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油潑面、臊子面、漿水面、疙瘩面、涼皮……陝西人吃面沒怕過誰

丨端一碗陝西面,吼一聲嫽咋咧丨

- 風物君語 -

上次風物君寫過山西的面

立馬就有吃貨來留言

為什麼不寫陝西?

這一回

風物君就帶大家看看陝西面

在陝西吃面

最難的就是選擇

陝西到底有多少種面?

誰也說不清

那麼陝西面花樣為什麼那麼多?

哪種又最好吃呢?

不要急,也不要饞

且聽風物君慢慢道來

吃面,這個對大多數人來說,再隨意不過的事,在陝西卻近乎一種儀式。陝西鄉黨回家後一定要咥上一碗面,過生日一定要咥上一碗面,

招待外地朋友一定要咥上一碗面。陝西人實在又豪爽的性格,與麵條是天生一對。麵條雖然簡單,但是管飽,吃進肚裡最實在。筋道的麵條,火辣的油潑辣子,不是爽利人,吃不出個中滋味。

陝西是麵食者天堂,可我們常說的陝西面,其實更多的是關中地區的面。在這裡,你總能發現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碗面。想吃辣?油潑面。想吃酸?漿水面。想幹拌?西府削筋面。想帶湯?楊淩蘸水面。

嫌麵條太長?麻食。嫌麵條太普通?麟遊血條面。沒吃夠想帶回家?掛麵瞭解一下唄。就算世界上最挑剔的人來了,老陝也有無數種方式堵住他的嘴。

作為吃面星人,陝西人是如何做到如此花樣百出的呢?其實,每一樣陝西面都是中國人生活哲學的結晶。

1

面從何處來

現在陝西人離不開的小麥,其實是真正的“國際友人”。小麥原生於西亞新月沃地,大約4000年前經西域傳入中國。

小麥傳入中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被中國人廣泛接受。原因之一,便是慣於粒食的老祖宗們,覺得麥粒嚼起來實在是太費腮幫子了。所以黍(黃米)、粟(小米)這些國貨長期霸佔餐桌。

▲ 以擀麵杖為尺,刀劃成面。這種做法稱為犁面,是陝西最傳統的制面方式之一。

小麥在秦漢時期開始開疆拓土。彼時的陝西,是中國的中心,那麼多人吃飯可是天大的事。董仲舒曾向漢武帝建議“有水災郡種宿麥”,以滿足口糧的需求。同時,石磨又送上神助攻。磨成粉的小麥,不僅口感遠勝小米、黃米,還可以加水之後做成各種形狀。

人們開始樂於吃這種外國貨。

湯餅,是麵條的曾用名。漢朝宮廷裡就已有專門製作湯餅的“湯官”。除了吃,湯餅還有驗證顏值的作用。魏文帝曹丕曾經懷疑,何晏的面白如玉,是在臉上塗了脂粉。於是,文帝傳何晏入宮,賞賜一碗湯餅。看著何晏吃得滿頭大汗,面色由白轉紅再轉白,他才相信何晏是真的膚白。

製作湯餅的方法很粗放,直接用手揪一揪、扯一扯即可。時至今日,同樣的場景依舊在陝西人的廚房裡上演。看過電視劇《白鹿原》的人,都會對那一碗油潑面印象深刻。

▲ 油潑辣子,潑辣本辣。

捏住寬面片的兩端,手腕輕輕抖動,手臂緩緩張開,面片隨著身體的律動慢慢舒展開來,麻利地將之投入翻滾的面鍋裡,用不了幾分鐘,就可以撈到碗裡,一勺火紅的秦椒辣面,被熱油一激,一縷青煙伴著“滋啦”聲騰起,這是最具陝西氣息的人間煙火。

