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馮·布勞恩與柯洛廖夫:兩位頂級天才的太空之爭

回顧人類的登月歷程不得不提到“阿波羅”計畫,以及其領導人馮·布勞恩。提到馮·布勞恩又不得不提到他的對頭柯洛廖夫。

冷戰期間最敏感的莫過於軍事上的競爭,而軍事上最驚天動地的就數核武器和太空競賽了。

馮·布勞恩和柯洛廖夫是美蘇兩國太空競爭的領導人物。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蘇聯的火箭和衛星事業世人皆知,但作為主要負責人的謝·柯洛廖夫卻鮮為人知。

柯洛廖夫為蘇聯贏得了一系列世界第一"第一艘載人飛船、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第一個金星探測器和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第一次太空行走等偉大成就。他被譽為載人航太的開創者。

1961年4月12日,尤裡·加加林乘“東方1”號飛船首先進入太空,1963年第一個女太空人捷什科娃進入太空。接著他又為載人空間站作準備,包括載人長期太空飛行、載多人飛行、多艘飛船的軌道會合和編隊飛行、太空行走和航天器的軌道對接技術等。可惜他未能看到“聯盟” 飛船與“禮炮”號空間站對接,

就與世長辭了。他的學術造詣和組織天才對蘇聯火箭研製工作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馮·布勞恩是德國工程師,在火箭技術和太空探測等方面都有光輝的成就。他先後為著名的V-1、V-2火箭的誕生、美國第一顆衛星的發射成功,以及第一艘載人飛船“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作出突出貢獻,而美國太空梭的研製也是自他手中發端。

這個第三帝國的大科學家到達美國後,以他的卓越才智和工作熱情,繼續為人類的航太事業做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布勞恩主持研製的“土星5號” 火箭是準備將美國人送上月球的運載工具。它不僅成功地將載著阿姆斯壯的“阿波羅11號”送上月球,而且以後還被用於阿波羅6號、7號、9號至17號的飛行,

每次運載性能都幾乎毫無瑕疵。這簡直可以說是奇跡。

兩位天才的科學家命運各異,政治立場也分道揚鑣,但他們卻做著完成人類夢想的偉大事業。美蘇兩國的航太競賽在這兩個人領導的團隊下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在爭霸的開始階段,蘇聯一直遙遙領先,第一個發射導彈,第一個發射衛星,第一個將人送入太空等等。這讓美國人十分沒面子。

他們決定避開與蘇聯的正面競爭,而進行跨越式發展,登陸月球,從而根本性的超越了蘇聯。

這項計畫的領導著正是布勞恩。期間,美國發射了多顆衛星,為“阿波羅”做準備。此時,蘇聯繼續發射衛星,以顯示蘇聯的強大國力和技術。而美國方面的“水星計畫”卻為美國掌握了大量的太空技術,“水星計畫”的雙子衛星在太空中進行的眼花繚亂的空中變軌,相距最近時只有幾十米,這便是日後空間對接技術的基礎。蘇聯人在沾沾自喜的時候卻不知道他們已經開始落後美國了。“水星計畫”美國人開始大踏步前進了,直至“阿波羅計畫”的成功。最後,美蘇的太空競賽便以美國的徹底勝利告終。

但不管怎樣,兩位科學家都是偉大的。

另外,美國之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迅速崛起,除了一些國際形式因素,還有的就是美國的人才戰略,我們現在討論人才強國,重視人才,如何人才強國,我們不妨有個借鑒!

“水星計畫”的雙子衛星在太空中進行的眼花繚亂的空中變軌,相距最近時只有幾十米,這便是日後空間對接技術的基礎。蘇聯人在沾沾自喜的時候卻不知道他們已經開始落後美國了。“水星計畫”美國人開始大踏步前進了,直至“阿波羅計畫”的成功。最後,美蘇的太空競賽便以美國的徹底勝利告終。

但不管怎樣,兩位科學家都是偉大的。

另外,美國之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迅速崛起,除了一些國際形式因素,還有的就是美國的人才戰略,我們現在討論人才強國,重視人才,如何人才強國,我們不妨有個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