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匪星投胎的賊帥,盜掘17座皇陵,引發中國藝術史上最著名的謎案

五代時期, 一顆匪星落入嵯峨山(今陝西省中部), 人們傳言匪星落入唐皇陵, 必是不祥之兆。 說來也巧, 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有個娃娃在此時出生, 父母非常高興, 給他取名溫韜。 韜有韜略、包容的意思, 溫韜卻辜負這個好名字。

溫韜, 從小不學無術, 年輕時落草為寇, 打家劫舍。 此人狡詐多變, 極善鑽研。 他先被歧王李茂貞收為義子, 改名李彥韜。 在老家華原, 擔任鎮將, 成為地方軍政長官, 從此踏入仕途。 翻開溫韜的簡歷, 此人屬於典型的投機型軍閥, 朝秦暮楚, 左右搖擺, 毫無忠誠可言。 李茂貞胳膊粗, 他先後兩次為其“抬轎子”。

朱溫實力強, 他趕緊換個馬甲接著幹。 李存勖滅梁稱霸, 他急忙厚禮行賄拜碼頭。

由此可以看出, 溫韜人品不好。 很多人看他不順眼, 從心眼裡討厭他, 後唐重臣郭崇韜就是一位。 他對李存勖說:“此劫陵賊爾, 罪不可赦!”溫韜早就通過伶人景進走起了“夫人路線”。 後唐劉皇后收了溫韜很多孝敬, 自然在李存勖面前為其說話。 時逢亂世, 李存勖需要關中穩定的局勢, 溫韜的依附符合當時的政治需求。 因此, 郭崇韜的話, 李存勖以“已宥之矣, 不可失信”為由, 將此事壓了下去。

後唐莊宗李存勖(xù, 一作“勗”)(885年-926年)_圖

有了新主子做靠山, 溫韜更加有恃無恐, 變本加厲。 他擔任耀州節度使七年, 其境內18座唐皇陵, 有17座被他盜掘。 他將陵墓中的財寶, 統統納為已有, 匪星投胎的傳言果然應驗了。 起初, 溫韜盜掘唐皇陵不過是籌措軍餉, 擴充實力, 在解決軍餉問題之後, 溫韜盜墓的目的只是為了搜刮稀世珍寶, 以滿足其變態獵奇心理。 有了這批珍寶當敲門磚, 溫韜不斷變換手中的保護傘,

攫取更大的利益。

在溫韜盜掘的17座皇陵中, 最出名, 影響最大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這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君王, 命唐代著名建築家、畫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設計建造自己的陵墓。 兄弟倆將墓址選擇在咸陽城西北九嵕山。 據《唐會要·陵議》記載, 昭陵在南麓山腰鑿石為元宮(墓室), 中室為正寢, 是停放棺槨的地方。 東西兩側排放著石床, 石床上放著許多石匣, 裡面放滿了大量殯葬品。 墓室裝飾華麗, 與長安城大明宮類似。 從墓道至墓室山約75丈, 前後安置了5道石門。 墓道內用三千塊大石砌成, 每塊大石重約兩噸, 石與石之間相互鉚接, 堅固結實。 由於地勢險要, 陵墓架設棧道與外界聯結。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安葬後, 拆除棧道,

陵墓與外道徹底隔離。 在陵山周圍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昭陵依山而建, 開創了唐代皇陵以山為陵的先河。

溫韜(?-928), 五代時梁國人_圖

為了盜掘昭陵, 必須找到進入墓室的墓道。 溫韜並沒有一味蠻幹, 而是費了不少功夫。 他命令士兵對九嵕山進行了詳細的勘察,

由於山勢險峻, 崎嶇不平, 始終沒有找到墓道。 就在溫韜束手無策之時, 恰逢天降大雨, 有一處山體出現了塌陷。 得到消息, 溫韜趕到事發地點。 他發現塌陷的地方有個大洞, 明顯有人工開鑿的痕跡。 他敏銳地意識到這就是傳說中的墓道。 來不及等雨停, 溫韜立刻命令士兵向下開掘。

