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期待的悖論:得到作為失去的存在

原創/氧氣是個地鐵(大夢)

期待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總要使人矛盾。 在實現還沒有作為結果出現的時候, 個體的內心總是充滿嚮往,

倒計著估計的日期還有多久才會到來。 可是一旦結果真的發生以後, 意識又似乎馬上進入另一個維度, 所有計劃都朝著全新的方向發展, 好像在經歷不同的世界, 直到面臨新一輪期待。 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悖論, 關於期待, 實現的意義在於毀滅, 毀滅的開始就是在實現。

這是人生的必然, 甚至作為重要日常。 世間人都在探索信仰, 信仰正是為了滿足精神寄託, 退而求其次則是需求。 精神需求雖然基礎或許普通但絕非輕而易舉, 其主要效果是為了吸引個體有目標可以打造計畫, 必須在能力範圍和現實限制中做出明顯的平衡, 於是就誕生“期待”這回事。 期待不是瞬間狀態的輸入, 而是一個過程循序漸進最終達到巔峰。

期待最美好的部分在於結果, 當目標得以實現, 假設無論如何誤差都真實呈現在面前, 那是非常難得的體驗。 不過期待的本質卻是實現的整個過程, 因為適應性滿足在邊際遞增效應的作用下分階段獲取能量, 所以那種獲得的感覺相對刺激。 願望即將成真總會教人神魂顛倒, 精神滿足也有了一個圓滿的補充, 個體在那個階段無疑處在自訂的最大化幸福階段。

最大的問題出現在期待結束以後, 精神會無比空虛, 被抑制的寂寞感再次統治情緒。 這個時候, 往往需要另一個期待來滿足此前還很飽滿的空白精神。 期待的作用就在於此, 實現作為目的, 卻是整個過程悲劇化的屬性來源。 但這個悲劇並不造成可憐,

相反會為個體凝聚一種片面也真實的樂觀效應, 解決生活中常規狀態下沒能呈現的局面。

期待有時候也能夠激發個體的潛在意識, 促使我們計畫以往害怕假設的“使命”。 通常還不是目標的偉大在召喚, 而是基於對世界深層次的嚮往以及自身更主動地融入社會, 這樣的期待會逐漸和見識與視野產生聯繫, 並且自然演化成為個體的本能, 從而產生新的過程。 如此良性迴圈下, 個體會受益匪淺, 最終轉化期待, 對生活的理解也更加真實。

同時, 期待的最大問題是容易使人形成依賴。 由於期待是在客觀背景下做出的主動試探, 因此有太多的不確定性限制, 個體也會被綁定和綁架, 長期陷入尷尬的處境裡。 我們的欲望會被期待引導,

最終擴大, 反過來又同時限制期待和欲望。 期待會玩死我們, 視野的局部提升如果沒有相應的資本和能力相匹配, 會扭曲發展, 至少也是原地踏步, 空作許多無謂的衝動。

總體來看, 期待是充滿誘惑的, 其有益之處在於對抗平淡。 平淡固然無罪, 但卻喜歡腐蝕人性的積極, 這樣就需要外界有效的催化。 期待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的,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 需要一個個自訂下的意外和驚喜來抖擻精神, 以避免毫無節奏地生存著。 人生最怕的是生活單調, 倘若還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那總要活出自己開始或者嚮往的樣子。 期待的作用在於, 始終提示我們, 有些精神需要永不放棄地實踐。

更多原創文章,

請關注公眾號:氧氣是個地鐵(linfanity199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