▲ 周至飥飥面。圖/視覺中國

在陝西周至,有一種面堪稱麵條界活化石——飥飥面。這種面的特別之處在於面劑要經水浸泡,再揪成類似餃子皮的形狀。這與1500年前的《齊民要術》裡,“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的餺飥制法相差無幾。周至以外,揪面片也是最家常的麵食之一。小說《平凡的世界》裡,金波見到突然出現的摯友少平,用來款待他的,就是“端回大半臉盆手揪白麵片,裡面還泡五六個荷包蛋”。面就是這樣滲透在陝西人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裡。

2

安土重遷,造就了陝西面的多樣性

▲ 麥收季節的關中平原。圖/視覺中國

安土重遷,是中國人骨子裡的基因。農業社會,地就是命。人必須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踏實耕種,不到萬不得已不能離開。這種思維慣性,是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地生活薰陶下形成的。生活在歷史最悠久的農業區,陝西人的血脈裡一直流淌著這種文化。

如果說漢唐時的關中還帶著點首都人民的傲嬌浮誇,那麼明清兩朝幾百年的穩定生活則令關中人更顯保守。至今,陝西八大怪裡還有“姑娘不對外”的說法。是啊,在關中人眼中,哪裡還有比這八百里秦川更親切的地方呢?

▲ 航拍麥收時的秦川大地。圖/視覺中國

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也促成了陝西人對面的執著。民國元老于右任是陝西三原人,在南京擔任監察院長的他,平日裡少不了應酬。有一次,于右任應約赴宴,主人家自然免不了叮囑廚師,要投其所好、精心準備。廚師當然不敢怠慢,為他特意上了一碗麵條。結果于右任吃了之後直問有沒有粗一點的?廚師只好給他下了一碗比筷子還粗的麵條。于右任這下吃得十分高興,卻引得廚師直罵他是鄉巴佬。生性豁達的于右任,在吃面這件事上,也會鑽牛角尖。

▲ 電視劇《白鹿原》中的吃面場景。就是這又寬又長,筋道可口的麵條,才最對陝西人的胃口。

陝西人對家鄉土地、家鄉味的熱愛,造就了獨特的關中文化。陝西人脾氣執拗,每個小地方都堅持自己的嗜好,最後的結果就是十裡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種特點,反映在食俗上,就是面的多樣口味。

臊子面,最讓陝西人欲罷不能的面之一,也最能體現陝西面的多種多樣。臊子原本指的是切碎的肉,但是在陝西,肉丁炒的澆頭統稱為臊子。受到最多人追捧的臊子面,當屬西府臊子面。吃面在關中西府人眼裡絲毫馬虎不得,面要薄、筋、光,湯要煎、稀、汪,吃起來得酸、辣、香。九九歸一,恪守這九字訣,才能吃到一碗純粹的西府臊子面。

▲ 一口香,精緻版臊子面,湯色紅亮,配菜五彩斑斕。關中大漢怕是要吃三十碗才能飽。圖/視覺中國

在關中西府,臊子面是個大家族。除了最為外地人所知的岐山臊子面,鳳翔、扶風等地的臊子面都不甘示弱。扶風臊子面不帶辣,鳳翔臊子面倒是和岐山類似,可是在鳳翔,東鄉和西鄉還有不同,東鄉攬臊子(炒制臊子)要用油,西鄉則不用。吃臊子面最講究的還是一口香,大碗公寬湯,面卻只有一口,麵條飽蘸湯汁,香濃馥鬱,一口入魂。不過吃這面忌諱貪多,必須量力而行,如人吃面,饑飽自知。

▲ biangbiang面,世界上名字最複雜的面。

名副其實的臊子面之外,biangbiang面也能算作臊子面。這種名字極其複雜的面,以褲帶面為基礎,加上臊子、炒蔬菜、番茄雞蛋鹵,以油潑辣子收尾點睛。比起單純的油潑面、臊子面,biangbiang面的口味要博愛得多,也更能被陝西以外的人接受。

▲ biang字的寫法有專門的口訣

相比之下,三原疙瘩面簡直能稱為“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了。一份疙瘩面上桌,大碗裡三個盤如姑娘髮髻般的麵條疙瘩,搭配分裝三個小碗裡的辣子、臊子和酸湯,一面三吃,風情萬種。

