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董事長:市場部是企業的靈魂,可是路走偏了?

最近關於羅振宇VS羅永浩的《長談》透露出一個政治正確的觀點,

就是作為員工無論你做到什麼級別,都時刻要警惕不要被公司馴化。什麼叫馴化,所謂馴化就是指一個人過度依賴於外部環境,或者說過度依賴於某種制度,又或者說過度依賴於某個人,不想再做具體的事情了,從而喪失了自己了某種工作能力,進而在未來職業生涯或者個人發展過程中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在傳統行業裡,除了技術崗位、行政崗位之外,

其餘的職位應該都或多或少與市場及行銷行業相關。技術崗位通過其技術能力的提升能實現薪資的提升,行政崗位性質不同就不做闡述了,銷售部門整體來說還是涵蓋在大的市場部範疇下,區別就是銷售部更聚焦具體的銷售業績、數位,而大市場部的概念則是集公司品牌、產品、行銷、管道、銷售於一身的大範疇,所以市場部應該是一個企業最核心的部門了,而對於一個傳統行業來說最看重的也應該就是市場部了。

傳統意義上,市場部主要包括三大職能:品牌、產品和銷售。如果這裡將銷售職能刨出去,剩下的兩個職能可以細分為幾個模組,那就是產品模組、策劃模組、培訓督導模組和政策模組。遺憾的是大部分傳統行業的市場部並沒有真正發揮出實際的價值,當然一方面是因為商業社會形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互聯網模式的影響下,

大部分企業殺出的異常艱難,目光只盯住了銷售數位,很多市場工作的職能被忽略了或者說很多銷售人員做了很多市場的工作;另一方面,我認為是市場部的工作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看出效果的工作性質,再加上不能直接創造銷售收入, 導致銷售好的時候企業認為是銷售創造的價值,銷售不好的時候企業認為市場工作沒有做到位,導致很多市場人無奈地離開了企業,
而同樣都是傳統行業,大家面臨的狀況其實都差不多,所以導致大部分從業疲勞轉行或者無法深入積累有價值的經驗的資源。

企業迫於無奈尋找行銷公司或者諮詢公司來幫助,但最後往往失敗大於成功。其實歸根結底還是企業沒有理解面對當下的商業環境,一個市場部的新職能究竟應該怎樣重建。可能從以下幾個層面考慮會有所啟發:

1、 市場部需要有產品經理,與企業的研發部門共同開發新品以應對競品和企業未來產品線戰略;

2、 配置品牌與公關小組,主要針對互聯網市場做有深度的積累與推廣,另外配合線上、線下活動線上上與線下做深度傳播;

3、 培訓與督導的職責是輔助銷售人員去做深度的市場管道開發,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需要有內容的深度積累和銷售技巧與方式的變化。

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其實能做好市場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積累和改變,核心目的是為企業積累品牌價值,讓品牌得以延續並適應不同時期的變化,傳統企業任重道遠!

可以看出其實能做好市場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積累和改變,核心目的是為企業積累品牌價值,讓品牌得以延續並適應不同時期的變化,傳統企業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