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富春山居圖(中華山水第一神卷)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幹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

雖黃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陽市境內,但畫卷內容對比寬敞平坦的"富陽江"和山峰峻奇峽谷雄偉的"桐廬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82歲時為無用師所繪,用三、四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是黃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圖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每天不思茶飯的觀賞臨摹。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幸被吳洪裕的侄子及時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

稱"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乾隆年間,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征入宮,乾隆皇帝愛不釋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圖進入清宮。前者稱"子明卷"是後人偽造;後者是"無用師卷",這才是黃公望的真跡。但乾隆皇帝認定"子明卷"為真,並在假畫上加蓋玉璽,並和大臣在留白處賦詩題詞,將真跡當贗品處理。直到近代學者翻案,認為是乾隆皇帝搞錯了。從而保住了一個完整的無用師卷。

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於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

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佈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此畫卷為六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黃公望(字子久)為元代最負盛名的畫師,

在畫史上的影響頗大。他在《山水訣》中,明確提到模寫。他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當屬《富春山居圖》。為了創作《富春山居圖》,他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此畫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年),此時子久年近八旬,畫中所題文字表明,他為完成此畫而潛心觀察、揣摩費時三四年。張庚在《圖畫精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此畫的讚譽,"子久畫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

張庚在《圖畫精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此畫的讚譽,"子久畫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