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司馬遷為何要為李陵辯護?這反應了中國知識份子的一個弱點

對中國歷史稍有所知的人,都會知道司馬遷這個名字;而知道司馬遷是位歷史學家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他在天漢二年(西元前99年),因替李陵敗降匈奴事辯解,觸怒漢武帝下獄,

受“宮”刑之事。

這在非正常死亡的中國文人中,是一個很特別的例子,恐怕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唯一。

“宮”,和去勢,是一回事,但性質有所不同。“宮”是刑法,是無可選擇的。去勢,在有皇帝的年代裡,是當太監的首要條件。若不想當,也就不必去勢。當然也有或被父母鬻賣,

或因生活無著而淨身入宮,不無被迫的個例。

但大多數被閹者,是作為謀生手段,甘願去勢,求得進宮的這份資證。因此,這班人對於不男不女的第三性狀態,較少屈辱感。

而且一旦成為太監,生活在無數已將“那話兒”連根切掉的人中間,大家彼此彼此,誰也不可能笑話誰,褲襠裡有沒有那個玩意兒,便是無所謂的事了。

太監這行業,不僅中國有過,外國也有過的。如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如克勞狄、尼祿、維特利烏斯和提圖斯等羅馬諸帝,

如其後的拜占庭帝國諸帝,奧斯曼帝國諸帝役使這些人。

“宮”司馬遷的天漢二年(西元前99年),大漢王朝的日子不甚好過,大面上的風光依舊,內囊早盡上來了。由於歷年來徭役兵役不斷,

狂征暴斂,人民負擔沉重,大批農民不得不離開土地,奔走流亡。

這一年,齊、楚、燕、趙和南陽等地相繼發生農民起義,來勢甚凶。所有這些敗相,都是劉徹隨著年事的增高,“英明”一天天少下去,不英明一天天多起來的必然結果。

劉徹哪能例外,到了晚年,除了封禪巡幸,敬神祀鬼,便是好大事功,大興土木,最後必成為一個悖謬顛錯的老糊塗。

司馬遷還以為他是當年意氣風發的“英主”,

居然天真爛漫地“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要為李陵敗降慷慨陳詞。

其實子承父業繼任太史令的他,在國史館裡,早九晚五,當上班族,何等愜意?翻那甲骨,讀那竹簡,渴了,有女秘書給你沏茶,餓了,有勤務員給你打飯。

上自三皇五帝,春秋戰國,下至陳勝吳廣,楚漢相爭,那堆積如山的古籍,足夠他白首窮經,研究到老,到死的。而且,他和李陵,非親非故,“趨舍異路”,不相來往,更不曾“銜杯酒,

接殷勤之餘歡”,有過私底下的友誼。

用得著你狗拿耗子,多管閒事嗎?但是,知識份子的通病,總是高看自己,總覺得他是人物,總是不甘寂寞,有一種表演的欲望。

他認為他應該說話,他要不站出來為李陵說句公道話,還有誰來主持正義呢!

他說:一、李陵“提兵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橫挑疆胡,仰億萬之師”;二、李陵“能得人之死力,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身雖陷陣,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於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天下矣”;三、李陵“轉鬥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

學問太多的人,易愚;愚,則不大識時務;不識時務,就容易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做出錯誤的事情。

他這一張嘴,果然捅下天大的婁子。

漢武帝是讓他講話來著,他該懂得,陛下給臉,垂詢你的意見,是你要講他願意聽的話。你如果不想對李陵落井下石,你完全可以裝糊塗,千萬別進逆耳之言。

這位多少有點受寵若驚的關西大漢,遂以“款款之愚”,“拳拳之忠”全盤托出他的真實想法。

一句“救兵不至”,不但毀了他的前程,連男人的看家本錢也得根除。他不是不知道,那個未能如期會師,致使李陵孤軍奮戰,兵敗而降者,正是陛下心愛的王美人之兄長,貳師將軍李廣利。

結果,“明主不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一個“略輸文采”的統治者,收拾這個當場得罪了他,得罪了他小舅子,更得罪了他心愛之人的文學同行,還不容易。

陛下吩咐了,不用砍掉他的腦袋,只消“宮”掉他的××就行了,然後捲簾退朝。

宮刑,始于周,為五刑之一。《書·呂刑》曰:“爰始淫為劓、刵、椓、黥”,“椓”,孔穎達疏:“椓陰,即宮刑也”,也就是去掉生☆禁☆殖☆禁☆器官。“劓”,削掉鼻子;“刵”,切掉耳朵;而“黥”和“墨”,則是在犯人的臉上刺字;“刖”,斬斷手足。《孔傳》曰:“截人耳鼻,椓陰黥面,以加無辜,故曰五虐”。