▲ 三原疙瘩面。辣椒臊子幹拌、酸湯麵、酸湯臊子面,一面三吃,滿足吃面人的所有想像。圖/視覺中國

3

吃面,是對季節的尊重

▲ 陝西涼皮。去暑的良方。

中國人最崇尚自然,講究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唐朝,關中地區人口爆炸,為了嗷嗷待哺的幾百萬張嘴,朝廷開始大力推進小麥和粟的輪種。秋季種冬小麥,夏季收穫,之後播種粟,秋末收穫。這種充分利用農時的兩年三熟制,協助小麥向關中主食霸主的寶座又進了一步。

這種對於季節的極致掌握,也體現在吃面的習慣上。夏季冬小麥收穫,新麥散發著讓人難以拒絕的香氣,這是吃面的最佳時間。夏天的高溫讓人萎靡,這時,吃一碗涼麵,既能填飽肚子,又能解暑。

▲ 現在在陝西頗受歡迎的菠菜面,與唐朝人喜愛的槐葉冷淘異曲同工。

據《唐六典·光祿寺》記載,大唐宮廷內,“冬月則加造湯餅及黍臛,夏月加冷淘、粉粥”。冷淘是涼麵的雛形,當時最受人歡迎的是槐葉冷淘,也就是用槐葉汁和麵製成的麵條。杜甫更是專門寫詩稱讚槐葉冷淘“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

▲ 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裡街頭售賣的涼皮。

陝西人的夏天少不了涼皮。

清涼酸辣的涼皮,既解暑,又開胃。前人對面的瞭解,在涼皮上展現地淋漓盡致。和好的麵團在水裡洗,洗掉的澱粉即是涼皮的原料,而瘦身後的麵團,便是麵筋了。澱粉糊攤平蒸熟,麵筋或蒸或煮,再根據自己的喜好調味。原本爽滑筋道的麵條,被一分為二,沒有任何割裂感,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豐富的層次。

▲ 漢中漿水面。

如果想讓更加偏愛米飯的陝南人加入麵條黨,漿水面應該是最好的“誘餌”。漿水面在西北各省都很常見,酸辣清爽的口感,最適合炎熱的夏天。製作漿水面,肯定少不了漿水,這漿水實際上是蔬菜(芥菜、芹菜、雪裡蕻皆可)加麵湯和酵母發酵而成的酸水。中國人最擅長利用發酵來製作美食。時間催化帶來的乳酸,能夠很好地引發食欲。在食材匱乏的古代,尤其是在酷熱的盛夏,這種酸味是不可多得的調劑。

4

陝西人,早已打通吃面的任督二脈

中國人對古法、傳統的尊崇,近乎於偏執,認為經驗是成敗的關鍵。吃面這種日常活動,自然也充滿了生活的經驗。面好吃,和麵麻煩,如何延長麵條保質期,省去這種麻煩,陝西人早有心得。

在陝西,人們深知水是讓麵粉七十二變的不二法門。每一個熟練的陝西主婦,都深諳制面之道,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尷尬,絕不會出現在她們的廚房裡。在她們的經驗裡,控制水分,就是延長麵條保質期的秘訣。

▲ 合陽踅面。預先製成的麵條,只需經熱水汆燙,再調味即可食用,堪稱最早的速食麵。

去除麵條水分的最佳方法便是借助火的力量。調好的麵糊在鏊子裡烙成煎餅狀,再切製成面,這樣做出的麵條,即使在夏天,也可以保持數日不壞。陝西的禮泉烙面與合陽踅面所用的麵條,都是如此製成。幹制的麵條,只需要加熱水澆燙,再調上佐料即可,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這不就是最早的速食麵嘛。

