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份條約簽訂使兩國走上截然不同發展之路:馬關條約後的中日兩國

日本侵華歷史是不爭的事實,是所有中華兒女心中的痛。我們銘記歷史的同時更要去反思歷史帶給我們的一切。在我國近代歷史中,馬關條約的簽訂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兩個民族的發展道路從此截然不同。

1895年4月17日,中日雙方在日本簽訂《馬關條約》。40年後,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中日所有的力量對比可謂是天壤之別。在馬關條約簽約時,日本國情還不如中國,為什麼僅僅四十年後,兩國間就有了如此大的差距?

很多人認為是因為明治維新。

甲午戰爭前,日本經濟一直增長較慢,甚至一度還出現過負增長。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高速發展。雖然明治維新提供了改革方向,但卻沒有資金支援。當時日本國內生產總值遠遠無法滿足改革的資金需要。沒有資金,改革就無法推動。於是日本開始走捷徑,通過戰爭掠奪資源,快速積累財富。在獲得甲午戰爭的巨額賠款後,日本開始快速進行工業化,學習技術、發展教育、軍事擴張。
此後日本快速加入世界強國之列,成為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亞洲國家。

馬關條約將日本送上了飛速發展的道路,給我們帶來了什麼?馬關條約不僅給使我國、賠償2.31億兩白銀,更讓中國陷入巨大的民族危機,使我們在洋務運動中幾十年的積累幾乎喪失殆盡。

此後的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亂了方寸,一直摸索正確的前進道路,可以說20世紀中國的全部問題都可以從這場戰爭中找到內在邏輯。

回顧歷史,慘痛的經歷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沉痛的心情,還有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使得我們在強國之路上越走越遠、使我們更加珍惜如今富強的祖國,

使我們為民族感到驕傲,因為這富強是來自於我們勤勞的雙手,並非來自殺搶掠奪。反思馬關條約並非要喚醒我們心中的仇恨,而是要我們在正視歷史後繼續團結一致、努力奮鬥,讓祖國早日成為全球的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