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明朝比宋朝的厲害之處,這個地方爭了四百年,明朝徹底將其收復了

從古至今,大多史學愛好者都喜歡做一種事情,就是比較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與其事件。例如:項羽與呂布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誰的武力值更強;劉邦和朱元璋相遇,誰會統一中原大地;楊玉環和貂蟬若生於同時,

誰會迷倒眾生。

然而,這些都只是史學愛好者們自己的臆想,這些人物不可能生活在同一朝代,相遇就更是無稽之談了罷了。由於他們在自己的時代足夠的驚豔,史學愛好者們才會博覽史冊,在歷朝歷代中找到他們的生平事蹟,根據史籍的記載,再加上個人的猜測,對自己喜歡的歷史人物進行比較。

但是,筆者閒暇之余翻閱史料,對於宋朝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明朝收復成功的事情很是糾結。所謂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方、山西北部地區。失嶺北(王維詩中都護在燕然的燕然都護府)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

“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

於是,好奇的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總結出了一些個人觀點:

從空間上來講,雖然,還是燕雲十六州,地理位置沒有改變,但是,燕雲十六州的掌權者發生了變化。明朝初年,燕雲十六州是掌握在直接的對手蒙古人手中。

元朝末期,在農民起義的影響下,蒙古人已經失去了對中原大地的統治。落魄時的蒙古人面對當時實力正盛的朱元璋軍隊必定是丟盔卸甲。

元朝末期的統治者對於朱元璋的軍隊也毫無還手之力,這種情況下,燕雲十六州就水到渠成的收復了。

反觀宋朝初年,宋太祖對中原的統一僅僅局限於曾經分裂的五代十國。可能是由於建國初期兵力上的原因,對於契丹和遼國並沒有多餘的想法。契丹遼國是當時借著中原大亂的時機,趁勢崛起的一個新的政權。宋太祖對於遼國,有種說不清的懼怕,一生中幾乎沒有與遼國發生過正面的碰撞。

宋太祖曾經進攻北漢,然而,在聽到遼國作為援軍支援北漢後,就出乎意料的退兵了。

宋太宗時,北漢被收復了,可能北漢的歸降給當時的宋軍帶來了巨大的鼓舞,宋太宗竟然做了一個宋太祖一生不敢逾越的事情,攻打遼國。此時,宋朝對於遼國的攻打,並不是要將遼國統一,僅僅是想收復曾今失去的燕雲十六州。

再從兩朝所處時代燕雲十六州的重要程度看,佈防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元末明初,燕雲十六州的防禦可以說是極其脆弱,為什麼這樣說呢?從當時元朝的版圖可以看出,燕雲十六州當時所處的位置根本不是邊界,當時的元朝又是用鐵騎來征服世界,實際的人口數量並不龐大,所以,也沒有過多的兵力來守衛這片不是邊疆的土地。

然而,宋朝的情況和元朝不盡相同。燕雲十六州由於五代十國分裂遺留下來的問題,在當時地理位置可謂是十分重要。對於遼國來說,燕雲十六州肥沃的土地就是一個不斷補給的糧倉。除此之外,糧食產量富足的燕雲十六州還是遼國對外的邊防要塞。由於是邊防要塞,所以,大量的遼國士兵常年聚集于此,邊防的實力必定十分強大。

除卻上文所述因素,筆者個人認為最主要的是明朝初年和元朝初年統治者的能力不同所制。

由於所處時代的背景不同,兩個中原大地不同歷史時期統治者並不應該相提並論。宋太祖和明太祖的個人能力也不是筆者個人可以定論的。然而,從史籍的記載來看,朱元璋和朱棣都是從馬背上滾過來的皇帝,長年沙場的征戰使這二人戰鬥經驗極其豐富。

而且,明朝對於燕雲十六州的攻打,是皇帝親自帶隊,這樣朱元璋就可以第一時間把握戰場的走向,抓住最佳的戰機,所以,收復燕雲十六州也是理所應當的。

宋朝初期,是宋太宗指揮的燕雲十六州的爭奪戰。宋太宗是個文人,和明太祖這個馬背上滾過來的皇帝不一樣,從來沒有帶兵征戰過的宋太宗對於帶兵打仗必定不會有太多的經驗。而正因為宋太宗指揮的經驗不足,用近乎疲憊的宋朝軍隊去對陣遼軍的精銳部隊,打了敗仗也是合乎情理的。

