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80後海歸用藝術啟動社區文化 一年組織400多場活動

80後、中戲畢業、法國留學、北京one藝術周的發起人……這一連串“高大上”的定語加在牛瑞雪的名字前,讓人怎麼也想不到,她現在最知名的職務是“東城區朝陽門街道社區文化生活館負責人”,

每天的工作是和胡同裡的大爺大媽打交道,為他們組織新鮮、好玩又充滿藝術氣息的活動。“五一”小長假,牛瑞雪和同事們也沒有休息,因為他們必須利用這幾天時間再給居民策劃幾場好玩的活動,“現在居民已經不允許活動有‘空窗期’了”。

牛瑞雪(左五)和社區居民在一起。

王萍/攝

戲劇“文青”立志公共文化

大學畢業後的牛瑞雪有著讓人羡慕的工作——央視《非常6+1》的撰稿人,每天光鮮亮麗地與大明星打交道。後來,她遠赴法國,師從名師學習戲劇。本來打算回國後從事戲劇教育的牛瑞雪,在巴黎的幾年裡深深感受到當地的社區文化。“很多福利都是免費的,比如郎朗的演奏會,我就可以到社區裡簽個字領到門票,美好的事物與藝術的氛圍是一種全民享受的狀態。

面對藝術,居民沒有觀望和羞澀,而是寬容和坦蕩地接受和欣賞。”

2011年底,牛瑞雪帶著一種要將公共藝術帶給大眾的信念回國,創辦了北京one藝術周,她覺得,公共藝術不只存在於城市雕塑和死的景觀之中,不是做給少數人和藝術家的,而是要和居民同步成長。於是,她將藝術周放在了胡同裡——五道營、方家胡同、國子監街。“我們策劃了‘燈光下讀詩’,

開始的時候覺得會冷場,所以找了不少‘托兒’,但是等活動辦起來了我們發現,參與的人有剛放學的孩子、遛彎的大媽、胡同裡餐館的廚師,自發加入的人比我們準備的托兒多多了。”這給了牛瑞雪很大的信心,讓公共藝術走進公共文化成了她的又一個目標。

走進胡同讓文化紮根社區

牛瑞雪告訴北京晨報記者,藝術周的活動都是公益性的,有好多次瀕臨“走不下去”,

“我把自己的高爾夫會員、馬術會員全都停了,用給人家做編劇、做視頻拍攝的‘外快’往藝術周裡扔。”2015年,牛瑞雪發現,連自己的“嫁妝本”都已經快花乾淨了。

2015年年底,牛瑞雪在一次活動上做了一次演講,主要講的是創建新型社區文化、復興鄰里關係等熱門話題。演講結束後,朝陽門街道的負責人找到牛瑞雪,主動提出他們會提供場地,希望牛瑞雪將公共文化在社區裡落地。

“我就跟著街道的領導來到了他們說的場地——內務部街27號院。走進去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院子太大、太破了,我裝修不起。”但3個月後,街道再次帶著她走進院子的時候,這個坐落在胡同裡的小院已經修葺一新。“社區書記和主任掏心窩子地跟我說,東四南這一片兒在歷史上就是文化集中地,不信做文化做不起來。就在那時候,我決定紮根在社區,為居民的公共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入侵者”變大爺大媽“閨女”

2016年9月10日,位於內務部街27號院的“社區文化生活館”開張了。但居民對他們組織的活動一點兒都不買帳,居民的文化活動還停留在廣場舞、棋牌室的階段,社區組織活動也是“不給我東西我不來”。居民連27號院門都不敢進,以為裡面是什麼高檔會所,甚至對他們這個外來的團隊有些對待“入侵者”的敵意——小院一開空調,居民就嫌吵;小院裡辦音樂會,也會引來一堆投訴電話。“當時給我們急的,每人嘴上都起了一圈水泡。”

牛瑞雪想了很久,決定既然進了社區就得接地氣兒,於是,她和同事們見著居民往裡張望,就主動拉人家進來聊天,“您有什麼興趣愛好”、“喜歡什麼樣的活動”。每次聊天都認真記錄下來,再把這些記錄一一分析,根據每次的活動,按照不同人的喜好給人家發短信、發微信。這樣做了一年,整條胡同的居民沒有牛瑞雪不認識、不熟悉的。很多以前保持“警惕”的大爺大媽見著牛瑞雪來上班,都開始主動打招呼:“閨女,來上班啦!”

