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微信小程式能否取代APP?幾點看法:關於微信「小程式」

4、在過去兩年,Facebook相繼推出「Instant Articles」和「Instant Games」兩項功能,前者是對媒體機構截流,

賦予內容的原生性,後者是將輕度遊戲集成在對話視窗中,支援非同步互動,顯而易見,在使用者規模就快抵達上限的時刻,中美兩大社交巨頭的決斷是不謀而合的:縮短路徑,取代路徑,創造路徑,最終成為只有吞食而無吐出的黑洞星系。形象的講,高效而開放的超文字協定正在失去效應,在移動互聯網的世界,科技公司實行的是「雙邊協定」,每款產品都有獨立的平臺協協議,
不具備任何相容性,也相互保持謹慎的距離。

「Instant Games」的宣傳示例

5、自由軟體運動的擁護者在憎恨商業公司竊取革命成果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後者在釀成既定事實之後所提供的「戰後秩序」並非不能高度符合各方利益,在大眾層面推動互聯網的主力選手,

一定是微軟和Google這類巨擘,而不是遺世獨立的天才駭客。所以產品經理成了向工程師發號施令的角色——這絕不是在說二者的地位差異——因為接近用戶意志的話語權才是最高的。從Windows的軟體帝國到App Store的應用分發再到「小程式」的萬物連接,就像地圖縮放尺寸逐漸增進,格式愈加清晰,管理也愈加直接。

6、「小程式」的獨特在於,它是一個充分混合的產物,既有軟體痕跡,又保留了Web思維,

這在最終構成了一個古怪的定義:「運行著程式的網站」。事實上,出於警惕移動互聯網變成孤島的趨勢,以Google為代表的美國互聯網公司一直都在設法強化Web的價值,最典型的就是WebGL,它就相當符合「運行著程式的網站」這一定義,但是美國商業注重推行標準,最後憑藉押對標準而獲得先發優勢,而中國商業講究市場為王,標準能否得到推廣的是次要考慮的,淩駕於其之上的是要完成對於既有用戶的行為訓練。

兩套標準的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