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末東北農民修路時發現一塊殘破石碑,背後是一個古國歷史

清末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的一天,吉林集安的的鄉民在老嶺山脈中修山路,這老嶺山脈是長白山的餘脈。鄉民修路時,突然發現一塊殘碑,上面字跡還可以辨認。

山民們也很有文物保護意識,

趕緊交給了官府。官府請來了金石學家,通過對碑文的研讀,初步判定這塊碑是三國時候的碑,名字叫“刊丸都之山”碑。

丸都遺址

這塊碑是三國時代魏國大將毋丘儉所立,曹魏正始五年(246年),魏國大將毋丘儉率軍攻破一個立國於遼東的異族大國,

然後在其國境舊土立下三塊石碑,“刊丸都之山”碑是其中之一。

這個北方大國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高句麗,一個中國北方的區域政權。上述這段歷史在《三國志·高句麗傳》中有記載,那塊石碑算是印證了史書記載。

丸都山城

“刊丸都之山”碑背後是高句麗一段都城的歷史,

一個都城的滄桑,發現石碑的地方當年曾經叫丸都城,是高句麗歷史上的一個都城,它位於吉林省集安市北2.5公里處的高山上,雄踞于長白山餘脈老嶺山脈的峰巒之間。這裡諸峰起伏錯落,大致圍成一個環形,最高處海拔652米。

丸都城城牆依山勢築於峰嶺之上,較高處外臨峽谷絕壁,內擁緩坡平川。東、西、北三面地勢較高,南面較低,高差約440米。

整個山城坐落如箕,向南敞開門戶,以東北一西南走向的通溝河為天然屏障。

丸都城舊址

作為高句麗早中期的重要都城址,丸都山城與高句麗遷都平壤前的一些重要歷史事件都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繫。史籍記載,西元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後,國內城也位於今天的集安市境內,與丸都城相距不遠。為加強防衛,高句麗又於城北修築了尉那岩城。

東漢末年,高句麗受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政權管轄。

曹魏政權建立以後,高句麗與公孫政權同臣屬於曹魏,但為各自的地方利益雙方也屢有戰爭。

三國鼎立

東漢建安二年(197年),高句麗和公孫氏政權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戰爭,高句麗潰敗,國內城被毀。東漢建安三年(198年)高句麗的山上王加固擴建尉那岩城,

修築大型宮殿,尉那岩始稱丸都。

高句麗位置圖

209年山上王移都於丸都城。至此,丸都山城的整體佈局基本完備,高句麗山城的營造技術和山城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公孫氏政權滅亡之後,高句麗直接與曹魏交界,雙方屢有衝突。246年,高句麗東川王在位時,魏國幽州刺史毋丘儉攻陷丸都山城,城內宮殿建築遭到毀滅性破壞,東川王移都國內城。

毋丘儉

高句麗故國原王時期,為防前燕政權鮮卑慕容氏的進攻,於342年修葺丸都山城和國內城。

同年,慕容皝攻陷丸都山城。丸都山城宮殿建築又一次遭受毀滅性破壞。此後,其作為王都和軍事守備城的功能已基本不復存在。

慕容皝

如今,丸都城早已深埋于群山峻嶺之中,古都榮耀也淹沒於滄桑歷史之中·····雙方屢有衝突。246年,高句麗東川王在位時,魏國幽州刺史毋丘儉攻陷丸都山城,城內宮殿建築遭到毀滅性破壞,東川王移都國內城。

毋丘儉

高句麗故國原王時期,為防前燕政權鮮卑慕容氏的進攻,於342年修葺丸都山城和國內城。

同年,慕容皝攻陷丸都山城。丸都山城宮殿建築又一次遭受毀滅性破壞。此後,其作為王都和軍事守備城的功能已基本不復存在。

慕容皝

如今,丸都城早已深埋于群山峻嶺之中,古都榮耀也淹沒於滄桑歷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