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今的你,是否依然是兒女的驕傲

如今的你,是否依然是兒女的驕傲

看到這幾天又有很多人關注“家有兒女讀正中”,

歡迎你們回家

只是我喜歡抽風式更新,請大家包涵

不過,即使有一天你不再關注,請記住我們曾經相愛過

01

做一個能讓孩子在同伴面前炫耀的父母

排除“拼爹”性質的炫富,我覺得做一個能讓孩子在同伴面前炫耀的父母,是一個非常高的標準。

有一個令人驕傲的家長,孩子會更加自信。孩子需要的不是多少錢,在ta們小的時候沒有那麼多金錢的概念。

用心做一件能讓孩子在朋友面前“吹牛”小事,就像一個手繪的作業本封皮的小畫、一個精心編織的小辮,一個親手製作的玩具……都能成為孩子在夥伴面前“得瑟”的理由,反而是那些不需要花費更多金錢的東西最讓他們自豪。

我們經常忘記一個問題,父母這個身份是上天賜給你的,但並不意味著你就是最合適和最好的,或者就具備了做父母的“資質”。其實,有時候你在抱怨孩子沒有達到你的預期標準時,

最悲催的是你的孩子,ta不僅無法選擇“你是誰”而且連埋怨的機會都沒有,年幼時期的ta只能無條件的依賴你。

父母先天具備的在孩子心中的光環會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逐步消退。現在的你如何能讓ta們依然以你為傲,除了留給ta們那些美好回憶外,還有的就是不斷提高自己,具備隨時補充“養料”的能力。

一個讓孩子驕傲的家長,本身就是他們人生前進的方向。

02

為人父母,這個身份讓你沒有頹廢的理由

很多年前有一部電影《風雨哈佛路》

麗斯(Liz)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裡,從小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母親酗酒吸毒,並且患有了精神分裂症。在15歲時母親死于愛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

貧窮的麗斯需要出去乞討,和一些朋友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 隨著慢慢成長,麗斯知道,只有讀書成才方能改變自身命運,走出泥潭般的現況。她用最真誠的態度感動了高中的校長,爭取到了讀書的機會。然後,麗斯在漫漫的求學路上開始了征程。她一邊打工一邊上學,用兩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四年的課程。她嘗試申請各類獎學金,只有紐約時報的全額獎學金才能讓她念完大學,
於是她努力並申請到了這份獎學金。影片的最後,她邁著自信的腳步走進了哈佛的學堂。貧困並沒有止住麗茲前進的決心,在她的人生裡面,勇往直前的奮鬥是永恆主題。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

即便我們不求別人的認可和贊許,至少也要在自己的家裡樹立榜樣,當一個人因為沒有成績,又缺乏幹勁,連自己的孩子都看不起的時候,當自己的家人都覺得你窩囊、頹廢的時候,尊嚴盡失,顏面掃地是小事,你帶給家人、親人、友人的失望和無奈,才是更讓人寢食難安的事情。

——正定中學校長 周慶

不管以後的麗斯多麼的成功,她的家庭帶給她的那種傷痛永遠無法縫合,這是一個由失職的父母塑造的悲劇。

03

尊重他,就要把ta當做一個完整的人

不要忽視孩子的朋友圈,最好不要替ta在朋友面前做決定,應該讓ta在自己的小夥伴面前有尊嚴。粗暴的干涉ta的交際圈(粗暴干涉和引導是兩個概念)會讓ta在朋友們面前感到自卑,嚴重的還會影響到ta今後的人生發展。

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家長在經營與自己孩子的關係時最好把ta看做一種獨立個體之間的而非依附的關係。家長本人的言行舉止能不能夠贏得孩子內心的尊敬與佩服是權衡你在孩子心中威信的標準。

而經常使用父母權威來訓導孩子的家長很容易失掉威信。

為人父母久了,難免在親子關係上就會形成一個很固定的角色定位,有的父母屬於強勢型,有的屬於弱勢型,有的屬於民主型有的屬於偽民主型。但任何一種角色都不要太固定,因為孩子在不斷的成長,在ta們的不同年齡段,父母應該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到了讀高中的年齡,你就要考慮向導師型父母過渡了。

04

在孩子的心裡,還佩服那個去掉父母身份的你嗎?

前幾天在一個論壇裡讀到一個故事:

一個80歲的老人,騎著一輛大28自行車,帶著一頂帳篷,一條半線毯,一部手機,一個數碼相機,從東北邊陲的興凱湖畔,一路騎到海南三亞的天涯海角,從80歲騎到了81歲。在海南修整了一段時間後,他單騎從海南出發,計畫再用5個月時間,縱貫西部省份,終點是首都北京,完成他的環遊中國之旅。

騎行並不是什麼壯舉,但是一個80歲的老人的環中國的騎行確是讓人心聲敬佩,這就是讓孩子能夠感到驕傲的事情。那麼,在孩子的心裡,還佩服去掉父母身份的你嗎?

一個無畏的父親,一個用心的母親,一個向上的家庭,才有一個幸福的將來。

【往期閱讀】

尊嚴盡失,顏面掃地是小事,你帶給家人、親人、友人的失望和無奈,才是更讓人寢食難安的事情。

——正定中學校長 周慶

不管以後的麗斯多麼的成功,她的家庭帶給她的那種傷痛永遠無法縫合,這是一個由失職的父母塑造的悲劇。

03

尊重他,就要把ta當做一個完整的人

不要忽視孩子的朋友圈,最好不要替ta在朋友面前做決定,應該讓ta在自己的小夥伴面前有尊嚴。粗暴的干涉ta的交際圈(粗暴干涉和引導是兩個概念)會讓ta在朋友們面前感到自卑,嚴重的還會影響到ta今後的人生發展。

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家長在經營與自己孩子的關係時最好把ta看做一種獨立個體之間的而非依附的關係。家長本人的言行舉止能不能夠贏得孩子內心的尊敬與佩服是權衡你在孩子心中威信的標準。

而經常使用父母權威來訓導孩子的家長很容易失掉威信。

為人父母久了,難免在親子關係上就會形成一個很固定的角色定位,有的父母屬於強勢型,有的屬於弱勢型,有的屬於民主型有的屬於偽民主型。但任何一種角色都不要太固定,因為孩子在不斷的成長,在ta們的不同年齡段,父母應該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到了讀高中的年齡,你就要考慮向導師型父母過渡了。

04

在孩子的心裡,還佩服那個去掉父母身份的你嗎?

前幾天在一個論壇裡讀到一個故事:

一個80歲的老人,騎著一輛大28自行車,帶著一頂帳篷,一條半線毯,一部手機,一個數碼相機,從東北邊陲的興凱湖畔,一路騎到海南三亞的天涯海角,從80歲騎到了81歲。在海南修整了一段時間後,他單騎從海南出發,計畫再用5個月時間,縱貫西部省份,終點是首都北京,完成他的環遊中國之旅。

騎行並不是什麼壯舉,但是一個80歲的老人的環中國的騎行確是讓人心聲敬佩,這就是讓孩子能夠感到驕傲的事情。那麼,在孩子的心裡,還佩服去掉父母身份的你嗎?

一個無畏的父親,一個用心的母親,一個向上的家庭,才有一個幸福的將來。

【往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