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人的計策足以打垮曹操,可惜不被採納,最終以死明志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袁紹傳》注引《獻帝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五年(西元200年),主人公是沮授。原文如下:

紹將南師,沮授、田豐諫曰:“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審配、郭圖曰:“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時取,後難圖也。”

授曰:“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恃眾憑強,謂之驕兵。

兵義無敵,驕者先滅。曹氏迎天子安宮許都,今舉兵南向,於義則違。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氏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兵,竊為公懼之!”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袁紹興兵向曹操發動進攻,田豐和沮授勸諫說:“連年征戰,

百姓苦不堪言,倉庫中連剩餘的糧食都吃完了,賦稅又很重,這種現象令人擔憂。應該首先派遣使者向天子進獻盧府和戰利品,發展農業生產,減輕百姓負擔;如果見不到皇帝,再向天下表明是曹操故意不讓我們侍奉天子,然後進軍駐紮黎陽,慢慢經營黃河以南,建造船隻,修整器械,分別派遣精銳騎兵去包抄、騷擾曹操的邊境,使他們不得安寧。我軍則以逸待勞,三年之內必將戰勝曹操。

審配和郭圖則反對說:“兵法上講究十圍五攻,就可大獲全勝。如今以主公的英明神武,擁有河朔一帶的強大軍隊,征討曹操易如反掌。現在不乘機進攻,以後就很難打敗他了,”

沮授回答:“拯救危難,誅滅殘暴,這才叫做義兵;仰仗人多,憑藉兵強,這叫做驕兵。正義之師是無敵的,驕傲的軍隊最先覆滅。曹操迎奉天子,定都許昌,現在率兵進攻他,就與道義相違背。況且克敵制勝的策略並不在乎強大或者弱小。曹操的法令已經推行,軍隊得到了很好的訓練,不想公孫瓚那樣坐以待斃。如今放棄最佳的方案,卻要發動一場師出無名的戰爭,我對此感到非常擔憂。”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沮授口中的“廟勝之策”,意為克敵制勝的策略。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漢書·趙充國傳》中的“誠恐它夷卒有不遇之變,相因並起,為主明憂,誠非素定廟勝之策。”

說完了成語,再來說說這個故事的歷史背景。當時,袁紹舉十萬之眾發動官渡之戰,此舉遭到田豐和沮授的一致反對。兩人都認為袁紹此舉存在兩個致命缺陷,一是師出無名,二是行動過於倉猝,因此才有了沮授口中的“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之語。只可惜袁紹聽信了審配和郭圖,拒絕了沮授的意見,貿然發動官渡之戰,最終遭遇慘敗,沮授也在戰鬥中被俘,堅決不降,向曹操請死,最終被殺。

參考書籍:《三國志》

卻要發動一場師出無名的戰爭,我對此感到非常擔憂。”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沮授口中的“廟勝之策”,意為克敵制勝的策略。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漢書·趙充國傳》中的“誠恐它夷卒有不遇之變,相因並起,為主明憂,誠非素定廟勝之策。”

說完了成語,再來說說這個故事的歷史背景。當時,袁紹舉十萬之眾發動官渡之戰,此舉遭到田豐和沮授的一致反對。兩人都認為袁紹此舉存在兩個致命缺陷,一是師出無名,二是行動過於倉猝,因此才有了沮授口中的“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之語。只可惜袁紹聽信了審配和郭圖,拒絕了沮授的意見,貿然發動官渡之戰,最終遭遇慘敗,沮授也在戰鬥中被俘,堅決不降,向曹操請死,最終被殺。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