古人對這類殘酷的肉刑,也是持否定態度的。結果,“殺”,在五刑中,倒成了最簡單的刑法,因為砍掉腦袋,只須一刀了事。

在沒有麻醉劑,沒有消毒措施,沒有防止感染的抗生素,以及止痛藥的情況下,按住司馬遷,剝掉褲子,割下××,可想而知,那份痛苦,比死也好不了多少。

他給故人益州刺史任安的信中,對他“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的被“宮”,痛苦之極,羞辱之極,簡直沒法再活在這個世界上。

因為這種可恥的刑法,施之於他這樣“士可殺而不可辱”的文人身上,那是無法接受的。他不由得不大聲疾呼:“是餘之罪也夫,是餘之罪也夫!”作為家學淵源的太史令,過著這種男不男,女不女的日子,“重為鄉黨所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複上父母之丘墓乎!”西漢文壇的領袖,落到這等的境地,將何以堪,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他在充滿血腥味的污穢蠶室中,發憤著書。在敬仰他驚天地泣鬼神的艱苦卓絕同時,不由得想,老兄,你的皇帝都不把你當人待,把你的××割掉,讓你人不是人,鬼不是鬼,你還有什麼必要,替這個狗屎皇帝,盡史官的責呢?

後來,我明白了,這固然是中國文人之弱,但也可能正是中國知識份子之強。

因此,我想:

第一,他不死,“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他相信,權力的盛宴,只是暫時的輝煌,不朽的才華,才具有永遠的生命力。

第二,他不死,一切都要等待到“死日然後是非乃定”。活著,哪怕像孫子,像臭狗屎那樣活著,也要堅持下去。勝負輸贏,不到最後一刻,是不見分曉的。你有一口氣在,就意味著你擁有百分之五十的勝出幾率,幹嗎那樣便宜了對手,就退出競技場,使他獲得百分之百呢?

第三,他不死,他要將這部書寫出來,“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補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很明顯,他早預計到,只要這部書在,他就是史之王,他就是史之聖;他更清楚,在歷史的長河裡,漢武帝劉徹者也,充其量,不過是眾多帝王中並不出色的一位。

而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語)的他,在歷史和文學中的永恆地位,是那個“宮”他的劉徹,再投胎十次也休想企及的。

所以,他之不死,實際是在和漢武帝比賽誰更活得長久。

這位“英主”真面目,在他筆下,一層層地揭了個底朝上。按中華書局出版的由顧頡剛分段標點的《史記》,漢武帝這篇《本記》,共49個自然段,其中,涉及神鬼祥瑞者19段,涉及封禪祭禮者12段,兩者相加31段,字數超過全文的五分之四,這位“好神仙之道”(《漢武帝內傳》)的皇帝,在司馬遷的筆下,究竟是個什麼形象,也就不言而喻了。

對於司馬遷堅持不死,哪怕糜爛到無可再爛也不死,有一口氣,還要著《史記》的私衷,古往今來,只有一個人看得最清楚,那就是東漢的王允。

在《三國演義》裡,用連環計幹掉董卓的那位王司徒,處決另一位也是書呆子的蔡邕時,舊事重提:“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複使吾黨受其訕議。”(《後漢書》)

王允明白,雖然,文人是極其膿包的,統治者掐死一個文人,比碾死一隻螞蟻還容易;但是,極其膿包的文人,憑藉著那支禿筆,卻能把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暴君,昏君,庸君,淫君,一一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受到千年萬載的詛咒和唾棄。

到底誰更強些,誰更弱些?從比較長遠的歷史角度來衡量,還真得兩說著咧!

私信我的這個帳號回復“官”,欣賞精彩官場文,從政經商的經驗之作。

且欲得其當而報於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天下矣”;三、李陵“轉鬥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

學問太多的人,易愚;愚,則不大識時務;不識時務,就容易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做出錯誤的事情。

他這一張嘴,果然捅下天大的婁子。

漢武帝是讓他講話來著,他該懂得,陛下給臉,垂詢你的意見,是你要講他願意聽的話。你如果不想對李陵落井下石,你完全可以裝糊塗,千萬別進逆耳之言。

這位多少有點受寵若驚的關西大漢,遂以“款款之愚”,“拳拳之忠”全盤托出他的真實想法。

一句“救兵不至”,不但毀了他的前程,連男人的看家本錢也得根除。他不是不知道,那個未能如期會師,致使李陵孤軍奮戰,兵敗而降者,正是陛下心愛的王美人之兄長,貳師將軍李廣利。

