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錢幣的珍品-中華民國雙旗幣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歷史發展的階段都是我們國家成長的足跡,錢幣也正是這歷史銀河中組成的重要部分。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成立。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在頒佈的“臨時大總統令”中提出要“另刊新模,鼓鑄紀念幣”,隨後武昌和南京兩處造幣廠率先鑄行了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銅元輔幣,以十文面值的為主,在全國大量發行以取代清朝銅元。

這就是“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 銅元的由來。 無庸置疑,這種銅元的幣名很明確,就是“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根據錢幣收藏界的一般共識,對一種錢幣,應該把可以明確幣名或顯示錢幣最主要特徵的一面稱為“面”,而把其相對的另一面稱為“背”,據此我們應該把此幣最能區別於前朝銅元,並具有鮮明的劃時代革命和進步意義的有“中華民國”(以下簡稱開國紀念幣)字樣的一面稱為面,
而把其對應記值的另一面稱為背。

由於雙旗幣產生於民國時期,民國在中國歷史上僅僅存在了幾十年的時間,因此,在兵荒馬亂、國內戰爭頻發的期間內,錢幣在經歷了無窮的歲月之後,依然可以完整地保留下來,實屬不易,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價值、歷史文化價值以及藝術品鑒價值。

雖說民國時期的錢幣版本較多,但能夠收藏到這種正面鐫刻有“十文”楷體字、反面印製著“中華民國”雙面旗幟的全真紀念幣,也在當今的藏品市場中並不多見。

因此,我們在客觀上見證民國雙旗幣歷史沉澱的過程中,

也意識到了民國期間的雙旗幣的完美品相以及居高不下的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