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太宗,除了李世民,都還有誰?

古代有許多常見的廟號,太宗,是古代帝王常見的廟號。從漢朝開始,開國帝王廟號通常為“太祖”,第二代帝王廟號通常為“太宗”。

在中國歷史上,廟號為“太宗”的帝王,大概有二十多位。

因為是王朝初期的帝王,他們有的參與了開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有的繼往開來,鞏固了國家的統治,為後世的繁盛打下了基礎。

其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作為的,有下面這六位。

漢太宗——劉恒

劉恒就是我們常說的漢文帝,他的諡號是孝文皇帝,廟號是太宗。

劉恒(前203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

前196年,漢高祖平定了代地陳豨叛亂後,

封八歲的劉恒為代王。漢高祖死後,呂後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後去世,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廢殺少帝及惠帝諸子,迎立代王劉恒入京為帝。

劉恒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通過休養生息,百姓富足,天下安康。劉恒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

劉恒對待匈奴,

延續了漢初的和親政策,未能避免匈奴對漢朝侵擾的問題。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諸侯王國勢力過大。道德方面,劉恒深具孝心,曾經親自為母親嘗藥。“親嘗湯藥”的孝行,成為《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則故事。

劉恒劇照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649年),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隋末天下大亂,李世民規勸父親李淵起兵。唐朝建立後,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立為太子。

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

李世民登基後,總結隋朝滅亡的教訓,深刻地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重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名臣,尉遲敬德、程知節、李靖等名將。在魏徵去世後,李世民曾流著淚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李世民對內積極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

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先後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穩固了邊疆的統治,使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

最受後世詬病的是玄武門之變,殺害自己的兄弟,更是把年幼的侄子斬盡殺絕,又逼迫自己的父親退位,這也是這位“千古一帝”洗涮不掉的最大污點。

李世民劇照

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939年——997年),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趙匡胤名諱改名趙光義。北宋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

趙光義參與了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也參與了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趙匡胤駕崩後,趙光義即位。他迫使吳越王錢俶納土歸附,又親征太原,滅亡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曾經派兵企圖統一交趾(越南),也遭到失敗,交趾得以保持獨立。政治方面,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是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而當時只有趙光義一人在場,然後趙光義便繼位做了皇帝。趙匡胤是怎麼死的,趙光義即位是否合理,一直是一個千古謎案。由於趙匡胤並沒有按照傳統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後世因此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趙匡胤的兒子後來都早死,也被認為是趙光義所謀害。趙光義死後,並沒有把皇位還給趙匡胤的後代,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受到後世指責。

趙光義劇照

金太宗——完顏晟

完顏晟(1075年——1135年),女真名完顏吳乞買,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四弟,金朝第二位皇帝,1123年——1135年在位。

完顏晟身材魁梧,力大無比,能征善戰,曾親手搏熊刺虎。追隨哥哥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反抗遼朝統治。1115年,在女真抗遼鬥爭初獲勝利的基礎上,力勸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完顏晟任金朝重臣,並被完顏阿骨打確定為皇位繼承人。1123年,完顏阿骨打去世,完顏晟即位。完顏晟勵精圖治,向漢人學習,完善國家制度。1125年,俘虜遼天祚帝,遼朝滅亡。1126年,命完顏宗望、完顏宗翰率兩路大軍南伐,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俘虜宋徽宗、宋欽宗。1127年,下詔廢徽、欽二帝,貶為庶人,押送二帝北上,北宋滅亡。1135年,金太宗病死于明德宮,終年六十一歲。完顏晟並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且把皇位還給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孫子完顏亶。

完顏晟劇照

明太宗——朱棣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朱棣不是明成祖嗎?其實朱棣駕崩後,廟號是太宗,成祖是一百多年後,嘉靖皇帝給改的。所以說朱棣是明太宗,或者明成祖,,都是沒錯的。

朱棣(1360年——1424年),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1424年在位。

朱棣最初被明太祖封為燕王,就藩北平。建文帝繼位後,為了加強中央權威,採取削藩。朱棣不服,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南京城破,建文帝失蹤,朱棣隨後登基稱帝 。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進行機構改革,確立明朝內閣制度。在武功方面,多次對外用兵,戰果卓著。曾五次御駕親征蒙古,重創蒙古鐵騎,迫使蒙古韃靼部向明朝稱臣納貢。派兵南下攻佔安南,將獨立數百年的安南重新併入中華領土。于東北設奴兒幹都司,西北置哈密衛,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佈政使司,鞏固南北邊防。派鄭和下西洋;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遷都北京,強化了北方的統治,開始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進一步提升,有三十多個國家向明朝朝貢,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是歷史上頗受爭議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也因是篡位稱帝,受到後世非議。他性格多疑殘暴,好殺成性,枉死者眾多。對外用兵過於頻繁,耗費國力,更使人民苦於遙役。

