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荷溪湧變遷史從木棉花說起

本版撰文 資訊時報記者 劉玉倩

陽春三月,木棉花開。

從文昌北苑牌坊往下走,沿何家祠道一直來到逢源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家綜門口佇立著一棵枝葉繁盛的木棉。這棵木棉,陪伴著逢源街坊度過了60多個春秋。或許只有上了年紀的老街坊,才知道這棵木棉的腳下,曾是陪伴過老西關人的荷溪湧。

荷溪倩影只餘地名

“何家祠道,也就是家綜門前這條路,以前是一條湧,叫荷溪湧。荔枝灣三條湧,一路過來是三叉湧、馬基湧和荷溪湧,

再過去就是田料古道。”在西關住了大半輩子的陳叔今年80歲。

相傳,這條消失的河湧曾種滿了荷花,“荷溪”因此得名。後來,荷溪湧被遮蓋,由明湧變為暗湧。荷溪湧雖已不見,但“荷溪”一名卻保留了下來,耀華社區附近有一條“荷溪三約”——網友稱其為“廣州最美地名”,它的不遠處就是著名的西關老屋。

昔日分為南北分支

早在清代,荷溪湧就已經存在。據《荔灣區志》記載,荷溪由泮塘東南伸過寶華路、荷溪新街、荷溪三約、荷溪二約,

流到匯馨街處,便分為南北兩支。

期間,荷溪湧曾多次因淤泥堆積而縮短。道光十五年(1835年),荷溪北支仍通過高基,相當於高基一帶的圍田梪湧,也就是圍田內的排水河道。1928年,北支因淤積退至帶河路以西,到了1954年又淤至泰興街。120年內,荷溪北支縮短了近400米。

帶河路與荷溪湧頗有淵源,《西關地域變遷史》中曾提到過帶河路一片的地域變遷:“帶河基,

今開為帶河路,為清代平原上大道,道面高於兩側,為西關可跑馬大道(永安圍基也是馬路)。北連西樂圍。有梪湧出荷溪,湧源大水塘即開為長壽寺大池塘,可應潮汐。這是西關各圍的結構形式。”從這篇文章中,可知荷溪湧淤積與帶河路變遷有著脫不開的關係。

荷溪南支則在近350年的時間裡縮短了300米。據《荔灣區志》記載,荷溪南支在明代已通至長壽寺。1928年淤至永興大街口石橋,

1954年淤至匯馨街南口。

也曾風光也曾黯然

荷溪湧曾經有過它的風光。那時的荷溪湧水質清澈,荷花滿溪。街坊鄧伯說,舊時要撐艇才能過溪,到了端午的時候還可以遊龍舟。也只有老西關人才體會到“盡興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的意境了。

隨著城市發展,荷溪湧由於城市人口密集而成為一條臭湧。過去,大部分居民住的是低矮、破爛、潮濕的平房。遇暴雨漲潮,周圍街巷水浸,

髒水便會湧入居民住房。

建國後,政府撥款疏浚這條臭湧,並建成水泥板面鋪蓋的湧面。1958年,當時管轄荷溪湧的文昌街(現已併入逢源)在市、區支持下整治污水湧,建成了渠箱硬底化、水泥板湧面,美化了環境。1965年到1966年期間,荷溪湧水泥湧面上加高了1米多,又蓋上混凝土水泥板面,中間變成防空洞。

荷溪湧上柳綠花紅

1983年,荷溪湧水泥湧面和混凝土水泥板面之間的防空洞被拆除,下水道被疏通。1984年,政府籌集資金19萬元整治了荷溪湧,建造占地面積500平方米的文昌花苑,1985年2月落成。荷溪面貌煥然一新,昔日臭水橫流變成如今的柳綠花紅,文昌花苑也因此被稱為“荷溪碧柳”。

《荔灣區志》中記載,文昌花苑建成後,設有少年之家、寶寶樂園、退休工人聯誼會、圖書閱覽室、文化長廊;花苑中央建有亭台、魚池、假山,成為街道文化娛樂中心場地,附近還先後建起了文昌幼稚園和文昌文化站。1986年,文昌花苑被評為市優秀小景;1988年,文昌花苑在市公共綠化小景大賽中獲設計一等獎。

