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是北宋名將,說是因為“疽發髭”而死,其實死因另有玄機

縱觀兩宋歷史,除了北宋的開國諸位將領之外,能夠稱得上名將的,北宋首推狄青,南宋首推嶽飛。不過他們二人的結局都很悲慘,關於嶽飛之死,我們已經有多篇文章分析過,

所以就不再做敘述,這裡重點來說說狄青的死。

據史料的記載,狄青是行伍出身,臉上是刺有字的。當時士兵和犯人都要照例刺字,不同的是犯人刺在臉上,而士兵則可以刺在臉上或是手背上。刺字的同時需要塗墨,如此一來墨痕便會深入皮肉,水洗不去,

時間久了會格外明顯,所刺的字稱為“黥文”,這也正是他出身行伍的表記。

他從一個小兵開始,慢慢的累積戰功,做到了樞密使。這在狄青自己看來,臉上的表記是一種無上的榮耀,但旁人卻經常借此取笑他或者是罵他。當時他在定州做副總管的時候,有一天去參加知州兼安撫使和都總管韓琦的宴會,結果遇到一位名為白牡丹的侍宴妓☆禁☆女向其勸酒,說:“勸斑兒一盞”,意在譏笑他臉上的黥文,

於是第二天他就把這白牡丹打了一頓板子出氣。一個妓☆禁☆女居然敢當面譏笑總管,可見出身兵士的人如何被人輕視了。

狄青的戰功,在當時是無人可以匹敵的。他在西北抵禦趙元昊,功績顯著,在廣南平定儂智高之亂,更是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勳。

而且他當年曾接受范仲淹的勸告折節讀書,熟悉兵法,與一般有勇無謀的粗人完全不同。討伐儂智高時,昆侖關一役就已充分表現出他過人的謀略。就是這樣一個能謀善戰的國家幹將,按理說大家是應該欽敬的,可當時偏偏事與願違,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對他很有成見,對他的出身和臉上的黥文總是有輕篾或歧視,如此一來,自然在精神方面給予他很是沉重的打擊。

當時一般人,不但瞧不起狄青,而且還經常造謠說他有做皇帝的企圖。狄青對於這類謠言很是憂慮,生怕因此得禍。當時他在陝西時,原本打算把擅築水洛城的董士廉殺掉,誰知那知董士廉受了姚嗣宗的唆使,向他大叫道:“狄青!你這回做也!只是董士廉礙著你,

你今日殺了我,這回做也!”他因為“出身卒伍而貴”,本來“常有嫌疑之謗”,聽到此言論後自是大為恐慌,連忙把董士廉交給了別的部門處決,自己不敢用軍法來殺掉董士廉了。此時狄青尚未做到高官就已經招致如此多的疑謗了,可見他處境的困難,後來他做到樞密使時,謠言就更多了。

關於狄青的死,據《宋史·狄青傳》的記載,是因為“疽發髭”,不過這個是直接誘因。至於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可以說是多年憤鬱、憂慮、驚恐的結果。他為國家血立戰功,而一般人卻譏笑他,侮辱他,以科第自負的文臣,更是隨時欺負他,壓迫他,怎教他不憤鬱?他本就是忠於朝廷之人,而一般人卻要造他的謠言,與他不合的文臣,更是想辦法收集關於他的謠言想陷害他,怎教他不憂慮,不驚恐?他如果不是遇事謹慎,恐怕早已遇禍了。後來隨著謠言越來越多,皇帝都開始猜忌他了,將他罷免,這就使得他格外驚恐。

他抱著沮喪的心情來到陳州,已自知不久于人世。假使在陳州的生活稍為安靜一點,或許也還可以多活幾年。可誰知宋仁宗和文彥博還是不放心他,每個月兩次遣人來探視他的近況。他一聽到有使者來,便“驚疑終日”,不久他便“病作而卒”了。這樣恐嚇他,是文彥博的設計,但肯定是得到了宋仁宗的同意,如果說宋仁宗真要保全他,斷不會有如此結局。

他的死可以說是不明顯的被殺,這比起明顯的被殺還要慘。提到嶽飛的死,大家都同聲致慨,可提到狄青的死呢?又有幾人會為他抱屈呢?狄青死時才不過五十歲,他若不死,必有更大的貢獻,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如果。(文 | 陶元珍)

關於狄青的死,據《宋史·狄青傳》的記載,是因為“疽發髭”,不過這個是直接誘因。至於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可以說是多年憤鬱、憂慮、驚恐的結果。他為國家血立戰功,而一般人卻譏笑他,侮辱他,以科第自負的文臣,更是隨時欺負他,壓迫他,怎教他不憤鬱?他本就是忠於朝廷之人,而一般人卻要造他的謠言,與他不合的文臣,更是想辦法收集關於他的謠言想陷害他,怎教他不憂慮,不驚恐?他如果不是遇事謹慎,恐怕早已遇禍了。後來隨著謠言越來越多,皇帝都開始猜忌他了,將他罷免,這就使得他格外驚恐。

他抱著沮喪的心情來到陳州,已自知不久于人世。假使在陳州的生活稍為安靜一點,或許也還可以多活幾年。可誰知宋仁宗和文彥博還是不放心他,每個月兩次遣人來探視他的近況。他一聽到有使者來,便“驚疑終日”,不久他便“病作而卒”了。這樣恐嚇他,是文彥博的設計,但肯定是得到了宋仁宗的同意,如果說宋仁宗真要保全他,斷不會有如此結局。

他的死可以說是不明顯的被殺,這比起明顯的被殺還要慘。提到嶽飛的死,大家都同聲致慨,可提到狄青的死呢?又有幾人會為他抱屈呢?狄青死時才不過五十歲,他若不死,必有更大的貢獻,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如果。(文 | 陶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