▲ 切制踅面。相傳,踅面為淮陰侯韓信統兵打仗時的軍糧,至今已有兩千餘年歷史。

比起烙面與踅面的偏安一隅,掛麵早就走進了千家萬戶的廚房。掛麵並不由陝西人壟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陝西乾燥的氣候,為掛麵提供了最好的棲息地。製作手工掛麵,最重要的是對於天氣和麵條特性的感知,如果沒有幾十年經驗,絕難做到遊刃有餘。掛麵既容易儲藏,又便於攜帶,這對於當年出門在外的麵食黨們,是巨大的福音了。

▲ 圖為掛麵製作中劃面的步驟。圖/視覺中國

古人不會懂得麵筋蛋白、氧化這些充滿科學意味的名詞。他們只是在一次次的操作和失敗中,找到了最佳方法。經驗與傳承,是中國人生活哲學的核心,所謂秘訣,歸根結底是一輩一輩的口耳相傳。陝西面是這種薪火相傳的絕佳例證。對陝西人來說,最好吃的那碗面永遠是媽媽做的,因為那是姥姥教給媽媽的。

我知道,你們一定會說自己最愛的那碗面

說吧說吧,在留言區裡使勁說~看看誰說得最誘人~

文丨伊森

參考資料丨韓茂莉《中國歷史農業地理》

何炳棣《中國農業的本土起源》

王子輝《從餅出“三輔”說到面始于秦》

閻豔《古代“湯餅”及其文化意義》

朱平《民國范兒》

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

趙旭東、王莎莎《食在方便—中國西北部關中地區一個村落麵食文化的變遷》

本文圖片源自視覺中國、網路

製作湯餅的方法很粗放,直接用手揪一揪、扯一扯即可。時至今日,同樣的場景依舊在陝西人的廚房裡上演。看過電視劇《白鹿原》的人,都會對那一碗油潑面印象深刻。

▲ 油潑辣子,潑辣本辣。

捏住寬面片的兩端,手腕輕輕抖動,手臂緩緩張開,面片隨著身體的律動慢慢舒展開來,麻利地將之投入翻滾的面鍋裡,用不了幾分鐘,就可以撈到碗裡,一勺火紅的秦椒辣面,被熱油一激,一縷青煙伴著“滋啦”聲騰起,這是最具陝西氣息的人間煙火。

▲ 周至飥飥面。圖/視覺中國

在陝西周至,有一種面堪稱麵條界活化石——飥飥面。這種面的特別之處在於面劑要經水浸泡,再揪成類似餃子皮的形狀。這與1500年前的《齊民要術》裡,“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的餺飥制法相差無幾。周至以外,揪面片也是最家常的麵食之一。小說《平凡的世界》裡,金波見到突然出現的摯友少平,用來款待他的,就是“端回大半臉盆手揪白麵片,裡面還泡五六個荷包蛋”。面就是這樣滲透在陝西人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裡。

2

安土重遷,造就了陝西面的多樣性

▲ 麥收季節的關中平原。圖/視覺中國

安土重遷,是中國人骨子裡的基因。農業社會,地就是命。人必須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踏實耕種,不到萬不得已不能離開。這種思維慣性,是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地生活薰陶下形成的。生活在歷史最悠久的農業區,陝西人的血脈裡一直流淌著這種文化。

如果說漢唐時的關中還帶著點首都人民的傲嬌浮誇,那麼明清兩朝幾百年的穩定生活則令關中人更顯保守。至今,陝西八大怪裡還有“姑娘不對外”的說法。是啊,在關中人眼中,哪裡還有比這八百里秦川更親切的地方呢?