《新五代史·溫韜傳》詳細記載了昭陵被盜的過程。 溫韜順著墓道來到墓室, “見宮室制度閎麗, 不異人間。 中為正寢, 東西廂列石床, 床上石函中為鐵匣, 悉藏前世圖書。 鐘、王紙墨、筆跡如新。 韜悉取之, 遂傳民間。 ”他組織了數千士兵, 以牛拉馬馱的方式, 花了一個月, 才將昭陵的寶物全部搬完。 可以說, 對於昭陵的盜掘, 是溫韜盜墓生涯中最喪盡天良, 也是最成功的一次。

在這些寶物中,書畫藝術品的下場最為痛心。溫韜是個文盲,用“沒文化,很可怕”形容他,十分貼切。在他眼裡金銀珠寶比書畫藝術更有價值。他從昭陵中帶出一大批書畫藝術品。溫韜並不是為了欣賞,而是看上了裝裱書畫藝術品的絲綢。很多書畫藝術品被撕毀遺棄,其危害影響至今。後世認為溫韜對帝王陵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是中國盜墓史上最危險、破壞性最強的“摸金校尉”。

出唐代書法家馮承素所臨摩的《蘭亭序》_圖

溫韜的行為,給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留下了很多歷史之迷。最著名的莫過於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的去向。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酷愛王羲之的書法,收藏了很多書聖的真跡。他死後,包括《蘭亭序》在內眾多名家書畫一同陪葬。溫韜盜掘昭陵,《蘭亭序》並未面世,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紛紛猜測,這件國寶很有可能毀於此次劫難。

溫韜對自己的盜墓行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他將盜得寶物逐一登記,編成目錄,出版成書。在書的目錄中並未發現《蘭亭序》的蹤跡。由此,很多人慶倖《蘭亭序》也許不在昭陵,而是陪葬乾陵。溫韜的愚昧無知,給中國藝術史留下了一團撲朔迷離的迷霧,相信將來《蘭亭序》會重見天日。

溫韜無惡不作,奈何也有失手的時候。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兩位皇帝合葬在一起,在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例。溫韜正是看中了這一點,發動數萬人,打算大幹一場。可是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溫韜帶人上山,天空突然狂風驟雨,人馬剛剛下山,天空立刻轉為睛天。一連三天,都是如此。溫韜是個自相矛盾的卑鄙小人,一方面他違背倫禮,盜墓掘墳,另一方面又怕盜掘乾陵遭到報應。在這種複雜心理的作用下,溫韜只得罷手。依靠詭異天氣的“神助攻”,乾陵這才倖免於難。

郭威(904年-954年),即後周太祖_圖

秦漢以來,一直有“事死如事生”的說法,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在年輕時就修建陵墓,積累財富,以便自已身後享用。如此“厚葬”習俗,刺激了盜墓賊的貪婪之心。周太祖郭威對溫韜的行為深惡痛絕,反復提倡“薄葬”。他臨死前,特地寫信給柴榮,安排自己的身後事。

在信中郭威希望自己死後只需紙衣瓦棺。陵墓一切從簡,不要讓靈柩在宮中停留太久,不修建祭廟,不設置守陵人,也不要立石人石獸。陵墓前立一塊石碑,上面寫郭威一生節儉,只用紙衣瓦棺入葬。同時,還囑咐柴榮建四個衣冠塚,將郭威平時穿的袞冕、通天冠、絳紗袍各二件,一件葬在京師,另一件葬在澶州;再挑郭威生前用過的劍和盔甲各二件,分別葬在河中和大名。這樣每年柴榮可以派人給郭威掃墓,如果不來,也可以在上述四個地方遙祭。郭威的深明大義,一時傳為美談。相比之下,溫韜禍害一方,有悖倫理,與傳統儒家思想背道而馳,對後世的喪葬制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五代十國版圖_圖

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同光四年(926年),在“興教門之變”中,李存勖中箭身亡。李嗣源成為後唐第二位皇帝。他即位後,嚴懲貪吏,減徭輕稅,發展生產,裁減宮人,是五代時期少有的明君。

