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史上的“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具體是怎麼回事?

揚州十日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發生在清軍攻破揚州城後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由於當時南明將領史可法對清軍的殊死抵抗,在陰曆四月二十五日,

清軍攻佔揚州後,在揚州城內進行了屠殺。當時的倖存者王秀楚所著《揚州十日記》中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

有關揚州十日的記載主要來自《揚州十日記》;但此書長期被清廷禁止無法流通,導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對此屠殺事件一無所知。
直到清末有心人士將此書由日本帶回,「揚州十日」事件才廣為世人所知,為辛亥革命的成功造就了輿論準備。

據《揚州十日記》所載,清軍攻破揚州城後進行了為期十天的大肆屠殺,後來僅僅是被收殮的屍體就超過了80萬具。不過近年來有人對王秀楚所著《揚州十日記》的部分內容的真實性表示懷疑,提出《揚州十日記》文中存在紕露或自身矛盾的地方,而裡面提到的死亡人數也有明顯誇大的成分。

他們認為,從南明兵力、揚州守軍、清軍兵力、居民人數等幾個主要方面考查,大抵均可說明《揚州十日記》關於清軍屠殺至少八十萬人的說法應為誇大說法,而真實發生於歷史上的,應是屠城五日,殺害約十萬人之數。

提到“嘉定三屠”,還需從“剃髮令”說起。

對於讓漢人剃頭從滿制,清王朝本是相當謹慎的。弘光朝投降,豫親王多鐸進入南京之後,曾有這樣的公告:“剃頭一事,

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駡。特示。”(《明季南略》),然而,不久之後這項政策卻發生了180度轉變。這裡面有兩個原因:一是政局出人意料的進展迅速,江南半壁臣服,除了東南西南,滿清基本已控制了整個中原,安撫之策已達到目的;二是漢人官員的推波助瀾,一些業已歸順的官員們雖換了主子,
倒也不甘寂寞,或自動剃髮,以示忠心不二,或上書建議,以媚上謀取賞識。滿清感覺名正言順地入主中國的時機已成熟,疑慮之心消除,同年六月,多爾袞頒發了“留發不留頭”的嚴厲剃頭令,稱:“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向逆命之寇,必責重罪”。

剃髮對當時的漢人而言,心理上是難以承受的。“身體髮膚授之父母,不可損傷”,這是千年以來的倫理觀,也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

剃髮不僅有違傳統,也是一種侮辱。因此這項政策不僅遭到了傳統知識份子的抵制,也激怒了下層民眾。於是,本已逐漸平靜的江南又騷動起來了。

如同當時江南很多城鎮一樣,南京投降後,嘉定也曾“結彩于路,出城迎之,競用黃紙書“大清順民”四字揭於門,旋緘邑篆並冊籍上於郡”。乙酉年六月二十四日,各地相繼騷亂,地方官和民眾紛紛揭竿而起,嘉定總兵官吳志葵響應,逐走清政府派來的縣令,佔據了城市。當時,李成棟正在追剿佔據崇明的明軍殘餘勢力,聞訊從吳淞回兵鎮壓,嘉定第一屠開始了。

七月初一,兩軍會戰,因為吳志葵的那點正規軍已經投奔崇明去了,當地的“鄉軍”雖集合了十幾萬人,但都是平民百姓,熙熙攘攘,擁擠堵塞,屬烏合之眾,毫無紀律,更談不到組織和戰鬥力了,李成棟雖只有不足五千兵力,但均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兵。一開戰,李成棟以騎兵衝擊,鄉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踐踏,被打的落花流水,大敗而回。李成棟以大炮攻城,“終夜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鉛屑,落城中屋上,簌簌如雨”。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棟下令屠城,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明人朱子素的筆記《嘉定乙酉紀事》載“兵丁每遇一人,輒呼蠻子獻寶,其入悉取腰纏奉之,意滿方釋。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獻不多,輒砍三刀。至物盡則殺。故僵屍滿路,皆傷痕遍體,此屢砍位能非一人所致也。”大屠殺持續了一日,約三萬人遇害,“自西關至葛隆鎮,浮屍滿河,舟行無下篙處”(《嘉定乙酉紀事》,下同)。 李成棟則“拘集民船,裝載金帛、子女及牛馬羊等物三百餘船”,滿載而去了。

