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匪星投胎的賊帥,盜掘17座皇陵,引發中國藝術史上最著名的謎案

五代時期,一顆匪星落入嵯峨山(今陝西省中部),人們傳言匪星落入唐皇陵,必是不祥之兆。說來也巧,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有個娃娃在此時出生,父母非常高興,給他取名溫韜。

韜有韜略、包容的意思,溫韜卻辜負這個好名字。

溫韜,從小不學無術,年輕時落草為寇,打家劫舍。此人狡詐多變,極善鑽研。他先被歧王李茂貞收為義子,改名李彥韜。在老家華原,擔任鎮將,成為地方軍政長官,從此踏入仕途。翻開溫韜的簡歷,此人屬於典型的投機型軍閥,朝秦暮楚,左右搖擺,毫無忠誠可言。李茂貞胳膊粗,他先後兩次為其“抬轎子”。朱溫實力強,他趕緊換個馬甲接著幹。

李存勖滅梁稱霸,他急忙厚禮行賄拜碼頭。

由此可以看出,溫韜人品不好。很多人看他不順眼,從心眼裡討厭他,後唐重臣郭崇韜就是一位。他對李存勖說:“此劫陵賊爾,罪不可赦!”溫韜早就通過伶人景進走起了“夫人路線”。後唐劉皇后收了溫韜很多孝敬,自然在李存勖面前為其說話。時逢亂世,李存勖需要關中穩定的局勢,溫韜的依附符合當時的政治需求。因此,郭崇韜的話,

李存勖以“已宥之矣,不可失信”為由,將此事壓了下去。

後唐莊宗李存勖(xù,一作“勗”)(885年-926年)_圖

有了新主子做靠山,溫韜更加有恃無恐,變本加厲。他擔任耀州節度使七年,其境內18座唐皇陵,有17座被他盜掘。他將陵墓中的財寶,統統納為已有,匪星投胎的傳言果然應驗了。

起初,溫韜盜掘唐皇陵不過是籌措軍餉,擴充實力,在解決軍餉問題之後,溫韜盜墓的目的只是為了搜刮稀世珍寶,以滿足其變態獵奇心理。有了這批珍寶當敲門磚,溫韜不斷變換手中的保護傘,攫取更大的利益。

在溫韜盜掘的17座皇陵中,最出名,影響最大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這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君王,命唐代著名建築家、畫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設計建造自己的陵墓。

兄弟倆將墓址選擇在咸陽城西北九嵕山。據《唐會要·陵議》記載,昭陵在南麓山腰鑿石為元宮(墓室),中室為正寢,是停放棺槨的地方。東西兩側排放著石床,石床上放著許多石匣,裡面放滿了大量殯葬品。墓室裝飾華麗,與長安城大明宮類似。從墓道至墓室山約75丈,前後安置了5道石門。墓道內用三千塊大石砌成,每塊大石重約兩噸,石與石之間相互鉚接,堅固結實。
由於地勢險要,陵墓架設棧道與外界聯結。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安葬後,拆除棧道,陵墓與外道徹底隔離。在陵山周圍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昭陵依山而建,開創了唐代皇陵以山為陵的先河。

溫韜(?-928),五代時梁國人_圖

為了盜掘昭陵,必須找到進入墓室的墓道。溫韜並沒有一味蠻幹,而是費了不少功夫。他命令士兵對九嵕山進行了詳細的勘察,由於山勢險峻,崎嶇不平,始終沒有找到墓道。就在溫韜束手無策之時,恰逢天降大雨,有一處山體出現了塌陷。得到消息,溫韜趕到事發地點。他發現塌陷的地方有個大洞,明顯有人工開鑿的痕跡。他敏銳地意識到這就是傳說中的墓道。來不及等雨停,溫韜立刻命令士兵向下開掘。

《新五代史·溫韜傳》詳細記載了昭陵被盜的過程。溫韜順著墓道來到墓室,“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他組織了數千士兵,以牛拉馬馱的方式,花了一個月,才將昭陵的寶物全部搬完。可以說,對於昭陵的盜掘,是溫韜盜墓生涯中最喪盡天良,也是最成功的一次。

