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安慶市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稱號

據新華網合肥4月14日報導 為振興發展地方戲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戲劇家協會決定授予安徽省安慶市“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稱號。4月14日,授牌儀式在安慶舉行。

《楊家祠堂老徽調》(徐亦軍 攝)

近年來,安慶市在大力促進黃梅戲“一唱兩走”的同時,加強地方稀有劇種傳承保護,繁榮發展地方戲曲藝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安徽省安慶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文化之邦、戲曲之鄉”,這裡不僅孕育出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

也是京劇的重要發源地。全市戲曲土壤深厚,戲曲種類繁多,現有市級以上戲曲和傳統音樂類非遺專案16個,其中國家級4個。除黃梅戲外,經從音樂聲腔、表演形式、班社狀態等要素上梳理歸納,嶽西高腔、潛山彈腔、懷寧懷腔、望江龍腔、宿松文南詞、太湖曲子戲、桐城歌等藝術載體為安慶各地代表性的稀有劇種。

2017安慶黃梅戲進校園(江勝 攝)

安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先後制定出臺《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實施意見》、《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扶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全方位、多層次促進戲曲藝術傳承發展。

近年成功複排黃梅戲《鴛鴦劍》、《五女拜夀》、《長相知》、《相思扣》和嶽西高腔《採茶記》、潛山彈腔《二進宮》《郭子儀上壽》等優秀傳統戲曲劇碼34部,

新創黃梅戲和稀有劇種大戲小戲78部,榮獲一批重要獎項。11家民營劇團入選安徽省“百佳院團”名單。

下一步,安慶市將主動承擔“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的責任擔當,在推動“黃梅戲強起來”的同時,加強稀有劇種傳承保護,形成地方戲曲 “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