▲ 航拍麥收時的秦川大地。圖/視覺中國

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也促成了陝西人對面的執著。民國元老于右任是陝西三原人,在南京擔任監察院長的他,平日裡少不了應酬。有一次,于右任應約赴宴,主人家自然免不了叮囑廚師,要投其所好、精心準備。廚師當然不敢怠慢,為他特意上了一碗麵條。結果于右任吃了之後直問有沒有粗一點的?廚師只好給他下了一碗比筷子還粗的麵條。于右任這下吃得十分高興,卻引得廚師直罵他是鄉巴佬。生性豁達的于右任,在吃面這件事上,也會鑽牛角尖。

▲ 電視劇《白鹿原》中的吃面場景。就是這又寬又長,筋道可口的麵條,才最對陝西人的胃口。

陝西人對家鄉土地、家鄉味的熱愛,造就了獨特的關中文化。陝西人脾氣執拗,每個小地方都堅持自己的嗜好,最後的結果就是十裡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種特點,反映在食俗上,就是面的多樣口味。

臊子面,最讓陝西人欲罷不能的面之一,也最能體現陝西面的多種多樣。臊子原本指的是切碎的肉,但是在陝西,肉丁炒的澆頭統稱為臊子。受到最多人追捧的臊子面,當屬西府臊子面。吃面在關中西府人眼裡絲毫馬虎不得,面要薄、筋、光,湯要煎、稀、汪,吃起來得酸、辣、香。九九歸一,恪守這九字訣,才能吃到一碗純粹的西府臊子面。

▲ 一口香,精緻版臊子面,湯色紅亮,配菜五彩斑斕。關中大漢怕是要吃三十碗才能飽。圖/視覺中國

在關中西府,臊子面是個大家族。除了最為外地人所知的岐山臊子面,鳳翔、扶風等地的臊子面都不甘示弱。扶風臊子面不帶辣,鳳翔臊子面倒是和岐山類似,可是在鳳翔,東鄉和西鄉還有不同,東鄉攬臊子(炒制臊子)要用油,西鄉則不用。吃臊子面最講究的還是一口香,大碗公寬湯,面卻只有一口,麵條飽蘸湯汁,香濃馥鬱,一口入魂。不過吃這面忌諱貪多,必須量力而行,如人吃面,饑飽自知。

▲ biangbiang面,世界上名字最複雜的面。

名副其實的臊子面之外,biangbiang面也能算作臊子面。這種名字極其複雜的面,以褲帶面為基礎,加上臊子、炒蔬菜、番茄雞蛋鹵,以油潑辣子收尾點睛。比起單純的油潑面、臊子面,biangbiang面的口味要博愛得多,也更能被陝西以外的人接受。

▲ biang字的寫法有專門的口訣

相比之下,三原疙瘩面簡直能稱為“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了。一份疙瘩面上桌,大碗裡三個盤如姑娘髮髻般的麵條疙瘩,搭配分裝三個小碗裡的辣子、臊子和酸湯,一面三吃,風情萬種。

▲ 三原疙瘩面。辣椒臊子幹拌、酸湯麵、酸湯臊子面,一面三吃,滿足吃面人的所有想像。圖/視覺中國

3

吃面,是對季節的尊重

▲ 陝西涼皮。去暑的良方。

中國人最崇尚自然,講究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唐朝,關中地區人口爆炸,為了嗷嗷待哺的幾百萬張嘴,朝廷開始大力推進小麥和粟的輪種。秋季種冬小麥,夏季收穫,之後播種粟,秋末收穫。這種充分利用農時的兩年三熟制,協助小麥向關中主食霸主的寶座又進了一步。

這種對於季節的極致掌握,也體現在吃面的習慣上。夏季冬小麥收穫,新麥散發著讓人難以拒絕的香氣,這是吃面的最佳時間。夏天的高溫讓人萎靡,這時,吃一碗涼麵,既能填飽肚子,又能解暑。

▲ 現在在陝西頗受歡迎的菠菜面,與唐朝人喜愛的槐葉冷淘異曲同工。

據《唐六典·光祿寺》記載,大唐宮廷內,“冬月則加造湯餅及黍臛,夏月加冷淘、粉粥”。冷淘是涼麵的雛形,當時最受人歡迎的是槐葉冷淘,也就是用槐葉汁和麵製成的麵條。杜甫更是專門寫詩稱讚槐葉冷淘“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

