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劉斌說轉型:雅戈爾為何能活?森達為何會死?

關於企業是專業化好,還是多元化好這個問題,這些年有不少人都認為多元化會分散資源,專業化會提升能力,也有很多人能找出一些例子說明多元化企業是怎麼失敗的。

對此,我一直抱以懷疑的態度,因為我的理解是,無論一元還是多元,或者像從前的萬科,一元都不是,只有半元,這些都不是企業的目的,企業的目的是要生存,要成長。那麼對於中國特定的行業環境來說,專業化能不能生存?我們調查了很多中國大企業,得出一個結論,叫做“跳出瓶頸的成功,原地不動的失敗”。

我們的結論說明,在一些行業裡,不是堅守主業的成功,而是跳出主業發展的成功,

反而苦苦支撐的企業,最後只剩下一點點自我陶醉的自尊了。

為什麼這麼說?是由於我們中國的產業環境,和一些成熟國家有明顯差別。舉個例子來解釋,我們把過去20年來中國20多個主要產業的平均利潤率水準做了統計,發現這些產業的利潤差別極大,其中比較高的電信行業利潤率達到30%以上,而像零售、建築、紡織這些行業,利潤率只有5%-7%,高利潤行業和低利潤行業的差距高達4到5倍,

這個資料是非常驚人的,也是中國獨有的現象。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對於那些一直處於低利潤區的行業的企業來說,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戰略才能成功呢?有人引用戰略教科書說,要專業化經營,要固守主業建立競爭力。這樣對不對呢?我想還是利用兩個企業的例子來說明,這兩個企業分別是在知名服裝企業雅戈爾和皮鞋企業森達。

先說雅戈爾,這家企業本來是寧波市一個街道的服裝加工店,文革結束時用來安置返城知青的。從1982年開始,就由董事長李如成先生開始負責經營,一直到現在,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我們知道的雅戈爾,第一反應是它的服裝很好,襯衣很不錯。確實如此,從我本人的經驗來看,

雅戈爾的服裝可以代表中國的最好水準,這也是為什麼在一些年份裡,北美地區每賣出三件襯衣,就有一件來自于雅戈爾的工廠。

不過,今天的雅戈爾,已經不只是一家服裝企業,它首先是寧波市最大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同時,它還是資本市場上活躍的金融投資企業,形成了三大主業,共同支撐起公司的規模。

一家服裝企業為什麼不專心去做品牌,去做好服裝,

為什麼要去搞房子和股權?明顯屬於不務正業,這是很多外部人士的感覺,也是這個原因。2007年底,美國知名的財經雜誌《商業週刊》發表一個封面文章,公開點名“雅戈爾不務正業”,對此雅戈爾公司一直都保持沉默沒有回應。不過,李如成董事長在幾年後非正式的場合,解釋了他對此的分析,他指出當時雅戈爾有130多億的淨資產,這130億中的那幾億,是通過30年服裝掙來的;這130億中的那30億,是通過10多年搞房地產掙來的;這130億中那100億,是通過近幾年發展金融投資掙來的。如果我們看到了這個資料,再給雅戈爾多元化經營的戰略做個判斷,它做對了嗎?

雅戈爾告訴我們的戰略,就是所謂跳出瓶頸。就像前面所說的,既然服裝這樣的行業,在中國生來就是低利潤區的行業,那麼在這樣行業裡的企業,必須能夠跳出行業看行業,通過新的業務來平衡收益,才能獲得企業生存發展所必須的資本和現金流,才可能活下去,才可能用時間換取品牌成長的價值空間。否則,理想很美好,但是你如果活不到黎明,一切都是空談。

為了更好的說明,我們把雅戈爾的資料和另一家知名鞋帽類企業江蘇森達進行個比較,其實這兩家企業在2002年的時候,收入差不多,都只有不到50億,到2005年,都先後超過了100億的收入規模,雅戈爾開始發展房地產業務,森達依然專注於制鞋。到了2006年,面臨瓶頸的森達不得不被香港百麗集團收購,獨立的公司不再存在。不過,雅戈爾仍然一路向上,到2015年末收入規模已近600億,成為中國服裝企業持久能力最強的集團之一。

所以,我總結,中國大企業成敗的一個邏輯是,“跳出瓶頸的成功,原地不動的失敗”。這個瓶頸,就是行業固有的限制,如果每個企業要把自己先天定義成某個行業的,那就永遠沒法跳出來。

我們只能在行業環境的變化中,不斷的適應和演化自身的業務,才能獲得持久的成長。朋友們,你能跳出來嗎?

是通過10多年搞房地產掙來的;這130億中那100億,是通過近幾年發展金融投資掙來的。如果我們看到了這個資料,再給雅戈爾多元化經營的戰略做個判斷,它做對了嗎?

雅戈爾告訴我們的戰略,就是所謂跳出瓶頸。就像前面所說的,既然服裝這樣的行業,在中國生來就是低利潤區的行業,那麼在這樣行業裡的企業,必須能夠跳出行業看行業,通過新的業務來平衡收益,才能獲得企業生存發展所必須的資本和現金流,才可能活下去,才可能用時間換取品牌成長的價值空間。否則,理想很美好,但是你如果活不到黎明,一切都是空談。

為了更好的說明,我們把雅戈爾的資料和另一家知名鞋帽類企業江蘇森達進行個比較,其實這兩家企業在2002年的時候,收入差不多,都只有不到50億,到2005年,都先後超過了100億的收入規模,雅戈爾開始發展房地產業務,森達依然專注於制鞋。到了2006年,面臨瓶頸的森達不得不被香港百麗集團收購,獨立的公司不再存在。不過,雅戈爾仍然一路向上,到2015年末收入規模已近600億,成為中國服裝企業持久能力最強的集團之一。

所以,我總結,中國大企業成敗的一個邏輯是,“跳出瓶頸的成功,原地不動的失敗”。這個瓶頸,就是行業固有的限制,如果每個企業要把自己先天定義成某個行業的,那就永遠沒法跳出來。

我們只能在行業環境的變化中,不斷的適應和演化自身的業務,才能獲得持久的成長。朋友們,你能跳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