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死亡的投名狀,奇葩的墓誌銘

那天,一個理工科的朋友突然鄭重其事問我,“一直有個問題困擾著我,我不知道如何面對死亡,我不知道死了之後還會有什麼?很焦慮啊!“

這個表情可以準確表達我當時即驚訝又好笑的心情。想不到整天嘲笑我們文科男多愁善感的大只理工男也有今天。

不過,這個問題還是很嚴肅的。面對這樣終極的問題,我當然不知道怎麼回答。尤其在當今這個沒有信仰的時代,我們不知道是否會有前世今生。一生繁華也好,窮困也好,

當我們閉眼的那一刻是否一切真化為烏有了呢,還是在某個空間這一切還會延續呢?

也許真是“人死如燈滅“,但是中國古人卻堅信人死會進入另外一個世界——陰曹地府。那個地府了有閻王、有判官,有生死簿,他們根據你生前的所作所為決定著你的生命輪回。

古人為了讓判官更好地辨認自己是誰,和自己生前做的事,一般都會帶到墓室裡一本記著自己姓名、家世和生前事蹟的文書。這本死亡投名狀一般都會刻在石板上,就是我們常說的墓誌銘。

墓誌銘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一般記錄墓主人的姓名、家世、官職和生前做的其它的事,像一篇簡單的傳記,叫作墓誌。下半部分就是一篇文辭華麗,格律整齊的讚美小文章,

叫作墓銘。

墓誌和墓銘合起來就是墓誌銘,一般刻在一塊方形的石板上。有錢人還會再用一塊石板,寫上誰誰誰的墓誌銘,作為墓蓋。比如下圖這個,“文學處士嚴君墓誌銘”。

因為墓誌銘是埋在地下,給閻王爺和判官們看的,所以墓誌銘內容的尺度都比較大,

心裡有啥就說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當時的社會制度和禮教習俗的限制,充分展現了人性真實的一面。

秦漢時期墓誌銘就已經開始了,魏晉南北朝時流行並逐漸成為定制,到了唐朝時,墓誌銘大興,甚至出現了一種職業專門為別人寫墓誌銘。

找個文筆好且有名的人為自己亡故的親人寫墓誌銘,成為一種時尚。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就經常會接這樣的私活,

他幾乎來者不拒,也不吝嗇對墓主人的溢美之詞,收到的薪酬也是極高的。

韓愈

寫那麼多墓誌銘,韓愈也許早就訂下了範本,沒什麼真情實感在其中。一般是姓甚名誰,麗人官職,記敘幾件彰顯美德的事件,然後是一篇格律優美、對仗整齊的銘文。

但是韓愈有一篇卻是字字啼血,既包含了對亡者的沉重哀悼,又將自己的經歷融入其中,這就是他為自己的女兒韓拏寫的墓誌銘。

女兒的死與韓愈密切有關。元和十四年,唐憲宗癡迷佛教,要從鳳翔法門寺迎佛骨。韓愈看不下去,寫了一篇《諫佛骨表》,體無完膚地將皇帝一頓批。天子震怒,將他貶官到廣東潮州,當時的瘴鬁之地。驕傲如他的韓愈立即寫詩明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用白話說就是,苦口勸皇帝做點好事,卻立馬被貶到了八千裡外的潮州。我一心為皇帝除掉壞事,再危險也不會憐惜自己的這把老骨頭!

自己雖狠狠地過了把英雄癮,家人卻也跟著遭殃,必須跟著韓愈一起去廣東。當時十二歲的小女兒正在生病,在旅途上顛簸幾天就死了。面對亡女,韓愈痛心,也氣憤皇帝的不英明。寫下了小女兒的墓誌銘。

墓誌寫了女兒死亡之因,“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死于商南曾峰驛,即瘞道南山下。“

墓銘明確表達哀痛:

使汝至此,豈不緣我。草葬路隅,棺非其棺。

既瘞遂行,誰守誰瞻?魂單骨寒,無所托依;

人誰不死?於汝即冤。

汝目汝面,在吾眼傍;汝心汝意,宛宛可忘。

韓愈是在說,女兒的死都是自己的錯,讓女兒死于路旁無棺收斂都是自己的錯!閉眼,就是女兒的亮晶晶的大眼和嬌容可愛的面容;靜下心,想得卻是女兒對自己的心和意。可見韓愈是傾注心血寫了這篇墓誌銘。

除了感人,古代還有幾篇奇葩的墓誌銘。

最奇葩的算是明代文人張岱的。奇葩一,自己寫給自己;奇葩二,字字奇葩,試看下面文字:

