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音只應天上有—世界音樂遺產蒙古族呼麥

原創 西行

據說,呼麥已經有千年歷史,在全世界獨一無二。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1日,中國蒙古族呼麥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呼麥是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呼麥發聲原理特殊,有時聲帶振動,有時不振動,是用腔體內的氣量產生共鳴。假聲帶也隨之震動。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衝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音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

呼麥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條件和生產、生活方式下產生的,其發聲方法、聲音特色比較罕見,不同於舉世聞名的蒙古族長調的唱法,聲樂專家形容這種唱法是“高如登蒼穹之顛,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于大地之邊”。被音樂界譽為“天籟之音”。從發聲原理來看,呼麥應看作是人聲潮爾的特殊形態(潮爾,是蒙古族多聲部音樂概念的總稱,泛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複音音樂形式),

是“浩林·潮爾”合唱藝術發展和昇華的必然結果。

呼麥演唱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個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聲帶發出的是低沉的基音,口腔發出的是高亮的泛音,運用氣息的調控,使口腔共鳴點的變化就可在高音部形成旋律,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高音部的高音與口型有直接關係,口型扁,音就高。口型圓,音就低。低音部與高音部之間的距離有時可以達到六個八度音程,

高音部的旋律有時類似口哨聲,或金屬聲。

呼麥演唱時的方法是首先把聲帶放鬆,利用口腔內的空氣振動聲帶產生共鳴,發出基礎低音,然後巧妙地調節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氣息衝擊發出高泛音。於是形成在持續低音的基礎上,

不斷地產生高音區的曲調。用這種方法演唱,可以清晰地聽到一個人同時發出兩種聲音,即高音區的曲調和低音區的持續音。

技術高超的“呼麥”演唱大師可以用二聲部來演唱徐緩的長調、急速的快板。一般來說,“呼麥”的低聲部是一個持續的低音,但有時也可變化音高,而高聲部是一條波浪起伏的旋律線,它有時有詞,但常常是無詞的。這種唱法能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音聲部,

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

圖瓦呼麥天團——恒哈圖樂隊

呼麥的產生歷史

有關呼麥的產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說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動,見河汊分流,瀑布飛瀉,山鳴谷應,動人心魄,聲聞數十裡,便加以模仿,遂產生了呼麥。新疆阿爾泰山區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麥流傳。呼麥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別豐富。大體說來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詠唱美麗的自然風光,諸如《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之類;二是表現和模擬野生動物的可愛形象,如《布穀鳥》、《黑走熊》之類,保留著山林狩豬文化時期的音樂遺存;三是讚美駿馬和草原,如《四歲的海騮馬》等。從其音樂風格來說,呼麥以短調音樂為主。從呼麥產生的傳說,以及曲目的題材內容來看,“喉音”這一演唱形式,當是蒙古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產物。

天籟之音--蒙古族呼麥

古代蒙古人參加戰爭,作戰前均須高聲歌唱潮爾合唱,狩獵成功後也會盡情宣洩,狂熱歌舞。在排山倒海般的潮爾聲浪中,自然產生出飄渺的泛音效果。顯然,蒙古人試圖將潮爾合唱藝術的基本要素,巧妙地移植到一人身上。經過長期探索,終於創造出這一奇特的聲樂形式。呼麥的產生和發展,乃是蒙古音樂發展進步的產物,在聲學規律的認識和掌握方面出現了質的飛躍。探求聲音奧秘的道路上,蒙古人終於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相傳早在13世紀蒙古草原盛行英雄史詩說唱藝術時就已十分盛行了,而據音樂學家們考證,我國諸多古籍中(包括《詩經》)記載的北方草原民族的一種歌唱藝術--“嘯”,就是“浩林·潮爾”的原始形態。如此,其歷史至少可追溯到2300年以前。此推斷如成立,將從人類複音音樂文化發源地這一基本部分改寫《世界音樂史》。

蒙古長調

呼麥藝術的歷史淵源

據考證,呼麥的歷史可以遠溯至匈奴時期,即在匈奴時代就已經產生了呼麥。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獵和遊牧中虔誠模仿大自然的聲音,他們認為,這是與自然、宇宙有效溝通、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由此人體發聲器官的某些潛質得到開發,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動物的聲音時可以發出"和聲",即呼麥的雛形。有關呼麥的產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說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動,見河汊分流,瀑布飛瀉,山鳴谷應,動人心魄,聲聞數十裡,便加以模仿,遂產生了呼麥。新疆阿爾泰山區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麥流傳。

