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期待的悖論:得到作為失去的存在

原創/氧氣是個地鐵(大夢)

期待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總要使人矛盾。在實現還沒有作為結果出現的時候,個體的內心總是充滿嚮往,倒計著估計的日期還有多久才會到來。可是一旦結果真的發生以後,意識又似乎馬上進入另一個維度,所有計劃都朝著全新的方向發展,好像在經歷不同的世界,直到面臨新一輪期待。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悖論,關於期待,實現的意義在於毀滅,毀滅的開始就是在實現。

這是人生的必然,甚至作為重要日常。

世間人都在探索信仰,信仰正是為了滿足精神寄託,退而求其次則是需求。精神需求雖然基礎或許普通但絕非輕而易舉,其主要效果是為了吸引個體有目標可以打造計畫,必須在能力範圍和現實限制中做出明顯的平衡,於是就誕生“期待”這回事。期待不是瞬間狀態的輸入,而是一個過程循序漸進最終達到巔峰。

期待最美好的部分在於結果,當目標得以實現,

假設無論如何誤差都真實呈現在面前,那是非常難得的體驗。不過期待的本質卻是實現的整個過程,因為適應性滿足在邊際遞增效應的作用下分階段獲取能量,所以那種獲得的感覺相對刺激。願望即將成真總會教人神魂顛倒,精神滿足也有了一個圓滿的補充,個體在那個階段無疑處在自訂的最大化幸福階段。

最大的問題出現在期待結束以後,精神會無比空虛,

被抑制的寂寞感再次統治情緒。這個時候,往往需要另一個期待來滿足此前還很飽滿的空白精神。期待的作用就在於此,實現作為目的,卻是整個過程悲劇化的屬性來源。但這個悲劇並不造成可憐,相反會為個體凝聚一種片面也真實的樂觀效應,解決生活中常規狀態下沒能呈現的局面。

期待有時候也能夠激發個體的潛在意識,促使我們計畫以往害怕假設的“使命”。

通常還不是目標的偉大在召喚,而是基於對世界深層次的嚮往以及自身更主動地融入社會,這樣的期待會逐漸和見識與視野產生聯繫,並且自然演化成為個體的本能,從而產生新的過程。如此良性迴圈下,個體會受益匪淺,最終轉化期待,對生活的理解也更加真實。

同時,期待的最大問題是容易使人形成依賴。由於期待是在客觀背景下做出的主動試探,因此有太多的不確定性限制,

個體也會被綁定和綁架,長期陷入尷尬的處境裡。我們的欲望會被期待引導,最終擴大,反過來又同時限制期待和欲望。期待會玩死我們,視野的局部提升如果沒有相應的資本和能力相匹配,會扭曲發展,至少也是原地踏步,空作許多無謂的衝動。

總體來看,期待是充滿誘惑的,其有益之處在於對抗平淡。平淡固然無罪,但卻喜歡腐蝕人性的積極,這樣就需要外界有效的催化。期待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的,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需要一個個自訂下的意外和驚喜來抖擻精神,以避免毫無節奏地生存著。人生最怕的是生活單調,倘若還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總要活出自己開始或者嚮往的樣子。期待的作用在於,始終提示我們,有些精神需要永不放棄地實踐。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公眾號:氧氣是個地鐵(linfanity1991)

期待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的,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需要一個個自訂下的意外和驚喜來抖擻精神,以避免毫無節奏地生存著。人生最怕的是生活單調,倘若還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總要活出自己開始或者嚮往的樣子。期待的作用在於,始終提示我們,有些精神需要永不放棄地實踐。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公眾號:氧氣是個地鐵(linfanity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