今日木棉點綴荷溪

雖然滿溪荷花早已隨著荷溪湧“沉”入地底,地上卻開出一棵棵木棉,接替荷花,點綴著這一方土地。

讓街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逢源街家綜門口的這株60餘歲的木棉了。繁花似錦時,總有不少街坊在樹下拾取飄落的木棉,拿回家煲湯煲粥煲涼茶。“我30多年前嫁到這裡的時候,這棵木棉就開得很繁盛,每年春天都有很多人拍。”苗姨說,這裡的道路修過,兩邊的樓房建過,其他市政花木都換過,唯獨這棵木棉,一直生長於斯。

家綜門口的右邊,還有另一棵木棉。比起旁邊那棵六旬木棉,這棵木棉只稀稀疏疏地開了幾朵花,花色也沒那麼紅。“花色紅色的為母,顏色淡帶橙色的為公。木棉花公母按顏色差異來分。”街坊說。“逢源文化站走過去也有一棵木棉,花開得不是那麼多,那一棵也是公的。”又有街坊說。

不過,文化站的小熊姑娘認為應該按花期來給木棉分公母,“母的先開,公的花期未到,我家那邊附近就有一棵,逢源家綜的花落了,那邊才開花,花色也明顯不同。”

花開的時候,討論木棉到底是雌是雄也成為逢源街坊的一種樂趣。也許再過百年,陪伴著這方土地的又會是別的花朵,但無論是荷溪湧還是木棉,都將在逢源街訪的記憶中留存。

參考文獻:《荔灣區志》《西關地域變遷史》

下水道被疏通。1984年,政府籌集資金19萬元整治了荷溪湧,建造占地面積500平方米的文昌花苑,1985年2月落成。荷溪面貌煥然一新,昔日臭水橫流變成如今的柳綠花紅,文昌花苑也因此被稱為“荷溪碧柳”。

《荔灣區志》中記載,文昌花苑建成後,設有少年之家、寶寶樂園、退休工人聯誼會、圖書閱覽室、文化長廊;花苑中央建有亭台、魚池、假山,成為街道文化娛樂中心場地,附近還先後建起了文昌幼稚園和文昌文化站。1986年,文昌花苑被評為市優秀小景;1988年,文昌花苑在市公共綠化小景大賽中獲設計一等獎。

今日木棉點綴荷溪

雖然滿溪荷花早已隨著荷溪湧“沉”入地底,地上卻開出一棵棵木棉,接替荷花,點綴著這一方土地。

讓街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逢源街家綜門口的這株60餘歲的木棉了。繁花似錦時,總有不少街坊在樹下拾取飄落的木棉,拿回家煲湯煲粥煲涼茶。“我30多年前嫁到這裡的時候,這棵木棉就開得很繁盛,每年春天都有很多人拍。”苗姨說,這裡的道路修過,兩邊的樓房建過,其他市政花木都換過,唯獨這棵木棉,一直生長於斯。

家綜門口的右邊,還有另一棵木棉。比起旁邊那棵六旬木棉,這棵木棉只稀稀疏疏地開了幾朵花,花色也沒那麼紅。“花色紅色的為母,顏色淡帶橙色的為公。木棉花公母按顏色差異來分。”街坊說。“逢源文化站走過去也有一棵木棉,花開得不是那麼多,那一棵也是公的。”又有街坊說。

不過,文化站的小熊姑娘認為應該按花期來給木棉分公母,“母的先開,公的花期未到,我家那邊附近就有一棵,逢源家綜的花落了,那邊才開花,花色也明顯不同。”

花開的時候,討論木棉到底是雌是雄也成為逢源街坊的一種樂趣。也許再過百年,陪伴著這方土地的又會是別的花朵,但無論是荷溪湧還是木棉,都將在逢源街訪的記憶中留存。

參考文獻:《荔灣區志》《西關地域變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