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宮鬥、PS高手、馬屁精,這幅畫就是法國版真實的謊言

關於盧浮宮,不會看的刷流量,會看的看門道。今天要說的這幅畫,畫裡的主人公和故事,比畫本身更著名——這就是《拿破崙皇帝加冕禮》。

沒錯,這也是盧浮宮的館藏品,還是著名藏品。

但我估計,很多人都忙著看鎮館三寶去了。你要是完全不知道它在哪裡,別懷疑自己,你並沒有去個假的盧浮宮,只是做了個著急的大多數,呵呵。

我們來品一品這幅畫。它記錄了拿破崙生命中的重要一刻,畫裡既透露出很多真實歷史的細節,也掩蓋了太多上不得檯面的真相。這裡,是拿破崙一家的小秘密。


1.教皇憑啥聽拿破崙的

好,從1804年說起。那一年年底,也就是12月2號,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登基加冕為皇帝,登基就登基唄,鬧的動靜著實有點大,他不僅請來了巴黎乃至法國最有權勢的人和世界各國的使節,還請來了一位特殊的嘉賓——天主教世界最重要的人物,教皇庇護七世。

拿破崙本質上,和大革命時期的革命家類似,

也很討厭天主教,但他比較務實,他知道宗教對穩定社會還是有點用的,所以上臺後,恢復了天主教的很多權力。

但這不等於,你就可以把教皇玩弄于股掌之間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把教皇弄到巴黎給你加冕,還是太過分了。


庇護七世:我也是沒辦法啊。

要知道,教皇是輕易不挪窩兒的,歐洲一般的國王加冕,當地大主教來就行了。除非你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教皇才會出席,而且這些皇帝必須要到梵蒂岡,到教皇的地盤上,單膝跪到教皇面前,由教皇給你戴上王冠,你才有合法性,這意味著君權神授。

不過,拿破崙可不是歐洲一般的國王,有句話說,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生猛如斯,你懂的。


想當年,我可是用拳頭打天下。

拿破崙不但要教皇參加加冕,還逼他去巴黎。教皇不願意去,拿破崙就告(wei)訴(xie)教皇,你別忘了,大革命的時候,連巴黎聖母院都被糟蹋過,天主教徒到處受迫害,是我拿破崙讓法國恢復了天主教的權力,所以,我是你們的恩人啊,來不來,您看著辦吧。

惹不起也躲不起。

得,教皇只能乖乖跑到巴黎,給拿破崙當政治道具。

2.誰說拿破崙搶過王冠自個兒戴上了?

加冕典禮這天,拿破崙找到他的御用畫家、首席宮廷繪畫師雅克·路易·大衛,目的是讓他創作一幅巨大的油畫,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盧浮宮的這幅畫。

關於拿破崙加冕的過程,最著名的傳說是,拿破崙從教皇手裡搶過王冠,給自己戴上。不過大衛不愧是首席,有個說法是,他留了個心眼,覺得把這個場面畫下來,會顯得拿破崙很粗魯,於是只畫了典禮後半部分,就是拿破崙加冕完,再給皇后約瑟芬加冕的場景。所以,拿破崙給自己戴王冠的事兒,也就只是傳說。反正沒有手機,沒有直播。


拿破崙的御用畫家大衛,他還是有真貨的,著名的《馬拉之死》就出自他手。


馬拉之魂:大衛兄弟,畫我那會兒你還是有藝術追求的。

那麼問題來了,叫人家教皇來了,又自個兒把王冠戴上,why?

大家給出的理由很多,站在拿破崙的角度想,雖然我看不上教皇,但是,你還是有利用價值的,所以,你得來;另一方面,我要告訴所有人,我的權力不是從教皇那兒來的,是我從法國的傳統中繼承來的,或者說,是我自己打出來的,所以不需要你教皇,我自己就能加冕。


這王冠到底是我自個兒戴帶上的,還是教皇給戴的?就不讓畫出來。

但我覺得依著拿破崙的性格,還有一層深意,就是通過羞辱一個權威,來提高自己的權威,我連教皇都不屌,有不服的嗎?還有誰!!我估計當時庇護七世肺都氣炸了,但也沒辦法,惹不起這個主兒啊。


