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西北旅遊自由行景點介紹之 — 塔爾寺

青海的美不止於地大物博,山川秀美,也同樣體現在它獨特的地域及宗教文化,本篇小編帶你一起領略青海自由行行程中的經典之一塔爾寺;

小編是本地司導,提供旅遊包車服務,

青海地域遼闊景點之間距離較遠,來旅行最好的方式就是包車自由行,如果你有空來青海,歡迎和小編諮詢聯繫,無論是包車或者西北旅遊線路諮詢;小編樂意為每一位元來青海的遊客服務;

塔爾寺又名塔兒寺,創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

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西南25公里處的湟中縣城魯沙爾鎮,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塔爾寺是中國西北地方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中國及東南亞享有盛名,

歷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爾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對寺內上層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號,清康熙帝賜有“淨上津梁”匾額,乾隆帝賜“梵宗寺”稱號,並為大金瓦寺賜有“梵教法幢”匾額。三世達賴、四世達賴、五世達賴、七世達賴、十三世達賴、十四世達賴及六世班禪、九世班禪和十世班禪,都曾在塔爾寺進行過宗教活動。

主要建築

八寶如意塔,位於寺前廣場。據說,這八個塔是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於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異,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長9.4米,底座面積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磚砌成,腰部裝飾有經文,每個塔身南面還有一個佛龕,裡面藏有梵文。

大金瓦殿,位於全寺正中。藏語稱為“賽爾頓慶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築面積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於西元1560年,後於西元1711年,用黃金1300兩,白銀一萬多兩改屋頂為金頂,形成了三層重簷歇山式金頂,後來又在簷口上下裝飾了鍍金雲頭、滴水蓮瓣。飛脊裝有寶塔及一對“火焰掌”。四角設有金剛 套獸和銅鈴。

底層為硫璃磚牆壁,二層是邊麻牆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寶鏡,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內還懸掛著乾隆皇帝御賜的金匾,匾額題字為"梵教法幢"。進入大金瓦殿內,迎面矗立著12.5米高的大銀塔,這就是宗喀巴誕生的地方。大銀塔以純銀作底座,鍍以黃金,並鑲嵌各種珠寶,裹以數十層白色“哈達”,以示高貴。塔上有一龕,內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陳放有各式酥油燈盞,銀鼓號角,玉爐金幢。梁枋上佈滿了帷、幡、繡佛、圍帳及布陳天花藻井,層層哈達,琳琅滿目。整個建築莊嚴大方,雄偉壯觀。

小金瓦寺又名為護法神殿。初建于明朝崇禎四年(西元1631年)。寺中回廊陳設野牛、羊、熊、猴等標本。據說,這些走獸標本象徵一切惡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邊有一匹白馬標本,相傳是三世達賴喇嘛從西藏拉薩到青海塔爾寺騎的。三世達賴喇嘛朝拜塔爾寺之後,要去蒙古傳經說道,這匹白馬怎麼也不肯走,於是便留下來,不久,馬不食而死。後人把它當神馬,和家神陳列供奉。

大經堂是土木結構的藏式平頂建築,是塔爾寺建築中規模最大的。其建築面積近2千平方米,是擁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經堂,初建于明朝萬曆三十四年,即西元1606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誦經的地方,堂內設有佛團墊,可供千余喇嘛集體打座誦經。內部陳設非常考究,飾有黃、紅、綠、藍、白五色的幡、幃和各式天花藻井,滿堂林立;還有珍貴的大型堆繡掛佛、刺繡佛;梁簷上繪有藏式風格的圖案花紋,彩畫細膩生動。殿內大柱都由龍鳳彩雲的藏毯包裹,整個經堂五彩繽紛,富麗堂皇。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傳統藝術、裝有銅制鎦金的金鹿法輪、各式金幢、寶瓶、寶塔、寶傘和倒鐘等,把一個單調的草泥平頂打扮得絢麗多彩。遠眺平頂,金碧輝煌,給人以威嚴之感。

小花寺又名長壽佛殿,是為七世達速喇嘛念長壽經而建的,故名長壽佛殿。它已形成一個小型院落。正面為硫璃磚牆突出的小門,玲瓏別致。院內種有菩提樹,樹葉茂盛,濃蔭蔽日,清潔優雅。殿內塑有釋迦牟尼等佛像三十多座。木刻浮雕,層層重疊,佛龕背景,雕木繪金。手工雕飾精湛細緻,是塔爾寺木刻藝術的結晶所在。其外形為二層代簷廊重簷歇山頂、屋頂四角翹起,斗拱精巧明快,猶如一幅優美的木雕畫圖。

