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應該怎麼培養?

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能為人民提供優質的精神文化產品,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有助於推動文化與國民經濟各門類融合,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力。

4月21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新舊動能轉換高峰論壇在山東師範大學舉行,與會學者圍繞新動能與文化產業、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等議題展開研討,共同把脈新時代文化產業發展。

發展面臨“三大轉向”

文化產品的歷史很長,

但文化產業是近代工業革命後形成的一種產業體系。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王育濟表示,工業革命帶來的新動能催生了現代意義上的文化產業,蒸汽機、發電機等使得文化產品大批量複製和廣泛傳播成為可能。同時,新動能、新技術的發展也倒逼文化產業作出適時的更新調整。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文化產業不斷壯大,同時也迎來拐點。中南大學中國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友權表示,

文化產業發展面臨“三大轉向”:第一,從市場選擇轉向內容導向。新時代的文化產業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自覺完成從市場選擇轉向內容導向。第二,從資源依賴轉向技術依賴。資源是文化產業的基礎,但文化產業發展不能單純依賴資源,要強調技術引領與自主智慧財產權。第三,
從規模擴張轉向品牌打造。規模擴張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早期趨勢,但壯大民族文化品牌應該是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

同濟大學媒體產業研究所副所長解學芳表示,為美好生活的需要服務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主旨。互聯網時代的美好生活內涵更加豐富,文化享有更加平等,文化產業應及時研判新形勢、作出新應對。

加快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

科技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高新技術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志東表示,實踐表明,只有融合現代科技,充分借助科技力量的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才能不斷轉型升級。全面加快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創新體系建設,是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因素。

王育濟表示,數位技術是人類歷史上正在進行著的最重要的技術創新之一,也是當代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必將推動文化產業不斷產生新業態、構建新體系。數位技術對應的文化產品是互聯網等龐大的新業態,構成了當代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在他看來,數位技術對文化產業的影響是根本性的,突出表現在數位技術使得相關文化產業突破時間、空間、形態限制,創造出難以想像的巨大的領域。數字文化產業是當代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是當下重要的文化業態。

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是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方面。解學芳表示,在數字賦能時代,文化產業要以“互聯網+”為切入口,加速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擁抱移動互聯網、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實現“文化+科技”全面融合發展。

培養複合型應用型人才

傳統產業如何轉舊為新、新經濟怎樣聚木成林、文化創意產業如何發力?回答這些問題,不僅需要黨和政府的頂層謀劃,也需要社科理論界建言獻策。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周忠高表示,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社科工作者應深化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探索現代科技促進傳統文化資源與藝術形態的轉型升級路徑,同時要深化文化創新與管理人才培養,優化專業設置,加強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

與快速發展的文化產業相比,當前高校和相關科研機構的人才培養存在與市場脫節現象。歐陽友權表示,相關人才培養存在四個不適應:第一,師資品質與人才培養不適應;第二,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踐不適應;第三,學術研究與專業教學不適應;第四,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不適應。他建議,高校和相關科研機構要強調交叉培養,培養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同時,二元並重,理論與實踐不可偏廢。此外,要體現區域對接,使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區域經濟發展對接。

在王育濟看來,看到新技術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同時,也要警惕技術對文化產業的異化和負面影響。歷史發展經驗表明,每一次新動能的出現對文化的影響都是雙向的。數位技術在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的同時也帶來負面效應,比如過度娛樂化等。

對於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王志東建議:第一,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自覺意識;第二,加快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體系創新;第三,加快傳統文化產業科技含量的提升;第四,加快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公共服務創新。

文化產業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力

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是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方面。解學芳表示,在數字賦能時代,文化產業要以“互聯網+”為切入口,加速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擁抱移動互聯網、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實現“文化+科技”全面融合發展。

培養複合型應用型人才

傳統產業如何轉舊為新、新經濟怎樣聚木成林、文化創意產業如何發力?回答這些問題,不僅需要黨和政府的頂層謀劃,也需要社科理論界建言獻策。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周忠高表示,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社科工作者應深化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探索現代科技促進傳統文化資源與藝術形態的轉型升級路徑,同時要深化文化創新與管理人才培養,優化專業設置,加強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

與快速發展的文化產業相比,當前高校和相關科研機構的人才培養存在與市場脫節現象。歐陽友權表示,相關人才培養存在四個不適應:第一,師資品質與人才培養不適應;第二,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踐不適應;第三,學術研究與專業教學不適應;第四,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不適應。他建議,高校和相關科研機構要強調交叉培養,培養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同時,二元並重,理論與實踐不可偏廢。此外,要體現區域對接,使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區域經濟發展對接。

在王育濟看來,看到新技術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同時,也要警惕技術對文化產業的異化和負面影響。歷史發展經驗表明,每一次新動能的出現對文化的影響都是雙向的。數位技術在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的同時也帶來負面效應,比如過度娛樂化等。

對於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王志東建議:第一,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自覺意識;第二,加快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體系創新;第三,加快傳統文化產業科技含量的提升;第四,加快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公共服務創新。

文化產業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