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華民國雙旗銅幣 “十文” “二十文” 也能賣個70萬

民國成立後,銅元仍繼續大量流通使用。1914年,銅元正式改稱“銅幣”,民國發行的銅幣與清最大的區別是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各省鑄造的銅元大多為兩面叉的國旗圖案,

並有“開國紀念幣”或“中華民國銅幣”字樣。由於幣制混亂,臨時政府財政部長陳錦濤,于民國元年3月11日呈文大總統孫中山,鼓鑄紀念銀幣以為整頓。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日的推動下,近期紅色收藏再度升溫,特別是向來對重大歷史事件高度敏感的金銀幣收藏市場,

短期行情也順勢火爆。清末民初機制銅幣歷來在集幣圈裡有很深的收藏底蘊。同時,隨著各地拍場古錢幣交易的次數愈加頻繁,且因它為大眾藏友們帶來的價值不菲,使得錢幣在各地拍場中所佔據的地位越來越高。

可能是迎合大眾“搜藏”的需要,

分幣也被冠以天王的名號,搞得真正的幣王不知該如何稱謂了,叫太上王都掉價,愚民政策的結果,漫畫式的表現,就是人看猴拿了被人丟棄的廢物卻如獲至寶的冷笑話。 我覺得,真正的好東西,只有在懂得欣賞的人哪裡,才顯得出其好來。

雖說民國時期的錢幣版本較多,但能夠收藏到這種正面鐫刻有“十文”楷體字、反面印製著“中華民國”雙面旗幟的全真紀念幣,也在當今的藏品市場中並不多見。 因此,我們在客觀上見證民國雙旗幣歷史沉澱的過程中,也意識到了這枚來自於民國期間的雙旗幣的完美品相以及居高不下的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