九間殿又稱文殊菩薩殿,為漢式硬山頂建築,面闊九間,進深三間,面積592平方米。初建于明萬曆二十年(西元1592年),清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擴建。廊柱為藏式朱色八楞柱。整座大殿以三間為一單元,由北向南分別為獅子吼佛殿、文殊殿和宗喀巴殿。花寺又稱祈壽殿,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西元1717年),系一獨立的小庭院,殿為兩層重簷歇山頂建築。柱頭梁枋都飾以飛禽、走獸、花卉、文紋,院牆飾琉璃磚雕。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十六羅漢和四大金剛等塑像。

大拉浪由經堂、華門、牌坊3座殿堂組成,為漢藏合璧式建築,是塔爾寺總法台的居住處,達賴、班禪曾駐蹕於此。居巴紮倉(密宗學院)系藏式平頂建築。曼巴紮倉、丁科紮倉屬漢藏結合建築。寶塔數十座,其中並列於寺前的8座如意寶塔,方座,瓶形塔身,尖頂,根據釋迦牟尼一生重要經歷和傳說建成。 最後終於有了塔爾寺。

典藏文物

大量鎏金銅佛像、銅佛像、金銀燈、金書藏經、木刻板藏經、法器、靈首塔、御賜匾額、壁畫、堆繡等文物。其中壁畫與堆繡、酥油花被譽為塔爾寺三絕。壁畫多以礦物顏料畫在布幔上,內容主要為經變、時輪、佛等。堆繡是用各色綢緞、羊皮、棉花等在布幔上堆繡成佛、菩薩、天王、羅漢、尊者、花卉、鳥獸等圖案。

藝術三絕

塔爾寺的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藝術三絕”。

壁畫

壁畫是各殿宇牆壁上的繪畫。大多繪於布幔上,也有直接繪于牆壁和棟樑上。壁畫顏料採用石質礦物,色彩鮮豔,經久不變。壁畫畫風屬喇嘛教宗教畫系,與漢畫有些不同,具有濃郁的印藏風味。壁畫內容大多取材于佛經黃教諸密乘經典,畫面情節屬黃教內容,人物主次多屬密乘教義。

酥油佛像

酥油花就是用酥油(手工製成的黃油)跳板各色顏料而製成的油塑藝術品。相傳酥油花源于西藏,唐文成公主與土蕃王松贊干布結親時,曾從長安帶去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薩大昭寺內.嚴寒的冬季,無鮮花獻佛,信徒們為了表示敬意,就用酥油製成花,供奉於佛像前。從此相沿成了藏族人民的習俗。1594年,酥油花傳到了塔爾寺,經該寺藝僧苦心鑽研,使其在題材和工藝上有了新的發展,成為塔爾寺獨有的一種高超的油塑藝術。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燈節時,藝僧將精心製作的酥油花在寺內展出,成為一年一度的寺內盛會。

堆繡

堆繡是塔爾寺獨創的藏族藝術品種之一。它用各色的綢緞剪成所需要的各種形狀,如佛像,人物花卉,鳥獸等,以羊毛或棉花之類充實其中,再繡在布幔上,由於中間突起,有明顯的立體感。本寺大經堂內懸掛有“十八羅漢”等堆繡藝術產品。堆繡包括刺繡和剪堆兩種,其內容題材大多來源於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是該寺獨創的傳統藝術,是僧侶藝術的傑作。

主要節日

塔爾寺是藏區非常有名的寺廟,最吸引人的當數一年一度的曬大佛或曬大唐卡,又名“展佛節”

“展佛”即請出放置一年的巨大佛像在露天展示,一方面從保護的角度,防黴變和蟲咬,更重要的是寺廟僧人和信教群眾對佛祖朝拜供養的一種特殊方式。佛像實際是一種特製的大唐卡,它是一種卷軸畫中極其稀少的珍品。展佛之日,當東方第一縷曙光照射到大地之時即為佛像展開的最佳時辰,故展佛又稱曬佛。曬大佛,在每年農曆四,六月兩次法會時舉行,意思是為紀念釋迦牟尼誕生,成道,涅槃和彌勒出世及宗喀巴誕生、涅槃;通過曬佛讓信徒們瞻仰佛像,沐浴佛恩,並防佛像遭蛀。塔爾寺有“獅子吼”,“釋迦牟尼”,“宗喀巴”,“金剛薩埵”四種巨大的堆繡佛像,每次只曬一種,在寺院山坡上展曬。曬佛儀式非常隆重,觀眾極多,蔚為壯觀。