結果,“明主不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一個“略輸文采”的統治者,收拾這個當場得罪了他,得罪了他小舅子,更得罪了他心愛之人的文學同行,還不容易。

陛下吩咐了,不用砍掉他的腦袋,只消“宮”掉他的××就行了,然後捲簾退朝。

宮刑,始于周,為五刑之一。《書·呂刑》曰:“爰始淫為劓、刵、椓、黥”,“椓”,孔穎達疏:“椓陰,即宮刑也”,也就是去掉生☆禁☆殖☆禁☆器官。“劓”,削掉鼻子;“刵”,切掉耳朵;而“黥”和“墨”,則是在犯人的臉上刺字;“刖”,斬斷手足。《孔傳》曰:“截人耳鼻,椓陰黥面,以加無辜,故曰五虐”。

古人對這類殘酷的肉刑,也是持否定態度的。結果,“殺”,在五刑中,倒成了最簡單的刑法,因為砍掉腦袋,只須一刀了事。

在沒有麻醉劑,沒有消毒措施,沒有防止感染的抗生素,以及止痛藥的情況下,按住司馬遷,剝掉褲子,割下××,可想而知,那份痛苦,比死也好不了多少。

他給故人益州刺史任安的信中,對他“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的被“宮”,痛苦之極,羞辱之極,簡直沒法再活在這個世界上。

因為這種可恥的刑法,施之於他這樣“士可殺而不可辱”的文人身上,那是無法接受的。他不由得不大聲疾呼:“是餘之罪也夫,是餘之罪也夫!”作為家學淵源的太史令,過著這種男不男,女不女的日子,“重為鄉黨所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複上父母之丘墓乎!”西漢文壇的領袖,落到這等的境地,將何以堪,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他在充滿血腥味的污穢蠶室中,發憤著書。在敬仰他驚天地泣鬼神的艱苦卓絕同時,不由得想,老兄,你的皇帝都不把你當人待,把你的××割掉,讓你人不是人,鬼不是鬼,你還有什麼必要,替這個狗屎皇帝,盡史官的責呢?

後來,我明白了,這固然是中國文人之弱,但也可能正是中國知識份子之強。

因此,我想:

第一,他不死,“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他相信,權力的盛宴,只是暫時的輝煌,不朽的才華,才具有永遠的生命力。

第二,他不死,一切都要等待到“死日然後是非乃定”。活著,哪怕像孫子,像臭狗屎那樣活著,也要堅持下去。勝負輸贏,不到最後一刻,是不見分曉的。你有一口氣在,就意味著你擁有百分之五十的勝出幾率,幹嗎那樣便宜了對手,就退出競技場,使他獲得百分之百呢?

第三,他不死,他要將這部書寫出來,“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補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很明顯,他早預計到,只要這部書在,他就是史之王,他就是史之聖;他更清楚,在歷史的長河裡,漢武帝劉徹者也,充其量,不過是眾多帝王中並不出色的一位。

而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語)的他,在歷史和文學中的永恆地位,是那個“宮”他的劉徹,再投胎十次也休想企及的。

所以,他之不死,實際是在和漢武帝比賽誰更活得長久。

這位“英主”真面目,在他筆下,一層層地揭了個底朝上。按中華書局出版的由顧頡剛分段標點的《史記》,漢武帝這篇《本記》,共49個自然段,其中,涉及神鬼祥瑞者19段,涉及封禪祭禮者12段,兩者相加31段,字數超過全文的五分之四,這位“好神仙之道”(《漢武帝內傳》)的皇帝,在司馬遷的筆下,究竟是個什麼形象,也就不言而喻了。

對於司馬遷堅持不死,哪怕糜爛到無可再爛也不死,有一口氣,還要著《史記》的私衷,古往今來,只有一個人看得最清楚,那就是東漢的王允。

在《三國演義》裡,用連環計幹掉董卓的那位王司徒,處決另一位也是書呆子的蔡邕時,舊事重提:“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複使吾黨受其訕議。”(《後漢書》)

王允明白,雖然,文人是極其膿包的,統治者掐死一個文人,比碾死一隻螞蟻還容易;但是,極其膿包的文人,憑藉著那支禿筆,卻能把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暴君,昏君,庸君,淫君,一一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受到千年萬載的詛咒和唾棄。

到底誰更強些,誰更弱些?從比較長遠的歷史角度來衡量,還真得兩說著咧!

私信我的這個帳號回復“官”,欣賞精彩官場文,從政經商的經驗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