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人雅集:詩與酒

作者:孟春明

中國人喜歡聚會,隔三差五地約上三五知己,

或推杯換盞,把酒言歡;或以酒為媒,消卻胸中的塊壘。而文化人的聚會則與其他社會階層的的聚會有所不同,每每會在適當的節令,找個山清水秀之地,邀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通過宴飲來交流思想,吟詩作對,之後還往往要把微醺後的唱和之作彙編起來,這就叫做文人雅集。

(一)

趙孟頫 西園雅集圖

西元830年歲末,白居易68歲時,官場幾度沉浮之後,轉任河南尹,居住在洛陽,一下子就是十六年,直到離世,再也沒有離開過這裡。832年,與自己齊名的詩壇領袖元稹去世後,他撰寫了一篇聲情並茂的墓誌銘,元家很是感謝,給付白居易一筆豐厚的潤筆,自己分文未留,轉手把這筆六、七十萬錢的鉅款盡數佈施給位於洛陽伊水之濱的香山寺,

重修寺廟,再塑金身,事後,白居易寫下《修香山寺記》:“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842年,70高齡的白居易終於致仕,離開了險象環生的官場,樂天居士十分喜愛香山的迤邐山水,除了在履道坊的府第以外,他經常居住在香山寺,自號香山居士,雖已老邁,但是,每日扶杖徐行于香山伊水之間,度過了人生的最後數年,也是最平和的幾年。“空門寂靜老夫閑,
伴鳥隨雲往復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此香山與北京西郊的香山無涉,它與著名的龍門石窟隔水相望,是河南省一個名勝。

845年,暮春三月,白居易邀請來六位老者,漫步山林,把酒言歡。這次聚會,加上白居易共計七人,座中最年長的是胡杲,已經八十九歲,依次排列,吉皎八十八歲,劉真八十七歲,鄭據八十五歲,盧真八十二歲,張渾七十七歲,按齒序排列,

居停主人年齡最小,也已經七十有四。白居易專門為這次七個退休老頭的聚會寫下一首《七老會詩》,詩的上半闕是這樣說的:“七人五百七十歲,拖紫紆朱垂白須。手裡無金莫嗟歎,尊中有酒且歡娛。吟成六韻神還壯,飲到三杯氣尚粗。”下半闕寫了自己的感想,酒酣耳熱後,自有孫輩攙扶著微醺中且歌且舞的爺爺們去休息,七位皓首真似神仙中人。今日讀著,依舊羨煞我等後輩。

意猶未盡,當年夏天,白居易再次於履道坊家中組織了一次逸游文會。這次參加者有些變化,增加了兩位高年不仕的人,一位是李元爽,時年一百三十六歲,是歷史上有記錄的最長壽的人。另一位是九十五歲的僧如滿,他是白居易的禪學老師,主人白居易還是最年輕的那個。九位平均年齡在九十歲左右的老人詩酒唱酬,轟動一時,為了紀念這次盛會,白居易專門請人繪製了一幅九老圖,並圍繞這兩位寫下了《九老圖詩》“雪做鬚眉雲做衣,遼東華表鶴雙歸。當時一鶴猶稀有,何況今逢兩令威!”

轉過年來,白居易駕鶴西去,但是九老會這種聚會形式卻未成絕唱。

(二)

北宋元豐五年,也就是西元1082年,還是在洛陽。七十九歲的宰相富弼退休了,找來自己的好朋友、曾經歷任仁、英、神、哲四朝宰相的文彥博,老哥倆打算效仿當年白居易組織的九老會,也舉辦老幹部的聚會,文彥博也是七十七歲的老同志了,老哥倆一拍即合,於是邀集了當時居住在洛陽以退休幹部為主、兼有在職老幹部十二人,共襄聚會,時人稱之為“洛陽耆英會。”

這個聚會邀請來13位居住在洛陽城的“老而賢者”,大家輪流做東,按年齡排序,並不考慮原來或者現下的官職大小。有意思的是,和白居易的九老會一樣,參與者裡頭同樣名氣最大的也是朋友圈裡年齡最小的,這回的年輕人是司馬光,時年六十有四。本來,司馬光還在一線任職,不夠與會的資格,但是誰讓他名頭這麼大,群眾關係又這麼好,被強征入伍了。

司馬光畢竟是大文豪,給耆英會寫的《會約》不同凡響:第一,序齒不序官。就是按歲數大小排序,不論官職大小。第二,為具務簡素。就是餐具簡樸,不准奢華。第三,朝夕食不過五味,菜果脯醢之類,共不過二十器。就是主菜最多五道,涼菜果脯肉醬不過二十種。第四,酒巡無算,深淺自斟,主人不勸,客亦不辭。就是按年齡順序傳遞酒壺,喝多少自便,主人不勸酒,客人也別勉強。第五,逐巡無下酒時,作菜羹不禁。就是喝到興起,添倆拍黃瓜、炸花生米也行。第六,召客共用一簡,客注可否於字下,不別做簡。就是本著節約原則,一張通知單解決問題,來不來在通知上寫清楚,不必廢話。第七,會日早赴,不待速。就是到日子別遲到,不等不催。第八,若有違約者,每事罰一巨觥。就是上述幾條,違反一條罰酒一大杯。《會約》言簡意賅,參與諸君儘管都是正副國級、正副部級高官,大家照章辦事,沒有繁文縟節,沒有鋪張浪費,或排宴在家裡,或請客於餐館,賓主盡歡,今天,我等草民亦可發揚光大之。

(三)

曲水流觴

文人雅集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文人士大夫們或十日一會,或月一尋盟,志同道合的人以文會友,詩酒唱和,書畫遣興,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留下了無數佳話。

