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乾隆一心想立嫡子為太子,孰料皇后生了兩個兒子,卻接連夭折

作者:金滿樓

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晚,這天正值除夕。

然而,當神州大地鞭炮齊鳴、千門萬戶辭舊迎新之時,皇宮中卻是一片死寂,各種不安籠罩宮牆,氣氛凝重而不祥。

也就在這個晚上,皇子永琮不幸夭折,未及兩歲。

永琮系皇后富察氏所生第二子。在他之前,其兄長永璉曾被密定為皇位繼承人,以待來日承續大統。

孰料人算不如天算,永璉長至九歲時不幸染病身亡,這讓乾隆感到極其悲痛而遺憾。

事後,乾隆特下諭稱:

“二阿哥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為人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當日蒙我皇考命為永璉,隱然示以承宗器之意。

……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遵照皇考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面諭,收藏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是永璉雖未行冊立之禮,朕已命為皇太子矣。

今於本月十二日偶染寒疾,遂致不起,朕心深為悲悼。朕為天下主,豈肯因幼殤而仿懷抱。但永璉系朕嫡子,已定建儲之計,與眾子不同,

一切典禮,著照皇太子儀注行。”

事後,乾隆宣佈輟朝五日,並諡永璉為“端慧皇太子”。

按儒家學理,皇權承續最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但有清以來,清宮從未有過嫡子為太子並繼為皇帝的先例。

也正因為如此,一向篤信儒學、喜好“十全十美”的乾隆是真心期盼在自己手裡開創記錄,

以示大清皇朝名正言順。

所幸的是,永璉夭亡不久,孝賢皇后再度受孕,這讓乾隆又看到了希望。

為迎接這個新生兒的來臨,乾隆打破移居圓明園慶賀上元節(觀看煙火)的慣例而於紫禁城主持各種典禮祭祀。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孝賢皇后身懷六甲,乾隆擔心車馬勞頓會影響到孝賢皇后和未出生的孩子。

不久,永琮誕生。巧合的是,這天恰值“佛誕日”(四月初八),

久旱的華北大地又降甘霖。乾隆大喜之餘,特作詩慶賀:

“九龍噴水梵函傳,疑似今思信有焉。

已看黍田沾沃若,更欣樹壁慶居然。

人情靜驗鹹和豫,天意欽承倍惕乾。

額手但知豐是瑞,頤祈歲歲結為緣。”

大概怕別人看不懂,乾隆又在下面加了一條注釋:“是日,中宮有弄璋之喜。”

次年佛誕,永琮周歲,喜人的春雨又下了一夜。

乾隆高興之餘,再次賦詩一首:

“廉纖夜雨枕邊傳,天眷常承獨厚焉。

饒有對時增惕若,那無撫節慶油然。

啐盤嘉祉徵圖策,佛缽良因自竺乾。

恰憶去年得句日,果然歲歲結為緣。”

從各種跡象看,乾隆有意將承繼大統的希望寄託在這個元後嫡出的嬰兒身上,因而對永琮的格外珍愛也就不在話下。

可惜的是,皇天蒼蒼並未顧及乾隆的一片苦心。就在這年的最後一天,永琮身染滿洲人最害怕的天花而不幸夭亡。

永琮去後,乾隆感到極度遺憾而悲悼萬分,其特頒諭旨,說“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宮,性成夙慧。……聖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聰穎殊常,鍾愛最篤”;

而他的本意呢,也是深望“教養成立,可屬承祧”,誰知突發痘折,令人十分悲慟;永琮雖是默定的皇太子,但畢竟未像永璉那樣“書旨封貯”。

何況尚在繈褓,非其兄可比。不過,永琮終究是中宮皇后所出,喪儀應視皇子從優,著送入永璉所在的朱華山太子園寢,讓他們兄弟有個伴。

諭旨最後,乾隆發了一通感慨,說:

“朕即位以來,敬天勤民,心殷繼述,未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而嫡嗣再殤。”

推求其故,難道是因為“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後正嫡紹承大統者”,“似此竟成家法”;

而“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以致嫡子連喪,天意難違。如果真是這樣——“此乃朕過耶?”

(節選自金滿樓:《皇城秘史:乾隆和他的妃子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頭條號:坑爹史冊,歡迎關注!

皇天蒼蒼並未顧及乾隆的一片苦心。就在這年的最後一天,永琮身染滿洲人最害怕的天花而不幸夭亡。

永琮去後,乾隆感到極度遺憾而悲悼萬分,其特頒諭旨,說“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宮,性成夙慧。……聖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聰穎殊常,鍾愛最篤”;

而他的本意呢,也是深望“教養成立,可屬承祧”,誰知突發痘折,令人十分悲慟;永琮雖是默定的皇太子,但畢竟未像永璉那樣“書旨封貯”。

何況尚在繈褓,非其兄可比。不過,永琮終究是中宮皇后所出,喪儀應視皇子從優,著送入永璉所在的朱華山太子園寢,讓他們兄弟有個伴。

諭旨最後,乾隆發了一通感慨,說:

“朕即位以來,敬天勤民,心殷繼述,未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而嫡嗣再殤。”

推求其故,難道是因為“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後正嫡紹承大統者”,“似此竟成家法”;

而“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以致嫡子連喪,天意難違。如果真是這樣——“此乃朕過耶?”

(節選自金滿樓:《皇城秘史:乾隆和他的妃子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頭條號:坑爹史冊,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