在這些寶物中,書畫藝術品的下場最為痛心。溫韜是個文盲,用“沒文化,很可怕”形容他,十分貼切。在他眼裡金銀珠寶比書畫藝術更有價值。他從昭陵中帶出一大批書畫藝術品。溫韜並不是為了欣賞,而是看上了裝裱書畫藝術品的絲綢。很多書畫藝術品被撕毀遺棄,其危害影響至今。後世認為溫韜對帝王陵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是中國盜墓史上最危險、破壞性最強的“摸金校尉”。

出唐代書法家馮承素所臨摩的《蘭亭序》_圖

溫韜的行為,給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留下了很多歷史之迷。最著名的莫過於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的去向。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酷愛王羲之的書法,收藏了很多書聖的真跡。他死後,包括《蘭亭序》在內眾多名家書畫一同陪葬。溫韜盜掘昭陵,《蘭亭序》並未面世,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紛紛猜測,這件國寶很有可能毀於此次劫難。

溫韜對自己的盜墓行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他將盜得寶物逐一登記,編成目錄,出版成書。在書的目錄中並未發現《蘭亭序》的蹤跡。由此,很多人慶倖《蘭亭序》也許不在昭陵,而是陪葬乾陵。溫韜的愚昧無知,給中國藝術史留下了一團撲朔迷離的迷霧,相信將來《蘭亭序》會重見天日。

溫韜無惡不作,奈何也有失手的時候。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兩位皇帝合葬在一起,在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例。溫韜正是看中了這一點,發動數萬人,打算大幹一場。可是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溫韜帶人上山,天空突然狂風驟雨,人馬剛剛下山,天空立刻轉為睛天。一連三天,都是如此。溫韜是個自相矛盾的卑鄙小人,一方面他違背倫禮,盜墓掘墳,另一方面又怕盜掘乾陵遭到報應。在這種複雜心理的作用下,溫韜只得罷手。依靠詭異天氣的“神助攻”,乾陵這才倖免於難。

郭威(904年-954年),即後周太祖_圖

秦漢以來,一直有“事死如事生”的說法,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在年輕時就修建陵墓,積累財富,以便自已身後享用。如此“厚葬”習俗,刺激了盜墓賊的貪婪之心。周太祖郭威對溫韜的行為深惡痛絕,反復提倡“薄葬”。他臨死前,特地寫信給柴榮,安排自己的身後事。

在信中郭威希望自己死後只需紙衣瓦棺。陵墓一切從簡,不要讓靈柩在宮中停留太久,不修建祭廟,不設置守陵人,也不要立石人石獸。陵墓前立一塊石碑,上面寫郭威一生節儉,只用紙衣瓦棺入葬。同時,還囑咐柴榮建四個衣冠塚,將郭威平時穿的袞冕、通天冠、絳紗袍各二件,一件葬在京師,另一件葬在澶州;再挑郭威生前用過的劍和盔甲各二件,分別葬在河中和大名。這樣每年柴榮可以派人給郭威掃墓,如果不來,也可以在上述四個地方遙祭。郭威的深明大義,一時傳為美談。相比之下,溫韜禍害一方,有悖倫理,與傳統儒家思想背道而馳,對後世的喪葬制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五代十國版圖_圖

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同光四年(926年),在“興教門之變”中,李存勖中箭身亡。李嗣源成為後唐第二位皇帝。他即位後,嚴懲貪吏,減徭輕稅,發展生產,裁減宮人,是五代時期少有的明君。

在李嗣源的治理,後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溫韜這種沒有政治立場的軍閥,受到了李嗣源的忌憚。他的所作所為又造成了惡劣影響,作為一名開明的君主自然要拿他祭旗。公無928年,溫韜遭滅門。一代賊帥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即便如此,也無法彌補他造成的巨大損失,可恨可殺!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新五代史·溫韜傳》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溫韜並沒有一味蠻幹,而是費了不少功夫。他命令士兵對九嵕山進行了詳細的勘察,由於山勢險峻,崎嶇不平,始終沒有找到墓道。就在溫韜束手無策之時,恰逢天降大雨,有一處山體出現了塌陷。得到消息,溫韜趕到事發地點。他發現塌陷的地方有個大洞,明顯有人工開鑿的痕跡。他敏銳地意識到這就是傳說中的墓道。來不及等雨停,溫韜立刻命令士兵向下開掘。