張岱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

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

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斷炊。

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張岱是明朝中後期的著名文人,是時代的叛逆者。才華橫溢,卻不走正常人都走的功名之路。他不參加科考,放浪形骸,追逐內心最喜歡的東西,所以前半生都是玩,各種大尺度地玩。他玩出了好樣,玩出了自由,玩出了個性。五十歲那年,清軍入關,國破家亡,一切變了個樣。

張岱這樣一個活出自我的人,不在乎閻王爺如何發落他,如何決定他的來世,便率真地寫出自己一生。

同樣是經歷了國破家亡,但著名書法家啟功給自己的墓誌銘卻是另一番味道。

啟功

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

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

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

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舊。

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

計平生,諡曰陋。身與名,一齊臭。

啟功是清朝皇族後裔,一出生便國破,一歲時又父亡,前半生窮困潦倒,後半生卻美名遠揚。1977年66歲,他用自嘲筆法概括了自己一生,好似三字經,但是只有經歷過幾番低落幾番番話的人才體會個中的滋味。

“計平生,諡曰陋。身與名,一齊臭。“

這是即將走完一生的人對自己怎樣的評價呢,像我們這些初入社會的人所無法感受到的。我們現在像那位理工朋友對死亡的迷惑和恐懼是可以理解的,也許當我們用心走完該走的路後也能像啟功那樣不會在乎身名的香臭。

不過,你如果想通了這個問題,請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但是韓愈有一篇卻是字字啼血,既包含了對亡者的沉重哀悼,又將自己的經歷融入其中,這就是他為自己的女兒韓拏寫的墓誌銘。

女兒的死與韓愈密切有關。元和十四年,唐憲宗癡迷佛教,要從鳳翔法門寺迎佛骨。韓愈看不下去,寫了一篇《諫佛骨表》,體無完膚地將皇帝一頓批。天子震怒,將他貶官到廣東潮州,當時的瘴鬁之地。驕傲如他的韓愈立即寫詩明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用白話說就是,苦口勸皇帝做點好事,卻立馬被貶到了八千裡外的潮州。我一心為皇帝除掉壞事,再危險也不會憐惜自己的這把老骨頭!

自己雖狠狠地過了把英雄癮,家人卻也跟著遭殃,必須跟著韓愈一起去廣東。當時十二歲的小女兒正在生病,在旅途上顛簸幾天就死了。面對亡女,韓愈痛心,也氣憤皇帝的不英明。寫下了小女兒的墓誌銘。

墓誌寫了女兒死亡之因,“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死于商南曾峰驛,即瘞道南山下。“

墓銘明確表達哀痛:

使汝至此,豈不緣我。草葬路隅,棺非其棺。

既瘞遂行,誰守誰瞻?魂單骨寒,無所托依;

人誰不死?於汝即冤。

汝目汝面,在吾眼傍;汝心汝意,宛宛可忘。

韓愈是在說,女兒的死都是自己的錯,讓女兒死于路旁無棺收斂都是自己的錯!閉眼,就是女兒的亮晶晶的大眼和嬌容可愛的面容;靜下心,想得卻是女兒對自己的心和意。可見韓愈是傾注心血寫了這篇墓誌銘。

除了感人,古代還有幾篇奇葩的墓誌銘。

最奇葩的算是明代文人張岱的。奇葩一,自己寫給自己;奇葩二,字字奇葩,試看下面文字:

張岱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

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

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斷炊。

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張岱是明朝中後期的著名文人,是時代的叛逆者。才華橫溢,卻不走正常人都走的功名之路。他不參加科考,放浪形骸,追逐內心最喜歡的東西,所以前半生都是玩,各種大尺度地玩。他玩出了好樣,玩出了自由,玩出了個性。五十歲那年,清軍入關,國破家亡,一切變了個樣。

張岱這樣一個活出自我的人,不在乎閻王爺如何發落他,如何決定他的來世,便率真地寫出自己一生。

同樣是經歷了國破家亡,但著名書法家啟功給自己的墓誌銘卻是另一番味道。

啟功

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

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

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

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舊。

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

計平生,諡曰陋。身與名,一齊臭。

啟功是清朝皇族後裔,一出生便國破,一歲時又父亡,前半生窮困潦倒,後半生卻美名遠揚。1977年66歲,他用自嘲筆法概括了自己一生,好似三字經,但是只有經歷過幾番低落幾番番話的人才體會個中的滋味。

“計平生,諡曰陋。身與名,一齊臭。“

這是即將走完一生的人對自己怎樣的評價呢,像我們這些初入社會的人所無法感受到的。我們現在像那位理工朋友對死亡的迷惑和恐懼是可以理解的,也許當我們用心走完該走的路後也能像啟功那樣不會在乎身名的香臭。

不過,你如果想通了這個問題,請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