我只能用眼神表達我滔滔不絕的憤怒。

3. PS大師就是這樣煉成的

每一幅傳世的政治宣傳畫背後,都有一個“善解人意”的畫家。

在這幅畫中,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細節,可以看出拿破崙和首席畫家都是老司機了。

第一個細節,就是拿破崙身後的教皇,可以看出是不太開心的(這點倒還符合實際情況)。


大衛的原稿是醬的。

在大衛的原稿裡,教皇的姿勢是雙手交叉,放在膝蓋上,拿破崙看了之後說,不行,我辛辛苦苦把他從羅馬拎過來,不是讓他坐這兒什麼都不幹的,也太便宜他了,要把他畫成伸出手給我祝福的樣子。大衛呢,作為一枚御用畫家,反正你怎麼說,我就怎麼來唄,就把教皇的右手抬起來,做出祝福的樣子。


結果最後教皇就畫成了醬的。

第二個細節,是王后約瑟芬。當時約瑟芬已經四十歲了,但在畫裡看上去非常年輕,非常漂亮,有一種馬上就要母儀天下、走上人生巔峰的感覺,甚至你都能感受到她的心跳。


魔鏡,魔鏡,到底誰是天下最美的女人?

但實際上約瑟芬挺可憐的,她嫁給拿破崙,就意味著嫁給了一位皇帝,一個有正當理由勾三股四弦五的當權者,必然會有很多女人和她搶男人。所以,皇后想通過加冕,通過這幅畫的宣傳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她找到大衛,提出修改意見:你不能把我畫這麼老,必須畫得很年輕很漂亮。這個說法是拿破崙後來回憶說的(首席畫師不容易,老闆娘的話也不能不聽)。

這是人的一種天性。實際上,她非常清楚,自己終究年老色衰,老公遲早會和別人在一起,甚至和她離婚,可是通過一場世紀婚禮,就可以向全世界宣誓自己對拿破崙的主權,一個女人對男人的佔有權,哪怕以後離婚,也要在畫中留下永遠年輕、美麗的樣子。


約瑟芬妹妹,你心裡的苦,我都懂。

第三個細節,是畫中拿破崙的媽媽。她看著兒子先被加冕,再娶媳婦,應該很開心吧?哦漏,實際上,拿破崙他媽非常不喜歡這個兒媳婦,因為約瑟芬結過婚,前夫是個將軍,在法國大革命時被砍了頭,還有個五歲的兒子……呃,有征服欲的男人似乎對於寡婦都情有獨鍾,比如曹操,比如……太多了,感興趣的可以自己查。

反正皇帝的媽媽就是不接受約瑟芬,於是乾脆沒來,但是大衛硬把皇帝他媽畫了上去(PS高手)。拿破崙看到初稿的時候,非常開心,覺得大衛想得太周到了。所以啊,拍馬屁的最高境界,是創造性地拍馬。


圖中13號位置,就是大衛後來加上去的“太后”。

第四個細節,是拿破崙的身高。大家都知道拿破崙個頭很矮,有說一米六的,有說一米五的,還有說一米四的。大衛也習慣性地把他畫得比較矮,可能站著還不如教皇坐著高(此時大衛估計沒睡醒)。拿破崙要求大衛重畫,要把自己畫得再高些,再瘦些……他非常清楚,參加加冕儀式的才多少人,重要的是外面的人怎麼看。

最後一個細節,估計我們永遠看不到了,大衛是新古典藝術派畫家,這一流派畫人物都有個習慣,就是先畫這個人的裸☆禁☆體,然後再給這個人畫衣服,所以,一個裸☆禁☆體的教皇,估計不會有人看得到了。

插一句,這點特別有意思,在文藝復興時期,那些公爵啊國王啊,也會對藝術家提出些修改意見,比如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大衛雕塑,當時的公爵,看完也會挑挑小毛病,說米開啊,這個鼻子不好看,米開聽了趕緊爬上去,象徵性地敲兩下,問,您看得了嗎?公爵說,嗯,可以啦,這樣就好了。


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達芬奇畫《最後的晚餐》,公爵也會有意見,但只限於“您畫得太慢了”,不會指手畫腳說,應該這麼畫,應該那麼畫。但拿破崙的理論是:藝術要為政治統治服務,在滿足統治需要的基礎上,你畫得越好,對我越有利。

4.後來……教皇,你終於還是沒忍住

再說說幾個人的命運,一個是拿破崙,幾年之後就被流放了。

大衛呢,這幅畫完成之後,因為錢的問題,和拿破崙的手下鬧翻了。一怒之下,拿破崙把大衛趕出了皇宮。


皇上,大衛知道的太多了,把他放出去,真的好嗎?

