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水凝混凝土路面常見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混凝土混合料

1、和易性不好

現象:膠凝材過少,鬆散,粘結性差,表面粗糙。膠凝材過多,粘聚力大、容易成團,流動性差,澆築困難。砂漿量過少,不密實。運輸、澆築過程中,產生離析分層,

表面泌水嚴重。

原因分析:水泥用量不當、砂率不當、水灰比不當、水泥品種不當、配合比不准,計量不精確,攪拌時間不足,管理不嚴格。

處理措施:摻減水劑、緩凝劑,嚴格計量裝置的標定與使用,加強原材料和混合料的品質檢測與控制,保證配比準確。

2、外加劑使用不當

現象:長時間內不凝結硬化。表面鼓包或較早出現收縮裂縫。坍落度損失快,傾料不暢;難以振搗密實。

原因分析:減水劑摻量過多,

以幹粉狀摻入,顆粒遇水膨脹。減水劑選擇不當,過快結硬,鋸縫不及時,出現裂縫。外加劑選擇不當或運輸時間過長,坍落度嚴重損失。

防範及處理措施:試驗確定合適配比。嚴格按產品說明書要求使用。粉狀外加劑保持乾燥,結塊的烘乾、碾碎、過篩使用。縮短運輸時間。緩凝減水劑數量過多,長時間不凝結,可延長養護時間解決。收縮裂縫採用適當措施予以修補;“鼓包”部分鑿除後再修補。

坍落度損失超過標準,退貨。

3、抗折強度低

現象:不同期抗折強度波動大,強度判斷不符合要求。

原因分析:原材不符要求。配合比不準確,或者沒按抗折強度確定配合比。沒有按規定取樣與養護。

防範及處理措施:確保原材品質;嚴格配合比。

4、混合料色差大

現象:硬化後顏色深淺不一。每盤出料的顏色呈“花樣”。

原因分析:採用了不同品牌的水泥。攪拌時間不足。

防範及處理措施:確定階段進料量,選擇品質穩定、產量大的供貨單位。保證適當的攪拌時間,使混凝土混合料品質均勻穩定,色澤均一。

5、不耐磨

現象:表面起砂,砂漿脫落,石子裸☆禁☆露,形成損壞範圍不一,凹陷不平的表面。

原因分析:水泥品種選擇不當。水泥強度等級選擇不對。粉煤灰外摻料過多。水灰比過大。攪拌不勻。施工期間遭雨淋。

防範及處理措施:選用強度等級不低於42.5的普矽或矽酸鹽水泥。

粉煤灰通過試驗確定用量。水灰比按配比執行。控制攪拌時間,均勻。防雨淋。鑿去鬆散的砂漿層,至骨料裸☆禁☆露,清洗乾淨,用專用的路用混凝土修補抹平。

(二)路面斷板

分為輕微、中度、嚴重斷板;早期開裂斷板和使用期開裂斷板。

1、原因分析

早期:原材料不合格;基層標高失控、不平整;配合比不當;施工工藝不當;邊界原因。

使用期:設計不當(厚度偏薄、平面尺寸不當、配合比不當、產生堿-集料反應或抗凍融差等耐久性問題、排水設計不當);超重車的影響;路基不均勻沉降;基層失穩;初期微裂縫的擴展;排水不良;橋(涵)面鋪裝損壞。

2、防範措施

早期:合格的原材料是保證混凝土品質的必要條件。基層標高、平整度的控制。嚴格控制配合比。施工工藝的控制。邊界影響的控制。

使用期:設計要與社會發展相一致。依法治路,嚴格控制超重車輛通行。路基品質的控制。基層品質的控制。及時採取措施,封填微裂縫。加強養護。認真處理好路橋結合部位,防止不均勻沉降。