《新五代史·溫韜傳》詳細記載了昭陵被盜的過程。溫韜順著墓道來到墓室,“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他組織了數千士兵,以牛拉馬馱的方式,花了一個月,才將昭陵的寶物全部搬完。可以說,對於昭陵的盜掘,是溫韜盜墓生涯中最喪盡天良,也是最成功的一次。

在這些寶物中,書畫藝術品的下場最為痛心。溫韜是個文盲,用“沒文化,很可怕”形容他,十分貼切。在他眼裡金銀珠寶比書畫藝術更有價值。他從昭陵中帶出一大批書畫藝術品。溫韜並不是為了欣賞,而是看上了裝裱書畫藝術品的絲綢。很多書畫藝術品被撕毀遺棄,其危害影響至今。後世認為溫韜對帝王陵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是中國盜墓史上最危險、破壞性最強的“摸金校尉”。

出唐代書法家馮承素所臨摩的《蘭亭序》_圖

溫韜的行為,給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留下了很多歷史之迷。最著名的莫過於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的去向。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酷愛王羲之的書法,收藏了很多書聖的真跡。他死後,包括《蘭亭序》在內眾多名家書畫一同陪葬。溫韜盜掘昭陵,《蘭亭序》並未面世,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紛紛猜測,這件國寶很有可能毀於此次劫難。

溫韜對自己的盜墓行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他將盜得寶物逐一登記,編成目錄,出版成書。在書的目錄中並未發現《蘭亭序》的蹤跡。由此,很多人慶倖《蘭亭序》也許不在昭陵,而是陪葬乾陵。溫韜的愚昧無知,給中國藝術史留下了一團撲朔迷離的迷霧,相信將來《蘭亭序》會重見天日。

溫韜無惡不作,奈何也有失手的時候。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兩位皇帝合葬在一起,在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例。溫韜正是看中了這一點,發動數萬人,打算大幹一場。可是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溫韜帶人上山,天空突然狂風驟雨,人馬剛剛下山,天空立刻轉為睛天。一連三天,都是如此。溫韜是個自相矛盾的卑鄙小人,一方面他違背倫禮,盜墓掘墳,另一方面又怕盜掘乾陵遭到報應。在這種複雜心理的作用下,溫韜只得罷手。依靠詭異天氣的“神助攻”,乾陵這才倖免於難。

郭威(904年-954年),即後周太祖_圖

秦漢以來,一直有“事死如事生”的說法,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在年輕時就修建陵墓,積累財富,以便自已身後享用。如此“厚葬”習俗,刺激了盜墓賊的貪婪之心。周太祖郭威對溫韜的行為深惡痛絕,反復提倡“薄葬”。他臨死前,特地寫信給柴榮,安排自己的身後事。

在信中郭威希望自己死後只需紙衣瓦棺。陵墓一切從簡,不要讓靈柩在宮中停留太久,不修建祭廟,不設置守陵人,也不要立石人石獸。陵墓前立一塊石碑,上面寫郭威一生節儉,只用紙衣瓦棺入葬。同時,還囑咐柴榮建四個衣冠塚,將郭威平時穿的袞冕、通天冠、絳紗袍各二件,一件葬在京師,另一件葬在澶州;再挑郭威生前用過的劍和盔甲各二件,分別葬在河中和大名。這樣每年柴榮可以派人給郭威掃墓,如果不來,也可以在上述四個地方遙祭。郭威的深明大義,一時傳為美談。相比之下,溫韜禍害一方,有悖倫理,與傳統儒家思想背道而馳,對後世的喪葬制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五代十國版圖_圖

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同光四年(926年),在“興教門之變”中,李存勖中箭身亡。李嗣源成為後唐第二位皇帝。他即位後,嚴懲貪吏,減徭輕稅,發展生產,裁減宮人,是五代時期少有的明君。

在李嗣源的治理,後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溫韜這種沒有政治立場的軍閥,受到了李嗣源的忌憚。他的所作所為又造成了惡劣影響,作為一名開明的君主自然要拿他祭旗。公無928年,溫韜遭滅門。一代賊帥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即便如此,也無法彌補他造成的巨大損失,可恨可殺!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新五代史·溫韜傳》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