不過拿破崙倒臺後,作為拿破崙餘孽,大衛居然被流放了。

教皇庇護七世,也和拿破崙徹底鬧掰了。因為拿破崙打奧地利,教皇開除了拿破崙的教籍,也就是天主教最嚴厲的處罰,叫掘罰(教皇,你終於雄起了)。拿破崙也怒了,你丫敢羞辱我,看我不把你抓起來!他居然把教皇關在楓丹白露,囚禁了好幾年,直到拿破崙垮臺才被放出來(教皇遇見拿破崙,啥也說不清)。


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聖誕老人。

這種踩在一個權威的肩膀上,來提高自己權威的辦法,後世很多人也是有樣學樣啊。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當我在盧浮宮凝視這幅巨大畫作的時候,腦子裡總有一句話在閃爍:千萬不要被政治人物的宣傳所欺騙。

好了,夜已深,我去洗洗睡了。

覺得把這個場面畫下來,會顯得拿破崙很粗魯,於是只畫了典禮後半部分,就是拿破崙加冕完,再給皇后約瑟芬加冕的場景。所以,拿破崙給自己戴王冠的事兒,也就只是傳說。反正沒有手機,沒有直播。


拿破崙的御用畫家大衛,他還是有真貨的,著名的《馬拉之死》就出自他手。


馬拉之魂:大衛兄弟,畫我那會兒你還是有藝術追求的。

那麼問題來了,叫人家教皇來了,又自個兒把王冠戴上,why?

大家給出的理由很多,站在拿破崙的角度想,雖然我看不上教皇,但是,你還是有利用價值的,所以,你得來;另一方面,我要告訴所有人,我的權力不是從教皇那兒來的,是我從法國的傳統中繼承來的,或者說,是我自己打出來的,所以不需要你教皇,我自己就能加冕。


這王冠到底是我自個兒戴帶上的,還是教皇給戴的?就不讓畫出來。

但我覺得依著拿破崙的性格,還有一層深意,就是通過羞辱一個權威,來提高自己的權威,我連教皇都不屌,有不服的嗎?還有誰!!我估計當時庇護七世肺都氣炸了,但也沒辦法,惹不起這個主兒啊。


我只能用眼神表達我滔滔不絕的憤怒。

3. PS大師就是這樣煉成的

每一幅傳世的政治宣傳畫背後,都有一個“善解人意”的畫家。

在這幅畫中,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細節,可以看出拿破崙和首席畫家都是老司機了。

第一個細節,就是拿破崙身後的教皇,可以看出是不太開心的(這點倒還符合實際情況)。


大衛的原稿是醬的。

在大衛的原稿裡,教皇的姿勢是雙手交叉,放在膝蓋上,拿破崙看了之後說,不行,我辛辛苦苦把他從羅馬拎過來,不是讓他坐這兒什麼都不幹的,也太便宜他了,要把他畫成伸出手給我祝福的樣子。大衛呢,作為一枚御用畫家,反正你怎麼說,我就怎麼來唄,就把教皇的右手抬起來,做出祝福的樣子。


結果最後教皇就畫成了醬的。

第二個細節,是王后約瑟芬。當時約瑟芬已經四十歲了,但在畫裡看上去非常年輕,非常漂亮,有一種馬上就要母儀天下、走上人生巔峰的感覺,甚至你都能感受到她的心跳。


魔鏡,魔鏡,到底誰是天下最美的女人?