3、處理措施

裂縫修補:輕微斷裂,裂縫無剝落或輕微剝落,裂縫寬度小於3mm的斷板,灌入粘結劑方法修補。

局部修補:輕微斷裂,一定深度內開槽澆快凝小石子混凝土,或加大開槽深度,埋置鋼筋用快凝混凝土修補。徹底的處理就是全板厚開槽,預埋鋼筋後澆混凝土修補。

整塊板更換:嚴重斷裂,裂縫處有嚴重剝落,板被分割成多塊,有錯台或裂塊已開始活動的斷板,整塊板更換的措施。

破碎性斷板和裂縫

車輛超載

(三)其他常見品質事故

1、露石

原因:坍落度小,失水快,摻入早強劑不當,凝結過快,無法收平。水灰比過大、水泥耐磨性差、用量不足,行車作用下磨損或剝落,形成露石。

防治措施:嚴格控制水灰比和坍落度;合理使用外加劑;控制原材品質;確定合理配比;掌握好用水量。

處理:粘結性良好的結合料進行罩面修補。

表面露石

2、蜂窩

現象:明顯孔穴,大小不一,狀如蜂窩。

原因分析:振搗不足,漏振,漏漿。

防治措施:嚴控坍落度,有效振搗。範本邊插入振搗,不得漏振。範本足夠剛度、穩定性,防空隙,防止漏漿。

處理:拆模後,及時修補。

3、脹縫不貫通

現象:在厚度和水準方向不貫通。

原因分析:前倉脹縫板底部漏漿。接縫板未緊靠邊範本;接縫板移位,砂漿擠進。脹縫切縫深度不足。

防治措施:封頭板與側模、基層接觸緊密,足夠的剛度和穩定性,不得移動和漏漿;澆後倉前清縫;鋸縫深度。

處理:人工清理貫通,回填與封縫。

4、摩擦係數不足

現象:光滑,摩擦係數低於設計標準或養護要求。

原因分析:砂漿層較厚,砂偏細,質地偏軟;坍落度及水泥用量大,振搗後彙集;抹面過光,未拉毛;使用時間長,自然磨損而磨光。

防範措施:嚴控水灰比與坍落度及水泥、黃砂等原材料品質。採取拉毛、刻槽等防滑措施。

處理:表面刻槽提高路面摩擦係數;用修補劑罩面,同時採取防滑措施;鋪設瀝青罩面層。

5、傳力杆失效

現象:接縫一側板上產生裂縫或碎裂。

原因分析:杆垂直與水準向位置不准;發生移動;與混凝土粘結;端部未加套子留空隙;砂漿或其他嵌入物堵塞。

防範處理措施:支架固定;水準,垂直向誤差≤3mm;檢查傳力杆是否移動,及時糾正;拆除封頭板後,人工整理順直;塗刷瀝青,防止粘結;滑動端設長的小套管,留足空隙;嚴防套管破損,砂漿流入,堵塞空隙;防止脹縫被砂漿石子堵塞

處理:鑿除後重新設置或校正傳力杆,再澆築混凝土。

6、錯台

現象:在接縫或裂縫處,存在臺階,跳車。

原因分析:雨水滲入,發生唧泥、抽吸作用,造成錯台;基礎不均勻沉降,板塊斷裂。

防範措施:填縫料品質應符合要求;基層採用耐沖刷材料,表面應平整,堅實;增設內部排水系統;採用硬路肩;易產生不均勻沉降地段,進行加固;採用較厚的半剛性基層和鋼筋混凝土板。

