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津資深收藏鑒賞家劉德明話收藏:青花瓷(5)

青花瓷,一直以其高超的製作技巧、鮮明的視覺風格以及獨特的藝術價值,代表著我國制瓷業發展的頂峰,也因此備受廣大收藏者關注和青睞。

本頭條號將通過對天津資深收藏家、鑒賞家劉德明先生的訪談,

推出集知識性、可讀性、實用性為一體的系列原創文章,向廣大收藏及文化愛好者普及收藏知識、解析收藏技巧、展示精美藏品、弘揚傳統文化,敬請關注。

本期向大家介紹兩款頗具代表性的的明代青花瓷精品。

一、明青花葫蘆瓶

葫蘆諧音“福祿”,其形狀又像“吉”字,寓意大吉大利,是廣受喜愛的傳統瓷器品種。此瓶為明初洪武年間的作品,紋飾自上而下分為八層,較元青花更多。其中第三層是維族文字,第七層為龍紋,這兩部分構成了瓶身青花圖案的主體。

可以明顯看出,

圖案整體發暗且顯粗糙。對此劉德明解釋道,元末明初因戰亂等原因,從波斯進口的蘇料(即蘇麻離青,是一種專門用於繪製青花瓷的氧化鈷料)一度中斷,導致原料數量極少而不純,因此青花瓷的品質直接受到影響。

再看龍紋,無論是紅色的龍的腿毛和火焰紋,

還是青色的龍身等部位,都顯得誇張而不失飄逸靈動,充分展現出當時的繪畫風格。據史料記載,明洪武皇帝朱元璋非常喜歡紅色,所以那時的青花瓷很多都帶有“釉裡紅”的圖案。每件青花瓷都有自己的故事——這件作品的特殊價值正在於反映了當時的歷史和制瓷業背景。

二、明青花釉裡紅四系盤口瓶

該藏品體積比上一件略小,瓶身圖案分為四層,最上面一層是纏枝蓮,往下是波斯文等。整體造型簡潔流暢。

瓶肩部有四個對稱的小系,可穿繩,便於提起和搬運。別小看這四系,燒制成功並不容易,

也成為此瓶的一個亮點。

雖是”釉裡紅“,但無論從圖案和文字來看,紅色都明顯發暗,甚至遠不如上一款。據劉德明介紹,這是因為燒制的溫度沒達到正常,俗稱”燒黑“。相應地,如果燒制溫度超過正常值,圖案就沒了,行話稱為”燒飛“。這也證明此瓶為民窯所出,並非官窯作品,因為明朝皇室對釉裡紅要求很高。當然,燒制工藝和手法導致的顏色偏差,並不會過多影響瓷器本身的價值,有些博物館所藏釉裡紅青花瓷,也同樣存在這種現象。存世數量稀少,才是此類明青花極具收藏價值的關鍵。

(更多精彩內容未完待續)

天津資深文物收藏家、鑒賞家劉德明簡介

劉德明,男,1963年10月生,回族。中國文物學會會員,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廟會文化研究院文化顧問,重慶理工大學MBA碩士研究生導師,天津南開專修學院客座教授。

劉德明是劉格平(我國民族和統一戰線工作的傑出領導人之一)曾長孫,自幼即受家族文化和家風影響,開始接觸並喜愛收藏。1979年正式入行,至今已近40年。精通銅器、壽山石、明清傢俱和瓷器的收藏鑒賞,尤其對明清傢俱及瓷器(元青花、琺瑯彩)研究頗深,很多鑒定方法也自成一格、極其實用,得到耿寶昌、黃秀純、傅公鉞等專家的認可,各類藏品亦頗為豐富,其中不乏稀有珍品。

劉德明始終秉承“真、精、新”的收藏理念,通過不斷學習和積極實踐,用心去“收”,用念去“藏”。在實戰中經歷了數不清的“吃一塹長一智”後,劉德明不僅增長了本領,也逐步成為一位博學的文化雜家,真正達到了收藏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的境界。

近年來,劉德明的足跡遍佈全國各地,除了淘寶、切磋,就是授課、文化交流。他曾做客天津電視臺相關節目講授收藏鑒定,也多次在各類活動中為收藏愛好者普及收藏鑒賞知識並廣受好評。劉德明還長期熱心公益事業,不僅通過天津市慈善協會等機構捐助貧困大學生,其他各類善舉也從未停步,多年來累計捐款捐物超百萬元。劉德明也歡迎廣大收藏和文化愛好者到他在天津市河東區泰興公寓17號樓的家中相互交流。

展望未來,劉德明希望在大力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用心普及專業收藏鑒賞知識的同時,繼續投身慈善公益和民俗研究等領域,為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並非官窯作品,因為明朝皇室對釉裡紅要求很高。當然,燒制工藝和手法導致的顏色偏差,並不會過多影響瓷器本身的價值,有些博物館所藏釉裡紅青花瓷,也同樣存在這種現象。存世數量稀少,才是此類明青花極具收藏價值的關鍵。

(更多精彩內容未完待續)

天津資深文物收藏家、鑒賞家劉德明簡介

劉德明,男,1963年10月生,回族。中國文物學會會員,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廟會文化研究院文化顧問,重慶理工大學MBA碩士研究生導師,天津南開專修學院客座教授。

劉德明是劉格平(我國民族和統一戰線工作的傑出領導人之一)曾長孫,自幼即受家族文化和家風影響,開始接觸並喜愛收藏。1979年正式入行,至今已近40年。精通銅器、壽山石、明清傢俱和瓷器的收藏鑒賞,尤其對明清傢俱及瓷器(元青花、琺瑯彩)研究頗深,很多鑒定方法也自成一格、極其實用,得到耿寶昌、黃秀純、傅公鉞等專家的認可,各類藏品亦頗為豐富,其中不乏稀有珍品。

劉德明始終秉承“真、精、新”的收藏理念,通過不斷學習和積極實踐,用心去“收”,用念去“藏”。在實戰中經歷了數不清的“吃一塹長一智”後,劉德明不僅增長了本領,也逐步成為一位博學的文化雜家,真正達到了收藏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的境界。

近年來,劉德明的足跡遍佈全國各地,除了淘寶、切磋,就是授課、文化交流。他曾做客天津電視臺相關節目講授收藏鑒定,也多次在各類活動中為收藏愛好者普及收藏鑒賞知識並廣受好評。劉德明還長期熱心公益事業,不僅通過天津市慈善協會等機構捐助貧困大學生,其他各類善舉也從未停步,多年來累計捐款捐物超百萬元。劉德明也歡迎廣大收藏和文化愛好者到他在天津市河東區泰興公寓17號樓的家中相互交流。

展望未來,劉德明希望在大力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用心普及專業收藏鑒賞知識的同時,繼續投身慈善公益和民俗研究等領域,為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