之後,吃了敗仗並且受傷的宋太宗從此就變得膽小起來,在第二次攻打遼國的時候,宋太宗不敢親臨前線,並且,用事先準備好的策略遠端指揮前線。但是,戰場瞬息萬變,沒有親臨前線的宋太宗只知道按照先前策略隔空指揮,最終導致出征的精銳之師又遭慘敗。

中國的地理形勢,到了黃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長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戰,一定得要騎兵。而中國之對付北方塞外敵人,更非騎兵不可。而騎兵所需的馬匹,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一在西北。

一是所謂薊北之野,即今熱察一帶,一是甘涼河套一帶。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養好馬,養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養,要在長山大穀,有美草,有甘泉,有曠地,才能成群養,才能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之用。而這兩個出馬地方,在宋初開國時,正好一個被遼拿去,一個被西夏拿去,都不在中國手裡。

所以,最終農耕民族只能用絲綢去遊牧民族那裡換馬匹,戰力自然就掌握在了遊牧民族手裡。有人說,如果當時指揮的是宋太祖,結果就會大不相同,但是,筆者個人認為這也未必,畢竟,從史冊記載來看,宋太祖是不太敢於和遼國開戰的,所以,結果究竟會怎樣筆者也無從而知。

佈防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元末明初,燕雲十六州的防禦可以說是極其脆弱,為什麼這樣說呢?從當時元朝的版圖可以看出,燕雲十六州當時所處的位置根本不是邊界,當時的元朝又是用鐵騎來征服世界,實際的人口數量並不龐大,所以,也沒有過多的兵力來守衛這片不是邊疆的土地。

然而,宋朝的情況和元朝不盡相同。燕雲十六州由於五代十國分裂遺留下來的問題,在當時地理位置可謂是十分重要。對於遼國來說,燕雲十六州肥沃的土地就是一個不斷補給的糧倉。除此之外,糧食產量富足的燕雲十六州還是遼國對外的邊防要塞。由於是邊防要塞,所以,大量的遼國士兵常年聚集于此,邊防的實力必定十分強大。

除卻上文所述因素,筆者個人認為最主要的是明朝初年和元朝初年統治者的能力不同所制。

由於所處時代的背景不同,兩個中原大地不同歷史時期統治者並不應該相提並論。宋太祖和明太祖的個人能力也不是筆者個人可以定論的。然而,從史籍的記載來看,朱元璋和朱棣都是從馬背上滾過來的皇帝,長年沙場的征戰使這二人戰鬥經驗極其豐富。

而且,明朝對於燕雲十六州的攻打,是皇帝親自帶隊,這樣朱元璋就可以第一時間把握戰場的走向,抓住最佳的戰機,所以,收復燕雲十六州也是理所應當的。

宋朝初期,是宋太宗指揮的燕雲十六州的爭奪戰。宋太宗是個文人,和明太祖這個馬背上滾過來的皇帝不一樣,從來沒有帶兵征戰過的宋太宗對於帶兵打仗必定不會有太多的經驗。而正因為宋太宗指揮的經驗不足,用近乎疲憊的宋朝軍隊去對陣遼軍的精銳部隊,打了敗仗也是合乎情理的。

之後,吃了敗仗並且受傷的宋太宗從此就變得膽小起來,在第二次攻打遼國的時候,宋太宗不敢親臨前線,並且,用事先準備好的策略遠端指揮前線。但是,戰場瞬息萬變,沒有親臨前線的宋太宗只知道按照先前策略隔空指揮,最終導致出征的精銳之師又遭慘敗。

中國的地理形勢,到了黃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長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戰,一定得要騎兵。而中國之對付北方塞外敵人,更非騎兵不可。而騎兵所需的馬匹,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一在西北。

一是所謂薊北之野,即今熱察一帶,一是甘涼河套一帶。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養好馬,養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養,要在長山大穀,有美草,有甘泉,有曠地,才能成群養,才能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之用。而這兩個出馬地方,在宋初開國時,正好一個被遼拿去,一個被西夏拿去,都不在中國手裡。

所以,最終農耕民族只能用絲綢去遊牧民族那裡換馬匹,戰力自然就掌握在了遊牧民族手裡。有人說,如果當時指揮的是宋太祖,結果就會大不相同,但是,筆者個人認為這也未必,畢竟,從史冊記載來看,宋太祖是不太敢於和遼國開戰的,所以,結果究竟會怎樣筆者也無從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