之一,之後減到三十分之一,甚至有十幾年乾脆不收了。

宮廷開銷上邊也是能省就省,漢文帝劉恒更是“摳”的不行。據說文帝寢官裡的帳帷數年不曾更換過。一次,有關單位奏報要建築一座觀景台,

算一算要花百金,文帝說:“百金是十家中等民家一年的生產值,我繼承先帝的宮室,總是怕做不好令高祖蒙羞,建什麼樓臺?”

皇帝都這樣的節儉,因此,儘管賦稅收入那麼低,國庫還是富得流油。長安國庫的錢,繩子都朽爛了,數都數不清——這就是史上有名的盛世:文景之治。

從這點看,漢武帝是個絕對的富二代甚至富三代,國家這麼有錢了,還和什麼親,就召集大臣開了個會,

商量打匈奴的事,但是除了一部分主戰派武將,大多數大臣仍然主張和親,漢武帝看了當時還是財政顧問的桑弘羊,桑弘羊數了數國庫這些年的家底,點了點頭說:“陛下,沒問題,這個可以打。”

於是,這個會最終做出了對匈奴開戰的決定,這一打就是半個世紀。

大家都知道自古以來打仗就是打後勤,打的就是綜合國力。武帝初年的財政蓄積消耗得很快,光是準備打仗必須的戰馬就耗費幾十億錢。但漢武帝想當大有為之君,也是“崽賣爺田不心疼”,花錢如洩洪水。例如,元朔二年建立朔方郡,費用達數千億錢;除戰爭消耗外,還對有功官兵賞賜黃金二十余萬斤。

事實上,戰爭開始不到八年,國庫的錢就花的差不多了,而漢武帝還醞釀著一次比一次大的戰役。龐大的軍費沒了著落,就找來桑弘羊。而桑弘羊給漢武帝劉徹說了幾個理財的想法。當時的漢武帝腦子裡想的只有打匈奴,哪管這些,二話沒說就同意了,桑弘羊於是按照漢武帝的要求馬上付諸實施。

首先是將吃著國家低保的災民、貧民遷徙到剛打下來或者人煙稀少的地方落戶墾荒。這樣一方面減少了財政負擔,另一方面還能增加國家稅收,而且把人遷徙到戰區還能對戰爭時軍隊後勤運輸節省開銷。可謂一箭三雕,桑弘羊真是個天才。

其次是實行鹽鐵官營。以前這塊的錢都讓諸侯國和民營企業賺了,現在收歸國有,這是一筆巨大的收入。

第三是實行算緡。這是桑弘羊最天才的稅收政策,簡單說就是從事不同行業的按不同的標準收稅,從事商業、金融業以及個體戶等按照各自的營業額、以及不同的標準收稅。更狠的是看人收費,例如桑弘羊搞了一個車船要征通過稅,車一輛一般人納稅一算,商人加倍,發現逃稅、漏稅的要麼沒收財產,要麼發配充軍。

通過以上三大理財措施以及一些輔助政策,漢武帝的軍費有了保障,直接保障了元狩四年的漠北決戰。要知道,當時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身後可是有五十萬後勤保障部隊啊。這麼大的開銷與桑弘羊推行的這些政策從而增加國庫收入是分不開的。

之後成為大司農中丞(代理財政部長)的桑弘羊更是進行了徹底的經濟改革,先是為了打擊分封國貴族勢力以及地方豪強,鼓勵大家舉報貪官、造反的貴族,一經查實,立即沒收財產。還對那些納稅大戶給予權力開放政策,納稅多的就可以獲得爵位。一收一放,既打擊了豪強、貴族,減少了他們造反的可能性,又增加了國家稅收。

然後又將鑄幣權收歸國有。以前吳王劉濞只是掌握著一半的鑄幣權利,不到二十年,他就富可敵國。進行幣制改革不但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而且穩定了市場和流通。

