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太史慈首創一成語,表達對孫策的感激之情,群臣卻認為不可信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太史慈傳》注引《江表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三年(西元198年),主人公是孫策和太史慈。原文如下:

策謂慈曰:“劉牧往責吾為袁氏攻廬江,其意頗猥,理恕不足。何者?先君手下兵數千餘人,盡在公路許。孤志在立事,不得不屈意於公路,求索故兵,再往才得千餘人耳。仍令孤攻廬江,爾時事勢,不得不為行。但其後不遵臣節,自棄作邪僭事,諫之不從。丈夫義交,苟有大故,不得不離,

孤交求公路及絕之本末如此。今劉繇喪亡,恨不及其生時與共論辯。今兒子在豫章,不知華子魚待遇何如,其故複曲複依隨之否?卿則州人,昔又從事,寧能往視其兒子,並宣孤意于其部曲?部曲樂來者便與俱來,不樂來者且安慰之……卿手下兵,宜將多少,自由意。”慈對曰:“慈有不赦之罪,將軍量同桓、文,待遇過望。古人報生以死,期於盡節,沒而後已。今並息兵,兵不宜多,將數十人,自足以往還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孫策對太史慈說:“劉繇州牧曾經斥責我替袁術攻打過廬江。他的想法很膚淺,毫無道理。當初我父親手下有數千人,都被袁術控制。我的志向是要成就大事,不得不屈從他,想索回故兵,但兩次索求才得到一千多人,袁術還強逼我攻打廬江。

那時我迫不得已,不得不這麼做。可後來他不遵守臣節,僭越稱帝。我阻止過他,但他不聽。大丈夫以義為交,出現這樣的變故,我不得不與他分道揚鑣。我和袁術的交往便是如此。

我也非常悔恨在劉繇生前未能與他共論時事。如今他的兒子正在豫章,

不知華歆會如何對待他,劉繇的舊部是否願意跟隨他。你和他是同州人,以前又是他的部下,能否去探望一下他的兒子,並向他的部屬解釋我的意願呢?他的部下願意投靠我的就一同帶來,不願來的也要安撫他們……你需要帶多少士兵前往,請你自己決定吧。”

太史慈回答道:“我犯有不赦之罪,將軍的氣量如同齊桓公和晉文公,對我的禮遇超過期望。古人講究以死來回報再生之德,以此成全節義,為完成任務我將貢獻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如今雙方基本停戰,不宜多帶軍隊,我只帶幾十個人,足以完成使命完全歸來。”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太史慈口中的“沒而後已”,意為不辭勞苦貢獻自己的一切。這也是太史慈首創的一句成語,與“死而後已”的意思非常相似。

本文介紹的這個成語故事發生在江東之戰期間。孫策為了儘快拿下豫章郡,打算派遣剛剛被收降的太史慈前往。而太史慈則說出了“沒而後已”這句成語,以表達自己的決心。

這裡附帶說一句,對於孫策讓太史慈勸降華歆的做法,其手下群臣大都持反對意見,認為太史慈將一去不返。但孫策不為所動,放心大膽讓太史慈前往。最終,太史慈也出色地完成任務回到孫策身邊。

參考書籍:《三國志》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太史慈口中的“沒而後已”,意為不辭勞苦貢獻自己的一切。這也是太史慈首創的一句成語,與“死而後已”的意思非常相似。

本文介紹的這個成語故事發生在江東之戰期間。孫策為了儘快拿下豫章郡,打算派遣剛剛被收降的太史慈前往。而太史慈則說出了“沒而後已”這句成語,以表達自己的決心。

這裡附帶說一句,對於孫策讓太史慈勸降華歆的做法,其手下群臣大都持反對意見,認為太史慈將一去不返。但孫策不為所動,放心大膽讓太史慈前往。最終,太史慈也出色地完成任務回到孫策身邊。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