朱棣劇照

清太宗——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643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1626年——1643年在位。

皇太極長相端正,生來便面色赤紅,行動穩健,舉止端莊。自少年起便常隨父兄征戰,騎射嫺熟,深得努爾哈赤喜愛。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繼位為後金大汗。

皇太極即位之後,對內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完善國家統治機構,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先征服朝鮮和蒙古,以解除攻明的後顧之憂。軍事上,親自率兵攻佔朝鮮,打敗蒙古林丹汗。並且五次繞道蒙古,侵入明朝境內,大肆掠奪。對明則重用漢族降官,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正式稱帝,國號大清。1642年,在松錦大戰中消滅明朝關外精銳,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去世後的第二年,清軍入關。


皇太極劇照

李世民劇照

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939年——997年),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趙匡胤名諱改名趙光義。北宋第二位皇帝,976年——997年在位。

趙光義參與了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也參與了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趙匡胤駕崩後,趙光義即位。他迫使吳越王錢俶納土歸附,又親征太原,滅亡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曾經派兵企圖統一交趾(越南),也遭到失敗,交趾得以保持獨立。政治方面,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是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而當時只有趙光義一人在場,然後趙光義便繼位做了皇帝。趙匡胤是怎麼死的,趙光義即位是否合理,一直是一個千古謎案。由於趙匡胤並沒有按照傳統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後世因此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趙匡胤的兒子後來都早死,也被認為是趙光義所謀害。趙光義死後,並沒有把皇位還給趙匡胤的後代,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受到後世指責。

趙光義劇照

金太宗——完顏晟

完顏晟(1075年——1135年),女真名完顏吳乞買,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四弟,金朝第二位皇帝,1123年——1135年在位。

完顏晟身材魁梧,力大無比,能征善戰,曾親手搏熊刺虎。追隨哥哥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反抗遼朝統治。1115年,在女真抗遼鬥爭初獲勝利的基礎上,力勸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完顏晟任金朝重臣,並被完顏阿骨打確定為皇位繼承人。1123年,完顏阿骨打去世,完顏晟即位。完顏晟勵精圖治,向漢人學習,完善國家制度。1125年,俘虜遼天祚帝,遼朝滅亡。1126年,命完顏宗望、完顏宗翰率兩路大軍南伐,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俘虜宋徽宗、宋欽宗。1127年,下詔廢徽、欽二帝,貶為庶人,押送二帝北上,北宋滅亡。1135年,金太宗病死于明德宮,終年六十一歲。完顏晟並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且把皇位還給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孫子完顏亶。

完顏晟劇照

明太宗——朱棣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朱棣不是明成祖嗎?其實朱棣駕崩後,廟號是太宗,成祖是一百多年後,嘉靖皇帝給改的。所以說朱棣是明太宗,或者明成祖,,都是沒錯的。

朱棣(1360年——1424年),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1424年在位。

朱棣最初被明太祖封為燕王,就藩北平。建文帝繼位後,為了加強中央權威,採取削藩。朱棣不服,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南京城破,建文帝失蹤,朱棣隨後登基稱帝 。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進行機構改革,確立明朝內閣制度。在武功方面,多次對外用兵,戰果卓著。曾五次御駕親征蒙古,重創蒙古鐵騎,迫使蒙古韃靼部向明朝稱臣納貢。派兵南下攻佔安南,將獨立數百年的安南重新併入中華領土。于東北設奴兒幹都司,西北置哈密衛,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佈政使司,鞏固南北邊防。派鄭和下西洋;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遷都北京,強化了北方的統治,開始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進一步提升,有三十多個國家向明朝朝貢,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是歷史上頗受爭議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也因是篡位稱帝,受到後世非議。他性格多疑殘暴,好殺成性,枉死者眾多。對外用兵過於頻繁,耗費國力,更使人民苦於遙役。

朱棣劇照

清太宗——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643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1626年——1643年在位。

皇太極長相端正,生來便面色赤紅,行動穩健,舉止端莊。自少年起便常隨父兄征戰,騎射嫺熟,深得努爾哈赤喜愛。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繼位為後金大汗。

皇太極即位之後,對內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完善國家統治機構,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先征服朝鮮和蒙古,以解除攻明的後顧之憂。軍事上,親自率兵攻佔朝鮮,打敗蒙古林丹汗。並且五次繞道蒙古,侵入明朝境內,大肆掠奪。對明則重用漢族降官,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正式稱帝,國號大清。1642年,在松錦大戰中消滅明朝關外精銳,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去世後的第二年,清軍入關。


皇太極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