在李嗣源的治理,後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溫韜這種沒有政治立場的軍閥,受到了李嗣源的忌憚。他的所作所為又造成了惡劣影響,作為一名開明的君主自然要拿他祭旗。公無928年,溫韜遭滅門。一代賊帥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即便如此,也無法彌補他造成的巨大損失,可恨可殺!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新五代史·溫韜傳》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也是最成功的一次。

在這些寶物中,書畫藝術品的下場最為痛心。溫韜是個文盲,用“沒文化,很可怕”形容他,十分貼切。在他眼裡金銀珠寶比書畫藝術更有價值。他從昭陵中帶出一大批書畫藝術品。溫韜並不是為了欣賞,而是看上了裝裱書畫藝術品的絲綢。很多書畫藝術品被撕毀遺棄,其危害影響至今。後世認為溫韜對帝王陵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是中國盜墓史上最危險、破壞性最強的“摸金校尉”。

出唐代書法家馮承素所臨摩的《蘭亭序》_圖

溫韜的行為,給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留下了很多歷史之迷。最著名的莫過於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的去向。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酷愛王羲之的書法,收藏了很多書聖的真跡。他死後,包括《蘭亭序》在內眾多名家書畫一同陪葬。溫韜盜掘昭陵,《蘭亭序》並未面世,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紛紛猜測,這件國寶很有可能毀於此次劫難。

溫韜對自己的盜墓行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他將盜得寶物逐一登記,編成目錄,出版成書。在書的目錄中並未發現《蘭亭序》的蹤跡。由此,很多人慶倖《蘭亭序》也許不在昭陵,而是陪葬乾陵。溫韜的愚昧無知,給中國藝術史留下了一團撲朔迷離的迷霧,相信將來《蘭亭序》會重見天日。

溫韜無惡不作,奈何也有失手的時候。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兩位皇帝合葬在一起,在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例。溫韜正是看中了這一點,發動數萬人,打算大幹一場。可是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溫韜帶人上山,天空突然狂風驟雨,人馬剛剛下山,天空立刻轉為睛天。一連三天,都是如此。溫韜是個自相矛盾的卑鄙小人,一方面他違背倫禮,盜墓掘墳,另一方面又怕盜掘乾陵遭到報應。在這種複雜心理的作用下,溫韜只得罷手。依靠詭異天氣的“神助攻”,乾陵這才倖免於難。

郭威(904年-954年),即後周太祖_圖

秦漢以來,一直有“事死如事生”的說法,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在年輕時就修建陵墓,積累財富,以便自已身後享用。如此“厚葬”習俗,刺激了盜墓賊的貪婪之心。周太祖郭威對溫韜的行為深惡痛絕,反復提倡“薄葬”。他臨死前,特地寫信給柴榮,安排自己的身後事。

在信中郭威希望自己死後只需紙衣瓦棺。陵墓一切從簡,不要讓靈柩在宮中停留太久,不修建祭廟,不設置守陵人,也不要立石人石獸。陵墓前立一塊石碑,上面寫郭威一生節儉,只用紙衣瓦棺入葬。同時,還囑咐柴榮建四個衣冠塚,將郭威平時穿的袞冕、通天冠、絳紗袍各二件,一件葬在京師,另一件葬在澶州;再挑郭威生前用過的劍和盔甲各二件,分別葬在河中和大名。這樣每年柴榮可以派人給郭威掃墓,如果不來,也可以在上述四個地方遙祭。郭威的深明大義,一時傳為美談。相比之下,溫韜禍害一方,有悖倫理,與傳統儒家思想背道而馳,對後世的喪葬制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五代十國版圖_圖

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同光四年(926年),在“興教門之變”中,李存勖中箭身亡。李嗣源成為後唐第二位皇帝。他即位後,嚴懲貪吏,減徭輕稅,發展生產,裁減宮人,是五代時期少有的明君。

在李嗣源的治理,後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溫韜這種沒有政治立場的軍閥,受到了李嗣源的忌憚。他的所作所為又造成了惡劣影響,作為一名開明的君主自然要拿他祭旗。公無928年,溫韜遭滅門。一代賊帥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即便如此,也無法彌補他造成的巨大損失,可恨可殺!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新五代史·溫韜傳》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