但實際上約瑟芬挺可憐的,她嫁給拿破崙,就意味著嫁給了一位皇帝,一個有正當理由勾三股四弦五的當權者,必然會有很多女人和她搶男人。所以,皇后想通過加冕,通過這幅畫的宣傳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她找到大衛,提出修改意見:你不能把我畫這麼老,必須畫得很年輕很漂亮。這個說法是拿破崙後來回憶說的(首席畫師不容易,老闆娘的話也不能不聽)。

這是人的一種天性。實際上,她非常清楚,自己終究年老色衰,老公遲早會和別人在一起,甚至和她離婚,可是通過一場世紀婚禮,就可以向全世界宣誓自己對拿破崙的主權,一個女人對男人的佔有權,哪怕以後離婚,也要在畫中留下永遠年輕、美麗的樣子。


約瑟芬妹妹,你心裡的苦,我都懂。

第三個細節,是畫中拿破崙的媽媽。她看著兒子先被加冕,再娶媳婦,應該很開心吧?哦漏,實際上,拿破崙他媽非常不喜歡這個兒媳婦,因為約瑟芬結過婚,前夫是個將軍,在法國大革命時被砍了頭,還有個五歲的兒子……呃,有征服欲的男人似乎對於寡婦都情有獨鍾,比如曹操,比如……太多了,感興趣的可以自己查。

反正皇帝的媽媽就是不接受約瑟芬,於是乾脆沒來,但是大衛硬把皇帝他媽畫了上去(PS高手)。拿破崙看到初稿的時候,非常開心,覺得大衛想得太周到了。所以啊,拍馬屁的最高境界,是創造性地拍馬。


圖中13號位置,就是大衛後來加上去的“太后”。

第四個細節,是拿破崙的身高。大家都知道拿破崙個頭很矮,有說一米六的,有說一米五的,還有說一米四的。大衛也習慣性地把他畫得比較矮,可能站著還不如教皇坐著高(此時大衛估計沒睡醒)。拿破崙要求大衛重畫,要把自己畫得再高些,再瘦些……他非常清楚,參加加冕儀式的才多少人,重要的是外面的人怎麼看。

最後一個細節,估計我們永遠看不到了,大衛是新古典藝術派畫家,這一流派畫人物都有個習慣,就是先畫這個人的裸☆禁☆體,然後再給這個人畫衣服,所以,一個裸☆禁☆體的教皇,估計不會有人看得到了。

插一句,這點特別有意思,在文藝復興時期,那些公爵啊國王啊,也會對藝術家提出些修改意見,比如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大衛雕塑,當時的公爵,看完也會挑挑小毛病,說米開啊,這個鼻子不好看,米開聽了趕緊爬上去,象徵性地敲兩下,問,您看得了嗎?公爵說,嗯,可以啦,這樣就好了。


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達芬奇畫《最後的晚餐》,公爵也會有意見,但只限於“您畫得太慢了”,不會指手畫腳說,應該這麼畫,應該那麼畫。但拿破崙的理論是:藝術要為政治統治服務,在滿足統治需要的基礎上,你畫得越好,對我越有利。

4.後來……教皇,你終於還是沒忍住

再說說幾個人的命運,一個是拿破崙,幾年之後就被流放了。

大衛呢,這幅畫完成之後,因為錢的問題,和拿破崙的手下鬧翻了。一怒之下,拿破崙把大衛趕出了皇宮。


皇上,大衛知道的太多了,把他放出去,真的好嗎?

不過拿破崙倒臺後,作為拿破崙餘孽,大衛居然被流放了。

教皇庇護七世,也和拿破崙徹底鬧掰了。因為拿破崙打奧地利,教皇開除了拿破崙的教籍,也就是天主教最嚴厲的處罰,叫掘罰(教皇,你終於雄起了)。拿破崙也怒了,你丫敢羞辱我,看我不把你抓起來!他居然把教皇關在楓丹白露,囚禁了好幾年,直到拿破崙垮臺才被放出來(教皇遇見拿破崙,啥也說不清)。


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聖誕老人。

這種踩在一個權威的肩膀上,來提高自己權威的辦法,後世很多人也是有樣學樣啊。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當我在盧浮宮凝視這幅巨大畫作的時候,腦子裡總有一句話在閃爍:千萬不要被政治人物的宣傳所欺騙。

好了,夜已深,我去洗洗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