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個德國攝影師鏡頭下的民國老北京

Hedda Morrison 原名 Hedda Hammer,1908年出生在德國斯圖加特,1933年她已經在慕尼克學完了攝影課程、做了一陣攝影助理、有一定實際經驗。

此時的她看到一份攝影刊物上的廣告,德國 Hartungs 圖片社招募一名女性攝影師,注明必須是德國東南部的茲瓦本人(Swabian,斯圖加特是其首府),懂英語和法語,工作是去主理圖片社在北京的分部。她說“這簡直是為我度身定做”的,而且此時的她不喜歡當時德國的政治狀況,所以雖然工資不高(“所以才要女的”),她立刻決定應召前往。

分別時家人送她兩件禮物:一把防身用的手槍和一把雨傘,兩件東西在她從義大利 Trieste 港上船之後,都被馬上丟掉了海裡。從此她開始了在北京的攝影師生涯,她住在當時法國領事家中,經常單獨行動,除了北京城內,她還獨自去了周圍的西山、山東、承德等地。

1938年她離開了 Hartungs 圖片社,開始為當地的外國商人、藝術家提供攝影服務,1946年她和英國人 Alistair Morrison 結婚之後離開北京,和丈夫一起在香港住了一年多,

後來隨夫去了後來成為馬來西亞一部分的沙撈越(Sarawak)。

作為專業攝影師,除了有較好的技術和經驗之外,她也擁有較好的設備和器材,她常用的是一台 Rolleiflex 雙鏡中幅相機,拍攝建築時會用一台 9×12 cm 的 Linhof Satzplasmat,這些都讓她的作品呈現較高的品質和藝術性。與其他西方攝影師不同的地方是,因為常駐北京,她對當地風土民情瞭解比較深,喜愛這個城市和居民。在北京的13年她拍攝了超過1萬張底片,

這些底片和她自己印出裁剪的近6千多張照片在她身後都捐給了哈佛大學的燕京圖書館。燕京圖書館掃描了所有照片,可以在網上流覽搜索。Hedda Morrison 深深著迷於老北京建築之美。 在週末和休息日,她都騎自行車遊蕩於北京城之中,拍攝她所喜愛的宮殿、廟宇和城牆。 她搭乘火車去北京郊外及周邊地區,請導遊為她詳細介紹。。 Morrison 同樣也拍攝了頤和園、玉泉、西山、十三陵、長城和許多佛教寺廟,
如潭柘寺、戒台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