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留壩: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 讓小農戶對接大市場

留壩縣位於陝西省西南,漢中市北部,屬秦嶺腹地,屬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革命老區縣和秦巴山區連片開發特困地區。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留壩縣立足自身優勢資源通過發展扶貧產業,探索建立了“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通過小額信貸、政府貼息、鼓勵群眾入股參加扶貧互助資金協會等方式,引導農民創建農家樂、生產特色農產品、發展生態產業、綠色產業。全縣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底的36.5%下降到2017年底的5.93%。

多方式“抱團取暖” 多管道增收

“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制度始於2016年。留壩縣委書記許秋雯說,這一制度把村級組織鍛造成脫貧攻堅的主心骨,以貧困村群眾為主體,通過“抱團取暖”的方式達到村集體和貧困戶共同增收的目的。

扶貧社依託村支部由村支書擔任扶貧社理事長,

村主任擔任副理事長,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擔任扶貧社監事長。同時,仍然是這套人馬,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股份的構成主要是政府、村集體和村民。在扶貧社下,設立若干個專業生產組或服務隊、站、點,從事具體的村級事務管理、組織群眾生產、服務群眾生活等工作。

各個專業生產組有效地把貧困群眾組織起來,由扶貧社配套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必要的生產條件,

並由致富能人、產業大戶帶領貧困戶組團發展,引導貧困戶通過資金入股、土地流轉、進入扶貧社打工等方式,在家門口就能學技術、有活幹、掙到錢。

小農戶實現了與大市場的對接

許秋雯介紹,留壩的扶貧社是集體性質,它的首要職能是承接政府的各種惠農政策,

組織群眾實施專案、發展生產,提高群眾收入、增加集體積累。在這個過程中,它首先要保證以貧困戶為主的廣大農民群眾是扶貧社運營效益的最大受益者。其次,扶貧社的經濟運營則要遵循市場規律,運用經濟手段調節各種關係。

“通過扶貧社,小農戶實現了與大市場的對接。”許秋雯說,2017年,留壩縣73個扶貧社與龍頭企業簽定土雞、土蜂蜜、食用菌等訂單115筆,與貧困戶簽訂合同1430份,

訂單生產生豬3886頭、土雞63857只、土蜂蜜34.34噸、香菇141噸,預計實現產值3800余萬元。

“現在留壩的農民不為生產什麼能賺錢而發愁,因為有扶貧社的訂單合同;不擔心不會養、不會種,因為扶貧社的技術員會培訓指導;不擔心農產品沒人要,因為給扶貧社打個電話,龍頭企業會上門回購。”許秋雯說。

管理遵循市場規律 引導村民參與

中西溝村作為全縣首批試點村,2016年8月組建了中西溝村扶貧互助合作社。扶貧社下設10個專業服務隊,包括建築工程隊、農業生產服務隊、特色旅遊服務隊、電子商務運營隊4個營利性服務隊以及自來水管理服務隊、環境衛生保潔隊、文藝宣傳服務隊、紅白喜事服務隊、政策法規宣傳隊、種養殖技術指導服務隊6個公益性服務隊。

截止2018年2月,先後實施了村委會改擴建、稻草人主題公園改造提升、武火路段環境整治、礅礅石村貧困戶危房改造等多個代建工程,加上特色旅遊服務隊,扶貧社累計積累7.8萬余元,向股民分紅35600元,群眾在扶貧社務工收入超過15 萬元,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元,並吸引40余名常年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

73個村級扶貧社 實現了全縣覆蓋

許秋雯介紹,目前,全縣建成村級扶貧社73個,實現了全縣75個行政村全覆蓋;村扶貧互助資金協會發展會員6243戶,其中貧困戶入股1144戶,有勞力的貧困戶100%入股,占貧困戶總數的60%。

目前,扶貧社帶動全縣1318戶3353名貧困群眾,發展土蜂、土雞、土豬、袋料食用菌、段木食用菌、蔬菜魔芋、中藥材等產業,人均增收3000元。2017年底,32個扶貧社為群眾分紅120余萬元,1000餘戶群眾喜得春節大紅包。

除了組織發展生產,下設的公益性服務隊還組織村莊人飲工程維護、環境衛生打掃,組織文化活動、張羅紅白喜事、宣導文明新風等。截至目前,全縣各類公益性服務隊共253 個,開展農技指導、人飲維護、紅白喜事等服務活動300餘次。破解了村級組織基礎設施“有人建、有人用、無人管”的老大難問題,建立了衛生保潔長效機制。

管理遵循市場規律 引導村民參與

中西溝村作為全縣首批試點村,2016年8月組建了中西溝村扶貧互助合作社。扶貧社下設10個專業服務隊,包括建築工程隊、農業生產服務隊、特色旅遊服務隊、電子商務運營隊4個營利性服務隊以及自來水管理服務隊、環境衛生保潔隊、文藝宣傳服務隊、紅白喜事服務隊、政策法規宣傳隊、種養殖技術指導服務隊6個公益性服務隊。

截止2018年2月,先後實施了村委會改擴建、稻草人主題公園改造提升、武火路段環境整治、礅礅石村貧困戶危房改造等多個代建工程,加上特色旅遊服務隊,扶貧社累計積累7.8萬余元,向股民分紅35600元,群眾在扶貧社務工收入超過15 萬元,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元,並吸引40余名常年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

73個村級扶貧社 實現了全縣覆蓋

許秋雯介紹,目前,全縣建成村級扶貧社73個,實現了全縣75個行政村全覆蓋;村扶貧互助資金協會發展會員6243戶,其中貧困戶入股1144戶,有勞力的貧困戶100%入股,占貧困戶總數的60%。

目前,扶貧社帶動全縣1318戶3353名貧困群眾,發展土蜂、土雞、土豬、袋料食用菌、段木食用菌、蔬菜魔芋、中藥材等產業,人均增收3000元。2017年底,32個扶貧社為群眾分紅120余萬元,1000餘戶群眾喜得春節大紅包。

除了組織發展生產,下設的公益性服務隊還組織村莊人飲工程維護、環境衛生打掃,組織文化活動、張羅紅白喜事、宣導文明新風等。截至目前,全縣各類公益性服務隊共253 個,開展農技指導、人飲維護、紅白喜事等服務活動300餘次。破解了村級組織基礎設施“有人建、有人用、無人管”的老大難問題,建立了衛生保潔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