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太宗,除了李世民,都還有誰?

古代有許多常見的廟號, 太宗, 是古代帝王常見的廟號。 從漢朝開始, 開國帝王廟號通常為“太祖”, 第二代帝王廟號通常為“太宗”。

在中國歷史上, 廟號為“太宗”的帝王, 大概有二十多位。 因為是王朝初期的帝王, 他們有的參與了開國, 完成了國家的統一;有的繼往開來, 鞏固了國家的統治, 為後世的繁盛打下了基礎。

其中最著名, 也是最有作為的, 有下面這六位。

漢太宗——劉恒

劉恒就是我們常說的漢文帝, 他的諡號是孝文皇帝, 廟號是太宗。

劉恒(前203年——前157年), 漢高祖劉邦第四子, 漢惠帝劉盈之弟, 西漢第五位皇帝,

前180年——前157年在位。

前196年, 漢高祖平定了代地陳豨叛亂後, 封八歲的劉恒為代王。 漢高祖死後, 呂後專權, 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 前180年, 呂後去世, 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 廢殺少帝及惠帝諸子, 迎立代王劉恒入京為帝。

劉恒即位後, 勵精圖治, 興修水利, 衣著樸素, 廢除肉刑, 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 通過休養生息, 百姓富足, 天下安康。 劉恒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 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

劉恒對待匈奴, 延續了漢初的和親政策, 未能避免匈奴對漢朝侵擾的問題。 對待諸侯王, 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 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諸侯王國勢力過大。 道德方面, 劉恒深具孝心, 曾經親自為母親嘗藥。 “親嘗湯藥”的孝行,

成為《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則故事。

劉恒劇照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649年), 唐高祖李淵的次子, 唐朝第二位皇帝, 626年——649年在位。

李世民少年從軍, 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 隋末天下大亂, 李世民規勸父親李淵起兵。 唐朝建立後, 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

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626年,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 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被立為太子。 不久, 唐高祖李淵退位, 李世民即位。

李世民登基後, 總結隋朝滅亡的教訓, 深刻地明白“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的道理。 重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名臣, 尉遲敬德、程知節、李靖等名將。 在魏徵去世後, 李世民曾流著淚說:“以銅為鏡, 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 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 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對內積極聽取群臣意見, 虛心納諫, 厲行節約, 勸課農桑, 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 國泰民安, 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 先後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

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 重創高句麗, 穩固了邊疆的統治, 使各民族融洽相處, 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

最受後世詬病的是玄武門之變, 殺害自己的兄弟, 更是把年幼的侄子斬盡殺絕, 又逼迫自己的父親退位, 這也是這位“千古一帝”洗涮不掉的最大污點。

李世民劇照

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939年——997年), 本名趙匡義, 後因避其兄宋太祖趙匡胤名諱改名趙光義。 北宋第二位皇帝, 976年——997年在位。

趙光義參與了陳橋驛兵變, 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 也參與了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 趙匡胤駕崩後, 趙光義即位。 他迫使吳越王錢俶納土歸附, 又親征太原, 滅亡北漢, 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兩次攻遼, 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 都遭到失敗, 從此對遼採取守勢。 曾經派兵企圖統一交趾(越南), 也遭到失敗, 交趾得以保持獨立。 政治方面, 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改變唐末以來, 重武輕文陋習。

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 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 是指宋太祖趙匡胤暴死, 而當時只有趙光義一人在場, 然後趙光義便繼位做了皇帝。趙匡胤是怎麼死的,趙光義即位是否合理,一直是一個千古謎案。由於趙匡胤並沒有按照傳統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後世因此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趙匡胤的兒子後來都早死,也被認為是趙光義所謀害。趙光義死後,並沒有把皇位還給趙匡胤的後代,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受到後世指責。

趙光義劇照

金太宗——完顏晟

完顏晟(1075年——1135年),女真名完顏吳乞買,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四弟,金朝第二位皇帝,1123年——1135年在位。

完顏晟身材魁梧,力大無比,能征善戰,曾親手搏熊刺虎。追隨哥哥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反抗遼朝統治。1115年,在女真抗遼鬥爭初獲勝利的基礎上,力勸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完顏晟任金朝重臣,並被完顏阿骨打確定為皇位繼承人。1123年,完顏阿骨打去世,完顏晟即位。完顏晟勵精圖治,向漢人學習,完善國家制度。1125年,俘虜遼天祚帝,遼朝滅亡。1126年,命完顏宗望、完顏宗翰率兩路大軍南伐,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俘虜宋徽宗、宋欽宗。1127年,下詔廢徽、欽二帝,貶為庶人,押送二帝北上,北宋滅亡。1135年,金太宗病死于明德宮,終年六十一歲。完顏晟並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且把皇位還給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孫子完顏亶。

完顏晟劇照

明太宗——朱棣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朱棣不是明成祖嗎?其實朱棣駕崩後,廟號是太宗,成祖是一百多年後,嘉靖皇帝給改的。所以說朱棣是明太宗,或者明成祖,,都是沒錯的。

