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連羅永浩都感慨:人在職場,不喝酒還真不行

01

在羅振宇和羅永浩的《長談》對話裡,羅永浩有這麼一段職場感歎:

以前,他在錘子手機的團隊建設活動上,基本不喝酒。但後來發現,不喝酒的團建活動,是純粹的浪費時間和浪費金錢,根本起不到凝聚公司團隊力的效果。

後來他聽從公司高管的建議,在公司的團隊聚會上又喝又敬,結果活動效果遠超預期,公司的凝聚力也隨之變強。

我對羅永浩這段關於喝酒與團隊建設關係的感慨,很感興趣。感興趣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是因為羅永浩的特別身份。

酒在職場的非常作用,我本人其實是早有體會,但我沒想到,貼滿文藝、情懷、IT、工匠精神標籤的超級網紅羅永浩,對中國的酒局也會有如此感慨。

02

說到中國的酒局文化,有人批判它是權力的變種衍生物,是中國文化劣根性的一種典型表現。

其實我倒認為,對於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習俗,完全沒有必要,對其進行過度的批判。

因為,存在即合理。

一樣東西,歷經幾千年的延綿流傳,依然能夠存留生根,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中國的酒局文化正是這樣,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它都是江流石不轉,為什麼?

原因就在於,它是植根於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價值觀的必然產物。

如果從“地理環境決定論”這一歷史學派的邏輯視角來分析,

可以說,中國的酒局文化的存在,是由我們這個民族生存的土地以及其氣候的特性,所決定的。

想要改變,殊為不易。

03

這個話題太大,我們就別扯遠了,我們把今天的話題框定在:

人在職場,為什麼得喝酒。

所謂的“得喝酒”,不是說不喝酒就會丟飯碗,

而是說在職場能夠把酒喝好的話,對你的職業發展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此,我總結了人在職場,必須得喝酒的幾條理由:

第一條:建立感情的需要。

人和人在工作業務上的交流,完全起不到增進感情的作用。只有在業餘時間,有活動交集,特別是在酒的潤滑、刺激下,才能真正建立個人感情。

我單位曾經有過兩起捐款事件,捐款的原因幾乎一樣,但大家對A同事的捐款只有那麼三兩萬,

而對B同事,則足足有三四十萬。這種差別的原因是:B同事在平常的業餘時間,經常和很多同事一起打球、喝酒,感情深了,出手的力度自然就不一樣。

04

第二條:喝酒是一種服從性、誠意性試探。

對於上級來說,他要用人,除了能力考察以外,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你對他的態度,包括服從度和誠意度,而酒桌正是試探你的服從度和誠意度的最好場所。

比如在一個需要撐場面的場合,上級讓你主動向賓客敬酒,甚至替他擋酒,如果你愣是不動如山,只是甩來一句冷冰冰的“我不喝酒”,你想想那場面,絕對是好尷尬啊!

So,當你的上級的臉面不存,你的前途又將焉附?

第三條:對上級來說,酒後吐真言的酒桌,是考察一個人內在品質的好時機。

在平時的工作場合,大家都是藏著掖著,人五人六的。只有在不勝酒力後,你才會撇開面具,把肚子裡的一堆真實想法,倒騰出來。

但如果你在酒桌上不喝酒,這就好比一個學生沒參加資格考試一樣,沒有成績,怎麼錄用你?

05

第四條:酒桌之上,是借酒表忠心和借酒解心結的最好時機。

人在職場,除了要有實實在在的工作能力外,你還要學會和上級交心,這樣才能獲得更好更高的任用。平常說不出口的話,接著酒力說出來,是最自然、最合適的。

另外在工作中,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一些摩擦、衝突,本來都是小事,但經過日積月累,再加上時間的發酵,到後來可能就會來一個大爆發。

而消除積怨心結的最佳武器,當然是酒。在現實生活中,“杯酒泯恩仇”的故事,實在是屢見不鮮。

第五條:人喝你不喝,是自絕于人民的行為。

酒桌上,人人衝鋒陷陣,你丫獨守後方,孤單落寞,實在另類。特別是在酒過多巡之後,半醉半醒的人拿著酒來敬你,你不喝,真的容易得罪人。

而且,當人動你不動的時候,你會顯得很尷尬:去敬別人吧,自己拿茶去又不好意思;不去敬吧,又落下目無尊長,不懂事、沒禮貌的罪名,煞是為難!