社區文化提升居民滿意度

每次舉辦活動後,牛瑞雪都會詢問居民的想法和需求。有一次,一個大媽說,自己在社區裡參加活動,孩子們都不知道自己成天在幹嗎。“我立刻就說,那就讓孩子、親戚朋友一起來看,全都不收費,我們提供吃的喝的。”那次活動後,很多年輕人才知道,自己的父母原來還這麼“洋氣”,胡同裡居然還有這麼多好玩的活動。於是每到週末,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回歸社區。

在小院裡,大媽可以穿上旗袍參加“民國派對”,80歲的奶奶與最帥氣的“小鮮肉”開心合影;每天打麻將的大爺翻出多年無用武之地的高級相機,在活動上為年輕姑娘拍下最美的照片。考慮到很多老人年歲大了,沒法完成“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夢想,牛瑞雪就聯繫到日本、南非等國的大使館,在院裡舉辦主題日,讓世界各地的文化和風情走進來。

牛瑞雪說,如果按照自己的專業“走正路”,或許會有很有揚名立萬的機會。而把自己的“根”紮在社區,牛瑞雪卻有了從未有過的滿足感。去年一年時間,小院足足辦了400多場活動,前來參加活動的超過了4.1萬人次。“社區領導跟我說,去年,社區成了區裡‘居民滿意度’前三名,說這是‘歷史上都沒有過的成績’。”牛瑞雪說。

北京晨報記者 王萍

“入侵者”變大爺大媽“閨女”

2016年9月10日,位於內務部街27號院的“社區文化生活館”開張了。但居民對他們組織的活動一點兒都不買帳,居民的文化活動還停留在廣場舞、棋牌室的階段,社區組織活動也是“不給我東西我不來”。居民連27號院門都不敢進,以為裡面是什麼高檔會所,甚至對他們這個外來的團隊有些對待“入侵者”的敵意——小院一開空調,居民就嫌吵;小院裡辦音樂會,也會引來一堆投訴電話。“當時給我們急的,每人嘴上都起了一圈水泡。”

牛瑞雪想了很久,決定既然進了社區就得接地氣兒,於是,她和同事們見著居民往裡張望,就主動拉人家進來聊天,“您有什麼興趣愛好”、“喜歡什麼樣的活動”。每次聊天都認真記錄下來,再把這些記錄一一分析,根據每次的活動,按照不同人的喜好給人家發短信、發微信。這樣做了一年,整條胡同的居民沒有牛瑞雪不認識、不熟悉的。很多以前保持“警惕”的大爺大媽見著牛瑞雪來上班,都開始主動打招呼:“閨女,來上班啦!”

社區文化提升居民滿意度

每次舉辦活動後,牛瑞雪都會詢問居民的想法和需求。有一次,一個大媽說,自己在社區裡參加活動,孩子們都不知道自己成天在幹嗎。“我立刻就說,那就讓孩子、親戚朋友一起來看,全都不收費,我們提供吃的喝的。”那次活動後,很多年輕人才知道,自己的父母原來還這麼“洋氣”,胡同裡居然還有這麼多好玩的活動。於是每到週末,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回歸社區。

在小院裡,大媽可以穿上旗袍參加“民國派對”,80歲的奶奶與最帥氣的“小鮮肉”開心合影;每天打麻將的大爺翻出多年無用武之地的高級相機,在活動上為年輕姑娘拍下最美的照片。考慮到很多老人年歲大了,沒法完成“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夢想,牛瑞雪就聯繫到日本、南非等國的大使館,在院裡舉辦主題日,讓世界各地的文化和風情走進來。

牛瑞雪說,如果按照自己的專業“走正路”,或許會有很有揚名立萬的機會。而把自己的“根”紮在社區,牛瑞雪卻有了從未有過的滿足感。去年一年時間,小院足足辦了400多場活動,前來參加活動的超過了4.1萬人次。“社區領導跟我說,去年,社區成了區裡‘居民滿意度’前三名,說這是‘歷史上都沒有過的成績’。”牛瑞雪說。

北京晨報記者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