▲ 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裡街頭售賣的涼皮。

陝西人的夏天少不了涼皮。

清涼酸辣的涼皮,既解暑,又開胃。前人對面的瞭解,在涼皮上展現地淋漓盡致。和好的麵團在水裡洗,洗掉的澱粉即是涼皮的原料,而瘦身後的麵團,便是麵筋了。澱粉糊攤平蒸熟,麵筋或蒸或煮,再根據自己的喜好調味。原本爽滑筋道的麵條,被一分為二,沒有任何割裂感,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豐富的層次。

▲ 漢中漿水面。

如果想讓更加偏愛米飯的陝南人加入麵條黨,漿水面應該是最好的“誘餌”。漿水面在西北各省都很常見,酸辣清爽的口感,最適合炎熱的夏天。製作漿水面,肯定少不了漿水,這漿水實際上是蔬菜(芥菜、芹菜、雪裡蕻皆可)加麵湯和酵母發酵而成的酸水。中國人最擅長利用發酵來製作美食。時間催化帶來的乳酸,能夠很好地引發食欲。在食材匱乏的古代,尤其是在酷熱的盛夏,這種酸味是不可多得的調劑。

4

陝西人,早已打通吃面的任督二脈

中國人對古法、傳統的尊崇,近乎於偏執,認為經驗是成敗的關鍵。吃面這種日常活動,自然也充滿了生活的經驗。面好吃,和麵麻煩,如何延長麵條保質期,省去這種麻煩,陝西人早有心得。

在陝西,人們深知水是讓麵粉七十二變的不二法門。每一個熟練的陝西主婦,都深諳制面之道,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尷尬,絕不會出現在她們的廚房裡。在她們的經驗裡,控制水分,就是延長麵條保質期的秘訣。

▲ 合陽踅面。預先製成的麵條,只需經熱水汆燙,再調味即可食用,堪稱最早的速食麵。

去除麵條水分的最佳方法便是借助火的力量。調好的麵糊在鏊子裡烙成煎餅狀,再切製成面,這樣做出的麵條,即使在夏天,也可以保持數日不壞。陝西的禮泉烙面與合陽踅面所用的麵條,都是如此製成。幹制的麵條,只需要加熱水澆燙,再調上佐料即可,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這不就是最早的速食麵嘛。

▲ 切制踅面。相傳,踅面為淮陰侯韓信統兵打仗時的軍糧,至今已有兩千餘年歷史。

比起烙面與踅面的偏安一隅,掛麵早就走進了千家萬戶的廚房。掛麵並不由陝西人壟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陝西乾燥的氣候,為掛麵提供了最好的棲息地。製作手工掛麵,最重要的是對於天氣和麵條特性的感知,如果沒有幾十年經驗,絕難做到遊刃有餘。掛麵既容易儲藏,又便於攜帶,這對於當年出門在外的麵食黨們,是巨大的福音了。

▲ 圖為掛麵製作中劃面的步驟。圖/視覺中國

古人不會懂得麵筋蛋白、氧化這些充滿科學意味的名詞。他們只是在一次次的操作和失敗中,找到了最佳方法。經驗與傳承,是中國人生活哲學的核心,所謂秘訣,歸根結底是一輩一輩的口耳相傳。陝西面是這種薪火相傳的絕佳例證。對陝西人來說,最好吃的那碗面永遠是媽媽做的,因為那是姥姥教給媽媽的。

我知道,你們一定會說自己最愛的那碗面

說吧說吧,在留言區裡使勁說~看看誰說得最誘人~

文丨伊森

參考資料丨韓茂莉《中國歷史農業地理》

何炳棣《中國農業的本土起源》

王子輝《從餅出“三輔”說到面始于秦》

閻豔《古代“湯餅”及其文化意義》

朱平《民國范兒》

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

趙旭東、王莎莎《食在方便—中國西北部關中地區一個村落麵食文化的變遷》

本文圖片源自視覺中國、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