06

第六條:喝酒的人認為,喝酒的人不記仇、更豁達。

“不記仇”、“豁達”這種個性,是上級用人的一大考核標準。如果你是一個記仇的人,一旦遭到上級認定,你的職業前途就基本被判死刑。

而喜歡喝酒的人,常常主觀地認為“喝酒的人不記仇、更豁達”,這本非事實,但卻會對不喝酒的人,造成不利影響。

第七條:喝酒是展現個人能力的重要機會。

人的能力分很多種,業務能力只是其一,要論重要性,社交能力,是一種幾乎不亞於業務能力的能力指標。

而能喝會道,正是社交能力的一種集中表現,這種能力在日常工作裡,未必有太多的機會展示,而如果你能抓住酒桌的絕佳時機,表現無遺時,說不定,你會一躍而成領導身邊的近臣。

喝酒的話題,真是說不完。

其實我在上個月,剛寫過一篇“酒”文章,今天就此打住,改天再嘮“酒”的恰當喝法。

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你對他的態度,包括服從度和誠意度,而酒桌正是試探你的服從度和誠意度的最好場所。

比如在一個需要撐場面的場合,上級讓你主動向賓客敬酒,甚至替他擋酒,如果你愣是不動如山,只是甩來一句冷冰冰的“我不喝酒”,你想想那場面,絕對是好尷尬啊!

So,當你的上級的臉面不存,你的前途又將焉附?

第三條:對上級來說,酒後吐真言的酒桌,是考察一個人內在品質的好時機。

在平時的工作場合,大家都是藏著掖著,人五人六的。只有在不勝酒力後,你才會撇開面具,把肚子裡的一堆真實想法,倒騰出來。

但如果你在酒桌上不喝酒,這就好比一個學生沒參加資格考試一樣,沒有成績,怎麼錄用你?

05

第四條:酒桌之上,是借酒表忠心和借酒解心結的最好時機。

人在職場,除了要有實實在在的工作能力外,你還要學會和上級交心,這樣才能獲得更好更高的任用。平常說不出口的話,接著酒力說出來,是最自然、最合適的。

另外在工作中,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一些摩擦、衝突,本來都是小事,但經過日積月累,再加上時間的發酵,到後來可能就會來一個大爆發。

而消除積怨心結的最佳武器,當然是酒。在現實生活中,“杯酒泯恩仇”的故事,實在是屢見不鮮。

第五條:人喝你不喝,是自絕于人民的行為。

酒桌上,人人衝鋒陷陣,你丫獨守後方,孤單落寞,實在另類。特別是在酒過多巡之後,半醉半醒的人拿著酒來敬你,你不喝,真的容易得罪人。

而且,當人動你不動的時候,你會顯得很尷尬:去敬別人吧,自己拿茶去又不好意思;不去敬吧,又落下目無尊長,不懂事、沒禮貌的罪名,煞是為難!

06

第六條:喝酒的人認為,喝酒的人不記仇、更豁達。

“不記仇”、“豁達”這種個性,是上級用人的一大考核標準。如果你是一個記仇的人,一旦遭到上級認定,你的職業前途就基本被判死刑。

而喜歡喝酒的人,常常主觀地認為“喝酒的人不記仇、更豁達”,這本非事實,但卻會對不喝酒的人,造成不利影響。

第七條:喝酒是展現個人能力的重要機會。

人的能力分很多種,業務能力只是其一,要論重要性,社交能力,是一種幾乎不亞於業務能力的能力指標。

而能喝會道,正是社交能力的一種集中表現,這種能力在日常工作裡,未必有太多的機會展示,而如果你能抓住酒桌的絕佳時機,表現無遺時,說不定,你會一躍而成領導身邊的近臣。

喝酒的話題,真是說不完。

其實我在上個月,剛寫過一篇“酒”文章,今天就此打住,改天再嘮“酒”的恰當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