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在村裡找到了“有根的生活”!

新華社瀋陽5月1日電一把古琴、一方茶盤、一把紫砂壺,坐在自己的紫砂工作室裡,“90後”大學畢業生孫巨集凱給記者倒滿一杯茶。四壁的博古架上擺滿了造型各異的紫砂壺,聚光燈下,

發出幽淡的光。琴韻悠悠,這個年輕的創業者講述起他的創業故事。

孫宏凱是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南公營子鎮王爺府村人,1993年出生的他從小就被教育努力學習,將來走出鄉村。2012年,孫宏凱考上了瀋陽建築大學,家裡拮据的經濟條件無力負擔他的學費。開學前,孫宏凱進城當保安、在燒烤店當服務生。“家裡幫不上忙,你得為自己的生活操心。”上大學後,除了學習專業課,孫宏凱也一直在琢磨做點小生意,

解決自己的生活費。

孫宏凱。 新華社記者李鋼攝

剛起步時,紫砂壺銷路不好。憑藉著一股闖勁,孫宏凱帶著自己公司的4大箱產品坐長途客車輾轉到瀋陽參加茶博會。憑藉著多年做小生意積累的銷售經驗,4箱紫砂壺三天時間銷售一空,

給了鎮上制壺師傅們很大的信心。

2016年4月,孫宏凱成立了自己的隆源紫砂壺工作室,聘請了在宜興制壺10多年的師傅李忠太做老師,同時招聘20多名本地的制壺師加盟。為鼓勵紫砂產業發展,縣政府無償提供了近300平方米的工作室供他使用三年。

借助多年的銷售經驗和熟悉網路電商,孫巨集凱把產品賣到北京和河北、遼寧的多個城市,如今訂單不斷。

孫宏凱和父親在鎮上又開辦了一家包裝廠,

生產紫砂壺包裝盒。這個“90後”創業者經營的兩個小企業就帶動了30多名村民就業。

孫宏凱(右)與李忠太師傅交流制壺工藝(4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李鋼攝

38歲的村民王立紅經過培訓掌握了紫砂壺製作技藝。2017年,她加盟了孫宏凱的工作室,

如今,每個月收入2000元左右。“我每天照顧兩個孩子上下學,剩餘時間做壺,時間比較自由,一個月收入這些錢,補貼家用足夠了。”

“小夥子有股子韌勁兒,他也確實喜歡這個行當。”66歲的李忠太一邊幫忙制壺,一邊傳授孫宏凱制壺技藝。對這個學生他很滿意。

孫宏凱也漸漸愛上了這門老手藝:“在桌前一坐,整個人就安靜下來。我想,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我的未來規劃就是把紫砂壺的技藝傳承好,

在我的家鄉,一樣有屬於青年人的無限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