“曬大佛”當日清晨天不亮,塔爾寺的喇嘛們就要集中,做“曬大佛”前的各種準備,然後抬著巨大的佛像,沿著寺旁的山路,往山頂上走,然後將巨大的佛像(大唐卡),從山坡下一直鋪放至山腳,這時巨大的佛像就展現在來參觀的成千上萬名群眾面前。

“曬大佛”結束後,在塔爾寺內的廣場上就要舉行跳神,喇嘛們帶上各種的假面,跳起了各種宗教舞蹈。在跳神的同時,喇嘛還要念經祈禱、演藏戲,這是寺廟一年一度表演宗教藝術的舞臺。


小編是本地司導,提供旅遊包車服務,青海地域遼闊景點之間距離較遠,來旅行最好的方式就是包車自由行,如果你有空來青海,歡迎和小編諮詢聯繫,無論是包車或者西北旅遊線路諮詢;小編樂意為每一位元來青海的遊客服務;

玉爐金幢。梁枋上佈滿了帷、幡、繡佛、圍帳及布陳天花藻井,層層哈達,琳琅滿目。整個建築莊嚴大方,雄偉壯觀。

小金瓦寺又名為護法神殿。初建于明朝崇禎四年(西元1631年)。寺中回廊陳設野牛、羊、熊、猴等標本。據說,這些走獸標本象徵一切惡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邊有一匹白馬標本,相傳是三世達賴喇嘛從西藏拉薩到青海塔爾寺騎的。三世達賴喇嘛朝拜塔爾寺之後,要去蒙古傳經說道,這匹白馬怎麼也不肯走,於是便留下來,不久,馬不食而死。後人把它當神馬,和家神陳列供奉。

大經堂是土木結構的藏式平頂建築,是塔爾寺建築中規模最大的。其建築面積近2千平方米,是擁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經堂,初建于明朝萬曆三十四年,即西元1606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誦經的地方,堂內設有佛團墊,可供千余喇嘛集體打座誦經。內部陳設非常考究,飾有黃、紅、綠、藍、白五色的幡、幃和各式天花藻井,滿堂林立;還有珍貴的大型堆繡掛佛、刺繡佛;梁簷上繪有藏式風格的圖案花紋,彩畫細膩生動。殿內大柱都由龍鳳彩雲的藏毯包裹,整個經堂五彩繽紛,富麗堂皇。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傳統藝術、裝有銅制鎦金的金鹿法輪、各式金幢、寶瓶、寶塔、寶傘和倒鐘等,把一個單調的草泥平頂打扮得絢麗多彩。遠眺平頂,金碧輝煌,給人以威嚴之感。

小花寺又名長壽佛殿,是為七世達速喇嘛念長壽經而建的,故名長壽佛殿。它已形成一個小型院落。正面為硫璃磚牆突出的小門,玲瓏別致。院內種有菩提樹,樹葉茂盛,濃蔭蔽日,清潔優雅。殿內塑有釋迦牟尼等佛像三十多座。木刻浮雕,層層重疊,佛龕背景,雕木繪金。手工雕飾精湛細緻,是塔爾寺木刻藝術的結晶所在。其外形為二層代簷廊重簷歇山頂、屋頂四角翹起,斗拱精巧明快,猶如一幅優美的木雕畫圖。

九間殿又稱文殊菩薩殿,為漢式硬山頂建築,面闊九間,進深三間,面積592平方米。初建于明萬曆二十年(西元1592年),清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擴建。廊柱為藏式朱色八楞柱。整座大殿以三間為一單元,由北向南分別為獅子吼佛殿、文殊殿和宗喀巴殿。花寺又稱祈壽殿,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西元1717年),系一獨立的小庭院,殿為兩層重簷歇山頂建築。柱頭梁枋都飾以飛禽、走獸、花卉、文紋,院牆飾琉璃磚雕。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十六羅漢和四大金剛等塑像。

大拉浪由經堂、華門、牌坊3座殿堂組成,為漢藏合璧式建築,是塔爾寺總法台的居住處,達賴、班禪曾駐蹕於此。居巴紮倉(密宗學院)系藏式平頂建築。曼巴紮倉、丁科紮倉屬漢藏結合建築。寶塔數十座,其中並列於寺前的8座如意寶塔,方座,瓶形塔身,尖頂,根據釋迦牟尼一生重要經歷和傳說建成。 最後終於有了塔爾寺。