建安七子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有所貢獻,他們的鄴下雅集,給後人留下了曹植的《與楊德祖書》,曹丕的《與吳質書》、王粲、孔融等人的名篇。曹丕曾經回憶說:“昔日遊處,行則聯輿,止則聯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後人評說此時的聚會是“詩酒唱和領群雄,文人雅集開風氣。”但是,歷史上這七個人並沒有聚在一起,只是後人仰慕才安上了如此光彩的名頭。

石崇被後人說成是奢華奢靡的代表,其實他也是一個頗負文名的人。以他為核心的金穀園雅集也是一時之勝。左思、潘越等廿四人經常聚會與石崇的金穀園別墅,被稱為金谷二十四友。

說到文人雅集,就不能不提及蘭亭雅集,王羲之等二十多個文人在紹興的蘭亭曲水流觴,詩酒唱和,詩沒有什麼影響,但王右軍的《蘭亭集序》卻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無法逾越的高峰。此外,諸如竟陵八友、竹林七賢、滕王閣雅集等等都是文人雅集的代表,同樣也都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痕。

就連一直喜歡附庸風雅的乾隆皇帝也效仿前人,曾經在北京香山兩次舉辦三班九老宴,所謂三班就是在朝的王公大臣、武將和致仕百官,雖然熱鬧一時,但是並未留下什麼名篇巨制,乾隆爺為此寫的幾首紀事詩,的確也難以恭維。

並圍繞這兩位寫下了《九老圖詩》“雪做鬚眉雲做衣,遼東華表鶴雙歸。當時一鶴猶稀有,何況今逢兩令威!”

轉過年來,白居易駕鶴西去,但是九老會這種聚會形式卻未成絕唱。

(二)

北宋元豐五年,也就是西元1082年,還是在洛陽。七十九歲的宰相富弼退休了,找來自己的好朋友、曾經歷任仁、英、神、哲四朝宰相的文彥博,老哥倆打算效仿當年白居易組織的九老會,也舉辦老幹部的聚會,文彥博也是七十七歲的老同志了,老哥倆一拍即合,於是邀集了當時居住在洛陽以退休幹部為主、兼有在職老幹部十二人,共襄聚會,時人稱之為“洛陽耆英會。”

這個聚會邀請來13位居住在洛陽城的“老而賢者”,大家輪流做東,按年齡排序,並不考慮原來或者現下的官職大小。有意思的是,和白居易的九老會一樣,參與者裡頭同樣名氣最大的也是朋友圈裡年齡最小的,這回的年輕人是司馬光,時年六十有四。本來,司馬光還在一線任職,不夠與會的資格,但是誰讓他名頭這麼大,群眾關係又這麼好,被強征入伍了。

司馬光畢竟是大文豪,給耆英會寫的《會約》不同凡響:第一,序齒不序官。就是按歲數大小排序,不論官職大小。第二,為具務簡素。就是餐具簡樸,不准奢華。第三,朝夕食不過五味,菜果脯醢之類,共不過二十器。就是主菜最多五道,涼菜果脯肉醬不過二十種。第四,酒巡無算,深淺自斟,主人不勸,客亦不辭。就是按年齡順序傳遞酒壺,喝多少自便,主人不勸酒,客人也別勉強。第五,逐巡無下酒時,作菜羹不禁。就是喝到興起,添倆拍黃瓜、炸花生米也行。第六,召客共用一簡,客注可否於字下,不別做簡。就是本著節約原則,一張通知單解決問題,來不來在通知上寫清楚,不必廢話。第七,會日早赴,不待速。就是到日子別遲到,不等不催。第八,若有違約者,每事罰一巨觥。就是上述幾條,違反一條罰酒一大杯。《會約》言簡意賅,參與諸君儘管都是正副國級、正副部級高官,大家照章辦事,沒有繁文縟節,沒有鋪張浪費,或排宴在家裡,或請客於餐館,賓主盡歡,今天,我等草民亦可發揚光大之。

(三)

曲水流觴

文人雅集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文人士大夫們或十日一會,或月一尋盟,志同道合的人以文會友,詩酒唱和,書畫遣興,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留下了無數佳話。

建安七子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有所貢獻,他們的鄴下雅集,給後人留下了曹植的《與楊德祖書》,曹丕的《與吳質書》、王粲、孔融等人的名篇。曹丕曾經回憶說:“昔日遊處,行則聯輿,止則聯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後人評說此時的聚會是“詩酒唱和領群雄,文人雅集開風氣。”但是,歷史上這七個人並沒有聚在一起,只是後人仰慕才安上了如此光彩的名頭。

石崇被後人說成是奢華奢靡的代表,其實他也是一個頗負文名的人。以他為核心的金穀園雅集也是一時之勝。左思、潘越等廿四人經常聚會與石崇的金穀園別墅,被稱為金谷二十四友。

說到文人雅集,就不能不提及蘭亭雅集,王羲之等二十多個文人在紹興的蘭亭曲水流觴,詩酒唱和,詩沒有什麼影響,但王右軍的《蘭亭集序》卻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無法逾越的高峰。此外,諸如竟陵八友、竹林七賢、滕王閣雅集等等都是文人雅集的代表,同樣也都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痕。

就連一直喜歡附庸風雅的乾隆皇帝也效仿前人,曾經在北京香山兩次舉辦三班九老宴,所謂三班就是在朝的王公大臣、武將和致仕百官,雖然熱鬧一時,但是並未留下什麼名篇巨制,乾隆爺為此寫的幾首紀事詩,的確也難以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