傳承意義

呼麥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歌唱的某些因素,是一種來自民族記憶深處的久遠回音,與蒙古族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對於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均有重要的價值。正因如此,為當代蒙古民族繼承並傳播開來的"呼麥"藝術,不僅轟動國際樂壇也引起世界各國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文化藝術學等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和普遍關注,更為民族音樂學家、聲樂界專家學者高度重視。

在繼承和發展"呼麥"這一蒙古族精美絕倫的文化遺產方面,內蒙古草原遠遠落後於阿爾泰山麓等其他蒙古族地區,如蒙古國已早把"呼麥"藝術列為"國寶";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則視"呼麥"為"民族魂";兩國均已把"呼麥"藝術發掘、研究列入國家藝術重點學科,並引入蒙古族聲樂教學體系之中。中國中央音樂學院也把"呼麥"藝術列為國家藝術學科重點課題-《世界民族民間音樂》中的重要部分,並由原院黨委書記、世界民族音樂學專家陳自明教授親自牽頭主持研究。

最美的風景在路上,我們一起去旅行!

秦巴美好江山,與您攜手共創美好生活!

至今尚有呼麥流傳。呼麥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別豐富。大體說來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詠唱美麗的自然風光,諸如《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之類;二是表現和模擬野生動物的可愛形象,如《布穀鳥》、《黑走熊》之類,保留著山林狩豬文化時期的音樂遺存;三是讚美駿馬和草原,如《四歲的海騮馬》等。從其音樂風格來說,呼麥以短調音樂為主。從呼麥產生的傳說,以及曲目的題材內容來看,“喉音”這一演唱形式,當是蒙古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產物。

天籟之音--蒙古族呼麥

古代蒙古人參加戰爭,作戰前均須高聲歌唱潮爾合唱,狩獵成功後也會盡情宣洩,狂熱歌舞。在排山倒海般的潮爾聲浪中,自然產生出飄渺的泛音效果。顯然,蒙古人試圖將潮爾合唱藝術的基本要素,巧妙地移植到一人身上。經過長期探索,終於創造出這一奇特的聲樂形式。呼麥的產生和發展,乃是蒙古音樂發展進步的產物,在聲學規律的認識和掌握方面出現了質的飛躍。探求聲音奧秘的道路上,蒙古人終於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相傳早在13世紀蒙古草原盛行英雄史詩說唱藝術時就已十分盛行了,而據音樂學家們考證,我國諸多古籍中(包括《詩經》)記載的北方草原民族的一種歌唱藝術--“嘯”,就是“浩林·潮爾”的原始形態。如此,其歷史至少可追溯到2300年以前。此推斷如成立,將從人類複音音樂文化發源地這一基本部分改寫《世界音樂史》。

蒙古長調

呼麥藝術的歷史淵源

據考證,呼麥的歷史可以遠溯至匈奴時期,即在匈奴時代就已經產生了呼麥。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獵和遊牧中虔誠模仿大自然的聲音,他們認為,這是與自然、宇宙有效溝通、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由此人體發聲器官的某些潛質得到開發,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動物的聲音時可以發出"和聲",即呼麥的雛形。有關呼麥的產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說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動,見河汊分流,瀑布飛瀉,山鳴谷應,動人心魄,聲聞數十裡,便加以模仿,遂產生了呼麥。新疆阿爾泰山區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麥流傳。

傳承意義

呼麥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歌唱的某些因素,是一種來自民族記憶深處的久遠回音,與蒙古族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對於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均有重要的價值。正因如此,為當代蒙古民族繼承並傳播開來的"呼麥"藝術,不僅轟動國際樂壇也引起世界各國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文化藝術學等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和普遍關注,更為民族音樂學家、聲樂界專家學者高度重視。

在繼承和發展"呼麥"這一蒙古族精美絕倫的文化遺產方面,內蒙古草原遠遠落後於阿爾泰山麓等其他蒙古族地區,如蒙古國已早把"呼麥"藝術列為"國寶";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則視"呼麥"為"民族魂";兩國均已把"呼麥"藝術發掘、研究列入國家藝術重點學科,並引入蒙古族聲樂教學體系之中。中國中央音樂學院也把"呼麥"藝術列為國家藝術學科重點課題-《世界民族民間音樂》中的重要部分,並由原院黨委書記、世界民族音樂學專家陳自明教授親自牽頭主持研究。

最美的風景在路上,我們一起去旅行!

秦巴美好江山,與您攜手共創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