朱棣(1360年——1424年),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1424年在位。

朱棣最初被明太祖封為燕王,就藩北平。建文帝繼位後,為了加強中央權威,採取削藩。朱棣不服,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南京城破,建文帝失蹤,朱棣隨後登基稱帝 。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進行機構改革,確立明朝內閣制度。在武功方面,多次對外用兵,戰果卓著。曾五次御駕親征蒙古,重創蒙古鐵騎,迫使蒙古韃靼部向明朝稱臣納貢。派兵南下攻佔安南,將獨立數百年的安南重新併入中華領土。于東北設奴兒幹都司,西北置哈密衛,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佈政使司,鞏固南北邊防。派鄭和下西洋;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遷都北京,強化了北方的統治,開始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進一步提升,有三十多個國家向明朝朝貢,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是歷史上頗受爭議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也因是篡位稱帝,受到後世非議。他性格多疑殘暴,好殺成性,枉死者眾多。對外用兵過於頻繁,耗費國力,更使人民苦於遙役。

朱棣劇照

清太宗——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643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1626年——1643年在位。

皇太極長相端正,生來便面色赤紅,行動穩健,舉止端莊。自少年起便常隨父兄征戰,騎射嫺熟,深得努爾哈赤喜愛。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繼位為後金大汗。

皇太極即位之後,對內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完善國家統治機構,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先征服朝鮮和蒙古,以解除攻明的後顧之憂。軍事上,親自率兵攻佔朝鮮,打敗蒙古林丹汗。並且五次繞道蒙古,侵入明朝境內,大肆掠奪。對明則重用漢族降官,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正式稱帝,國號大清。1642年,在松錦大戰中消滅明朝關外精銳,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去世後的第二年,清軍入關。


皇太極劇照

然後趙光義便繼位做了皇帝。趙匡胤是怎麼死的,趙光義即位是否合理,一直是一個千古謎案。由於趙匡胤並沒有按照傳統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趙光義,後世因此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趙匡胤的兒子後來都早死,也被認為是趙光義所謀害。趙光義死後,並沒有把皇位還給趙匡胤的後代,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受到後世指責。

趙光義劇照

金太宗——完顏晟

完顏晟(1075年——1135年),女真名完顏吳乞買,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四弟,金朝第二位皇帝,1123年——1135年在位。

完顏晟身材魁梧,力大無比,能征善戰,曾親手搏熊刺虎。追隨哥哥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反抗遼朝統治。1115年,在女真抗遼鬥爭初獲勝利的基礎上,力勸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完顏晟任金朝重臣,並被完顏阿骨打確定為皇位繼承人。1123年,完顏阿骨打去世,完顏晟即位。完顏晟勵精圖治,向漢人學習,完善國家制度。1125年,俘虜遼天祚帝,遼朝滅亡。1126年,命完顏宗望、完顏宗翰率兩路大軍南伐,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俘虜宋徽宗、宋欽宗。1127年,下詔廢徽、欽二帝,貶為庶人,押送二帝北上,北宋滅亡。1135年,金太宗病死于明德宮,終年六十一歲。完顏晟並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且把皇位還給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孫子完顏亶。

完顏晟劇照

明太宗——朱棣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朱棣不是明成祖嗎?其實朱棣駕崩後,廟號是太宗,成祖是一百多年後,嘉靖皇帝給改的。所以說朱棣是明太宗,或者明成祖,,都是沒錯的。

朱棣(1360年——1424年),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1424年在位。

朱棣最初被明太祖封為燕王,就藩北平。建文帝繼位後,為了加強中央權威,採取削藩。朱棣不服,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南京城破,建文帝失蹤,朱棣隨後登基稱帝 。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進行機構改革,確立明朝內閣制度。在武功方面,多次對外用兵,戰果卓著。曾五次御駕親征蒙古,重創蒙古鐵騎,迫使蒙古韃靼部向明朝稱臣納貢。派兵南下攻佔安南,將獨立數百年的安南重新併入中華領土。于東北設奴兒幹都司,西北置哈密衛,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佈政使司,鞏固南北邊防。派鄭和下西洋;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遷都北京,強化了北方的統治,開始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進一步提升,有三十多個國家向明朝朝貢,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是歷史上頗受爭議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也因是篡位稱帝,受到後世非議。他性格多疑殘暴,好殺成性,枉死者眾多。對外用兵過於頻繁,耗費國力,更使人民苦於遙役。

朱棣劇照

清太宗——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643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1626年——1643年在位。

皇太極長相端正,生來便面色赤紅,行動穩健,舉止端莊。自少年起便常隨父兄征戰,騎射嫺熟,深得努爾哈赤喜愛。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繼位為後金大汗。

皇太極即位之後,對內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完善國家統治機構,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先征服朝鮮和蒙古,以解除攻明的後顧之憂。軍事上,親自率兵攻佔朝鮮,打敗蒙古林丹汗。並且五次繞道蒙古,侵入明朝境內,大肆掠奪。對明則重用漢族降官,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

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正式稱帝,國號大清。1642年,在松錦大戰中消滅明朝關外精銳,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已成必然之勢。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去世後的第二年,清軍入關。


皇太極劇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