殺戮的恐怖並未嚇倒民眾,李成棟一走,四散逃亡的民眾又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義士率五十人進城,糾集民眾,又一次占控制了嘉定。“鄉兵複聚,遇剃髮者輒亂殺,因沿路燒劫,煙焰四路,遠近聞風,護髮益堅。” 李成棟遣部將徐元吉鎮壓,因嘉定居民聞風逃亡,這一次的目標主要是城郊,“數十裡內,草木盡毀。時城中無主,積屍成丘……民間炊煙斷絕。”尤其是外岡、葛隆二鎮,因為組織鄉兵進行了抵抗,幾乎被燒殺殆盡。此為嘉定第二屠。

抵抗的餘波還在繼續。八月二十六日,綠營把總吳之藩造反,此人本是吳淞守軍將領馮獻猷部下,隨馮投降了李成棟,但這是一次無望的起義,很快就被覆平,李成棟惱怒,嘉定也再遭浩劫,連平息吳的造反外帶屠戮平民,嘉定城內外又有兩萬多人被殺,這是嘉定第三屠。

旋緘邑篆並冊籍上於郡”。乙酉年六月二十四日,各地相繼騷亂,地方官和民眾紛紛揭竿而起,嘉定總兵官吳志葵響應,逐走清政府派來的縣令,佔據了城市。當時,李成棟正在追剿佔據崇明的明軍殘餘勢力,聞訊從吳淞回兵鎮壓,嘉定第一屠開始了。

七月初一,兩軍會戰,因為吳志葵的那點正規軍已經投奔崇明去了,當地的“鄉軍”雖集合了十幾萬人,但都是平民百姓,熙熙攘攘,擁擠堵塞,屬烏合之眾,毫無紀律,更談不到組織和戰鬥力了,李成棟雖只有不足五千兵力,但均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兵。一開戰,李成棟以騎兵衝擊,鄉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踐踏,被打的落花流水,大敗而回。李成棟以大炮攻城,“終夜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鉛屑,落城中屋上,簌簌如雨”。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棟下令屠城,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明人朱子素的筆記《嘉定乙酉紀事》載“兵丁每遇一人,輒呼蠻子獻寶,其入悉取腰纏奉之,意滿方釋。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獻不多,輒砍三刀。至物盡則殺。故僵屍滿路,皆傷痕遍體,此屢砍位能非一人所致也。”大屠殺持續了一日,約三萬人遇害,“自西關至葛隆鎮,浮屍滿河,舟行無下篙處”(《嘉定乙酉紀事》,下同)。 李成棟則“拘集民船,裝載金帛、子女及牛馬羊等物三百餘船”,滿載而去了。

殺戮的恐怖並未嚇倒民眾,李成棟一走,四散逃亡的民眾又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義士率五十人進城,糾集民眾,又一次占控制了嘉定。“鄉兵複聚,遇剃髮者輒亂殺,因沿路燒劫,煙焰四路,遠近聞風,護髮益堅。” 李成棟遣部將徐元吉鎮壓,因嘉定居民聞風逃亡,這一次的目標主要是城郊,“數十裡內,草木盡毀。時城中無主,積屍成丘……民間炊煙斷絕。”尤其是外岡、葛隆二鎮,因為組織鄉兵進行了抵抗,幾乎被燒殺殆盡。此為嘉定第二屠。

抵抗的餘波還在繼續。八月二十六日,綠營把總吳之藩造反,此人本是吳淞守軍將領馮獻猷部下,隨馮投降了李成棟,但這是一次無望的起義,很快就被覆平,李成棟惱怒,嘉定也再遭浩劫,連平息吳的造反外帶屠戮平民,嘉定城內外又有兩萬多人被殺,這是嘉定第三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