處理方法:錯台高差0.5~1cm 時,切削法修補;高差大於1cm,鑿低補平罩面法修補;如錯台碎裂,鋸切1m以上寬度,安設傳力杆或校正傳力杆位置,重澆混凝土。

橫向錯台

7、拱脹

現象:接縫處拱起,混凝土碎裂。

原因分析:脹縫被砂、石、雜物堵塞;傳力杆水準、垂直向偏差大;小彎道、陡坡處、厚度較薄時,易引起拱脹;長脹縫;舊瀝青加鋪;基層中存在生石灰及不穩定的廢渣。

防範措施:填縫料符合要求,防異物嵌入;傳力杆水準、垂直向偏差≤3mm,防止移動,水泥漿浸入和粘連,端部足夠空隙;脹縫設置綜合論定。

處理方法:鋸切拱起部分,寬度約1m,重新鋪設等厚、同標號鋼筋混凝土板。如基層拱脹,可置換基層或消除不穩定材料後,再用等強度等厚混凝土搗實整平。

8、脫空和唧泥

現象:面板翹起或下沉;雨後細料從接縫和裂縫處與水一同噴出,有汙跡存在。

原因分析:同錯台。

防範措施:同錯台。

處理方法:壓力注漿法。

唧泥

9、填縫料損壞

現象:剝落、擠出、老化碎裂。

原因分析:填縫料品質差;粘結面沒有處理好;接縫缺少應有的養護、更換。

防範處理措施:用優質的填縫料,性能符合規範要求;嚴格處理縫壁,潔淨、乾燥,與填縫料粘結良好,不脫落、擠出。

處理方法:鏟去填縫料,清縫後在縫壁塗刷瀝青,再灌填縫料;加強養護,在雨季來臨前應進行檢查,養護,更換,使其保持良好的粘結狀態和防水能力。

路基品質的控制。基層品質的控制。及時採取措施,封填微裂縫。加強養護。認真處理好路橋結合部位,防止不均勻沉降。

3、處理措施

裂縫修補:輕微斷裂,裂縫無剝落或輕微剝落,裂縫寬度小於3mm的斷板,灌入粘結劑方法修補。

局部修補:輕微斷裂,一定深度內開槽澆快凝小石子混凝土,或加大開槽深度,埋置鋼筋用快凝混凝土修補。徹底的處理就是全板厚開槽,預埋鋼筋後澆混凝土修補。

整塊板更換:嚴重斷裂,裂縫處有嚴重剝落,板被分割成多塊,有錯台或裂塊已開始活動的斷板,整塊板更換的措施。

破碎性斷板和裂縫

車輛超載

(三)其他常見品質事故

1、露石

原因:坍落度小,失水快,摻入早強劑不當,凝結過快,無法收平。水灰比過大、水泥耐磨性差、用量不足,行車作用下磨損或剝落,形成露石。

防治措施:嚴格控制水灰比和坍落度;合理使用外加劑;控制原材品質;確定合理配比;掌握好用水量。

處理:粘結性良好的結合料進行罩面修補。

表面露石

2、蜂窩

現象:明顯孔穴,大小不一,狀如蜂窩。

原因分析:振搗不足,漏振,漏漿。

防治措施:嚴控坍落度,有效振搗。範本邊插入振搗,不得漏振。範本足夠剛度、穩定性,防空隙,防止漏漿。

處理:拆模後,及時修補。

3、脹縫不貫通

現象:在厚度和水準方向不貫通。

原因分析:前倉脹縫板底部漏漿。接縫板未緊靠邊範本;接縫板移位,砂漿擠進。脹縫切縫深度不足。

防治措施:封頭板與側模、基層接觸緊密,足夠的剛度和穩定性,不得移動和漏漿;澆後倉前清縫;鋸縫深度。

處理:人工清理貫通,回填與封縫。

4、摩擦係數不足

現象:光滑,摩擦係數低於設計標準或養護要求。

原因分析:砂漿層較厚,砂偏細,質地偏軟;坍落度及水泥用量大,振搗後彙集;抹面過光,未拉毛;使用時間長,自然磨損而磨光。

防範措施:嚴控水灰比與坍落度及水泥、黃砂等原材料品質。採取拉毛、刻槽等防滑措施。

處理:表面刻槽提高路面摩擦係數;用修補劑罩面,同時採取防滑措施;鋪設瀝青罩面層。

5、傳力杆失效

現象:接縫一側板上產生裂縫或碎裂。

原因分析:杆垂直與水準向位置不准;發生移動;與混凝土粘結;端部未加套子留空隙;砂漿或其他嵌入物堵塞。

防範處理措施:支架固定;水準,垂直向誤差≤3mm;檢查傳力杆是否移動,及時糾正;拆除封頭板後,人工整理順直;塗刷瀝青,防止粘結;滑動端設長的小套管,留足空隙;嚴防套管破損,砂漿流入,堵塞空隙;防止脹縫被砂漿石子堵塞

處理:鑿除後重新設置或校正傳力杆,再澆築混凝土。

6、錯台

現象:在接縫或裂縫處,存在臺階,跳車。

原因分析:雨水滲入,發生唧泥、抽吸作用,造成錯台;基礎不均勻沉降,板塊斷裂。

防範措施:填縫料品質應符合要求;基層採用耐沖刷材料,表面應平整,堅實;增設內部排水系統;採用硬路肩;易產生不均勻沉降地段,進行加固;採用較厚的半剛性基層和鋼筋混凝土板。

處理方法:錯台高差0.5~1cm 時,切削法修補;高差大於1cm,鑿低補平罩面法修補;如錯台碎裂,鋸切1m以上寬度,安設傳力杆或校正傳力杆位置,重澆混凝土。

橫向錯台

7、拱脹

現象:接縫處拱起,混凝土碎裂。

原因分析:脹縫被砂、石、雜物堵塞;傳力杆水準、垂直向偏差大;小彎道、陡坡處、厚度較薄時,易引起拱脹;長脹縫;舊瀝青加鋪;基層中存在生石灰及不穩定的廢渣。

防範措施:填縫料符合要求,防異物嵌入;傳力杆水準、垂直向偏差≤3mm,防止移動,水泥漿浸入和粘連,端部足夠空隙;脹縫設置綜合論定。

處理方法:鋸切拱起部分,寬度約1m,重新鋪設等厚、同標號鋼筋混凝土板。如基層拱脹,可置換基層或消除不穩定材料後,再用等強度等厚混凝土搗實整平。

8、脫空和唧泥

現象:面板翹起或下沉;雨後細料從接縫和裂縫處與水一同噴出,有汙跡存在。

原因分析:同錯台。

防範措施:同錯台。

處理方法:壓力注漿法。

唧泥

9、填縫料損壞

現象:剝落、擠出、老化碎裂。

原因分析:填縫料品質差;粘結面沒有處理好;接縫缺少應有的養護、更換。

防範處理措施:用優質的填縫料,性能符合規範要求;嚴格處理縫壁,潔淨、乾燥,與填縫料粘結良好,不脫落、擠出。

處理方法:鏟去填縫料,清縫後在縫壁塗刷瀝青,再灌填縫料;加強養護,在雨季來臨前應進行檢查,養護,更換,使其保持良好的粘結狀態和防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