典藏文物

大量鎏金銅佛像、銅佛像、金銀燈、金書藏經、木刻板藏經、法器、靈首塔、御賜匾額、壁畫、堆繡等文物。其中壁畫與堆繡、酥油花被譽為塔爾寺三絕。壁畫多以礦物顏料畫在布幔上,內容主要為經變、時輪、佛等。堆繡是用各色綢緞、羊皮、棉花等在布幔上堆繡成佛、菩薩、天王、羅漢、尊者、花卉、鳥獸等圖案。

藝術三絕

塔爾寺的酥油花,壁畫和堆繡被譽為“藝術三絕”。

壁畫

壁畫是各殿宇牆壁上的繪畫。大多繪於布幔上,也有直接繪于牆壁和棟樑上。壁畫顏料採用石質礦物,色彩鮮豔,經久不變。壁畫畫風屬喇嘛教宗教畫系,與漢畫有些不同,具有濃郁的印藏風味。壁畫內容大多取材于佛經黃教諸密乘經典,畫面情節屬黃教內容,人物主次多屬密乘教義。

酥油佛像

酥油花就是用酥油(手工製成的黃油)跳板各色顏料而製成的油塑藝術品。相傳酥油花源于西藏,唐文成公主與土蕃王松贊干布結親時,曾從長安帶去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薩大昭寺內.嚴寒的冬季,無鮮花獻佛,信徒們為了表示敬意,就用酥油製成花,供奉於佛像前。從此相沿成了藏族人民的習俗。1594年,酥油花傳到了塔爾寺,經該寺藝僧苦心鑽研,使其在題材和工藝上有了新的發展,成為塔爾寺獨有的一種高超的油塑藝術。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燈節時,藝僧將精心製作的酥油花在寺內展出,成為一年一度的寺內盛會。

堆繡

堆繡是塔爾寺獨創的藏族藝術品種之一。它用各色的綢緞剪成所需要的各種形狀,如佛像,人物花卉,鳥獸等,以羊毛或棉花之類充實其中,再繡在布幔上,由於中間突起,有明顯的立體感。本寺大經堂內懸掛有“十八羅漢”等堆繡藝術產品。堆繡包括刺繡和剪堆兩種,其內容題材大多來源於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是該寺獨創的傳統藝術,是僧侶藝術的傑作。

主要節日

塔爾寺是藏區非常有名的寺廟,最吸引人的當數一年一度的曬大佛或曬大唐卡,又名“展佛節”

“展佛”即請出放置一年的巨大佛像在露天展示,一方面從保護的角度,防黴變和蟲咬,更重要的是寺廟僧人和信教群眾對佛祖朝拜供養的一種特殊方式。佛像實際是一種特製的大唐卡,它是一種卷軸畫中極其稀少的珍品。展佛之日,當東方第一縷曙光照射到大地之時即為佛像展開的最佳時辰,故展佛又稱曬佛。曬大佛,在每年農曆四,六月兩次法會時舉行,意思是為紀念釋迦牟尼誕生,成道,涅槃和彌勒出世及宗喀巴誕生、涅槃;通過曬佛讓信徒們瞻仰佛像,沐浴佛恩,並防佛像遭蛀。塔爾寺有“獅子吼”,“釋迦牟尼”,“宗喀巴”,“金剛薩埵”四種巨大的堆繡佛像,每次只曬一種,在寺院山坡上展曬。曬佛儀式非常隆重,觀眾極多,蔚為壯觀。

“曬大佛”當日清晨天不亮,塔爾寺的喇嘛們就要集中,做“曬大佛”前的各種準備,然後抬著巨大的佛像,沿著寺旁的山路,往山頂上走,然後將巨大的佛像(大唐卡),從山坡下一直鋪放至山腳,這時巨大的佛像就展現在來參觀的成千上萬名群眾面前。

“曬大佛”結束後,在塔爾寺內的廣場上就要舉行跳神,喇嘛們帶上各種的假面,跳起了各種宗教舞蹈。在跳神的同時,喇嘛還要念經祈禱、演藏戲,這是寺廟一年一度表演宗教藝術的舞臺。


小編是本地司導,提供旅遊包車服務,青海地域遼闊景點之間距離較遠,來旅行最好的方式就是包車自由行,如果你有空來青海,歡迎和小編諮詢聯繫,無論是包車或者西北旅遊線路諮詢;小編樂意為每一位元來青海的遊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