同時桑弘羊還發展了納粟買官或贖罪的辦法,准許納粟免徭役或免告緡,依不同物件而定:吏納粟可以補官,罪犯納粟以贖罪。看來東漢末年的賣官制度,在漢武帝時就已經初漏端倪。

元封元年,武帝提升桑弘羊為治粟都尉,兼大司農,總管財政經濟工作。成為大漢第一個集農業部長和財政部長的人。由於桑弘羊的努力,漢朝的財政政策日趨完善,既保證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對匈戰爭,有穩定了國內的經濟秩序。才使得漢武帝做了亡秦之事,卻避免了亡秦之禍。

大家都知道自古以來打仗就是打後勤,打的就是綜合國力。武帝初年的財政蓄積消耗得很快,光是準備打仗必須的戰馬就耗費幾十億錢。但漢武帝想當大有為之君,也是“崽賣爺田不心疼”,花錢如洩洪水。例如,元朔二年建立朔方郡,費用達數千億錢;除戰爭消耗外,還對有功官兵賞賜黃金二十余萬斤。

事實上,戰爭開始不到八年,國庫的錢就花的差不多了,而漢武帝還醞釀著一次比一次大的戰役。龐大的軍費沒了著落,就找來桑弘羊。而桑弘羊給漢武帝劉徹說了幾個理財的想法。當時的漢武帝腦子裡想的只有打匈奴,哪管這些,二話沒說就同意了,桑弘羊於是按照漢武帝的要求馬上付諸實施。

首先是將吃著國家低保的災民、貧民遷徙到剛打下來或者人煙稀少的地方落戶墾荒。這樣一方面減少了財政負擔,另一方面還能增加國家稅收,而且把人遷徙到戰區還能對戰爭時軍隊後勤運輸節省開銷。可謂一箭三雕,桑弘羊真是個天才。

其次是實行鹽鐵官營。以前這塊的錢都讓諸侯國和民營企業賺了,現在收歸國有,這是一筆巨大的收入。

第三是實行算緡。這是桑弘羊最天才的稅收政策,簡單說就是從事不同行業的按不同的標準收稅,從事商業、金融業以及個體戶等按照各自的營業額、以及不同的標準收稅。更狠的是看人收費,例如桑弘羊搞了一個車船要征通過稅,車一輛一般人納稅一算,商人加倍,發現逃稅、漏稅的要麼沒收財產,要麼發配充軍。

通過以上三大理財措施以及一些輔助政策,漢武帝的軍費有了保障,直接保障了元狩四年的漠北決戰。要知道,當時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身後可是有五十萬後勤保障部隊啊。這麼大的開銷與桑弘羊推行的這些政策從而增加國庫收入是分不開的。

之後成為大司農中丞(代理財政部長)的桑弘羊更是進行了徹底的經濟改革,先是為了打擊分封國貴族勢力以及地方豪強,鼓勵大家舉報貪官、造反的貴族,一經查實,立即沒收財產。還對那些納稅大戶給予權力開放政策,納稅多的就可以獲得爵位。一收一放,既打擊了豪強、貴族,減少了他們造反的可能性,又增加了國家稅收。

然後又將鑄幣權收歸國有。以前吳王劉濞只是掌握著一半的鑄幣權利,不到二十年,他就富可敵國。進行幣制改革不但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而且穩定了市場和流通。

同時桑弘羊還發展了納粟買官或贖罪的辦法,准許納粟免徭役或免告緡,依不同物件而定:吏納粟可以補官,罪犯納粟以贖罪。看來東漢末年的賣官制度,在漢武帝時就已經初漏端倪。

元封元年,武帝提升桑弘羊為治粟都尉,兼大司農,總管財政經濟工作。成為大漢第一個集農業部長和財政部長的人。由於桑弘羊的努力,漢朝的財政政策日趨完善,既保證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對匈戰爭,有穩定了國內的經濟秩序。才使得漢武帝做了亡秦之事,卻避免了亡秦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