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史上山東,為什麼會出現魯多弼的現象

縱觀中國歷史,自秦始皇自稱皇帝以後,山東就沒有出過土生土長的皇帝,能和山東扯上點邊的皇帝,大概只有南朝齊梁的幾代皇帝和新朝皇帝王莽祖籍是山東,然而他們卻沒有在山東生活過。

除去這些人,山東好像真的沒有再出過某個王朝的皇帝了(自立為王的那些不予考慮)。

但是山東出的忠臣良將,卻不比任何一個其他省份的少,甚至要遠遠多於某些其他省份,比較有名的諸如薑子牙、管仲、孔子、孟子、孫武、諸葛亮、房玄齡、戚繼光……

先討論一下山東沒有出皇帝的原因:

第一:思想問題,山東在春秋以後主要有兩種思想,其一魯國是儒家的起源地,講究君君臣臣的綱常,以這種思想為統領的魯人不會去想要當皇帝云云。其二是齊國的思想,齊國重視商業和人才,大多數齊國人都秉持著熟讀詩書,待價而沽的思想模式,齊國人往往會重視利益和生活,造反這種高風險高回報的事情,一般不會成為首要選擇。

第二:環境問題,山東在歷史上一直都是農業大省和經濟大省,人民生活相對富裕和穩定,在這種生活下,更難有造反的心思,中國歷史上造反多是以謀生計為目標的,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許多人拉隊伍的最好理由。

第三:地理問題,山東的地勢是以平原為主,魯中有丘陵地帶,可以說是易攻難守,而西北接燕趙之地,西是中原地區,

西南則靠兵家重鎮徐州,極容易三面受敵。山東歷史上還是有造反起義的人,但是從山東往外打,有較大成果只記得曹操一人。因而山東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起義軍很難在山東長時間生存下去。

而出文臣的 原因也是這三點:

第一:思想問題,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魯國人,提倡學而優則仕的價值觀念和忠君愛國的信條;而齊國的現實思想,更多人喜歡懷才待估,來換取較好的生活環境。

這比之在農業社會以耕種為業的一些省份,顯然更容易出一些大人物。而且無論是孔子的私學也好,還是齊國的稷下學宮也罷,山東大地上都有重視學習的風格,三家詩有兩家出自山東就可見一斑。

第二:環境問題,較為穩定的生活,讓人有餘力重視教育,因而學術氛圍濃厚,歷史上不少文人,都會把山東當做其遊歷的一站。

第三:地理問題,山東地勢雖然易攻難守,

平原的地形使得山東交通十分便利,因而山東人養成了喜歡遊歷的習慣,像是東方朔、主父偃這兩位孝武帝名臣,都是拉著小車遊歷四處,最後進京自薦的。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種遊歷應該還是有作用的。

出武將的原因更為簡單:

山東自古有尚武的思想,但是這個武不是衝鋒陷陣,而是運籌帷幄。軍師中數得著的角色,山東人確實可開一席,但是冒矢石,立刀馬的,貌似就遠遠不如了。

筆者對於歷史屬於獨腳老鼠。想到此處,忝作一文,若有謬誤不足,勞煩指出。

貌似就遠遠不如了。

筆者對於歷史屬於獨腳老鼠。想到此處,忝作一文,若有謬誤不足,勞煩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