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疆旅遊自由行系列推薦:相約“克爾堿”···體會“秋葉靜美”

輕休閒 輕徒步

很多喜歡戶外運動的朋友都願意選擇一些沒人常去的地方,那裡沒有繁華的商業氣氛,沒有喧囂的人聲鼎沸,小編給大家推薦一個適合自由行的徒步線路。

克爾堿,又叫庫加依,是維吾爾語“庫爾加依”的變音,意為“綠地”,主要指鎮政府周圍的一片濕地。

克爾堿鎮成立於1984年,位於托克遜縣西北,距縣城50公里,北鄰烏魯木齊縣托裡鄉及達阪城區,南疆鐵路從轄區內通過。鎮政府駐地克爾堿村海拔700米,轄克爾堿村、通溝村、英阿瓦提村3個村民委員會。轄區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絕大部分為戈壁荒山。

降水量少,年均降水量6.3毫升,屬於暖溫帶荒漠氣候,

主要特點是: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夏季涼爽宜人,風多風大,幹熱風嚴重,八級以上大風多為西北風。冬暖夏涼,獨特的氣候條件很適宜發展馬鹿、土雞、等特種養殖。降水量少,蒸發強烈,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

1、紅河谷:又叫紅山溝,從紅山橋到巴依託海的白楊河峽谷內,由黑色第四紀沉積物覆蓋第三紀紅色泥岩,河水切割形成峽谷,蜿蜒十幾公里,壁陡如削,紅黑分明。

河谷內原有一個村,叫艾格日村,也叫紅山村,1996年7月托克遜縣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該村被整體沖毀,1700畝農田被洪水沖走1000多畝,所有農田絕收,民房絕大部分被沖毀,村集體和大部分農民的機械、生產工具被走。洪水過後,為徹底擺脫該村長期受洪水的威脅和解決農民貧困問題,經托克遜縣研究並徵求村民意見,決定將該村移民搬遷到新址,並更改村名為英阿瓦提村。
1997年,自治區將英阿瓦提村定為自治區級貧困村。英阿瓦提村位於吐魯番市至托克遜縣公路南北兩側,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4公里,總面積10平方公里。

2、雅丹地貌:位於克爾堿鎮境內,東南距托克遜縣城28公里,有鄉鎮級公路通過。同紅河谷後半段並排,平均海拔400米。雅丹地貌遊覽區的主體是沉積於寬展河谷的黃土狀的一種特殊造型,由5000個黃土丘組成,沿西北—東南呈帶狀分佈,

延伸約為5公里,寬度300—600米。旅遊區內單個丘峰長10—50米,寬3—5米,高5—20米。雅丹峰丘群外觀呈土黃色,錯落有致,遠望如一支排列有序、整裝待發的艦隊,場面宏大,十分壯觀。與其他地區的雅丹地貌相比,地貌土丘分佈密集險峻,造型怪異,虛實互補,變化莫測,充滿無限的神秘感和巨大的誘惑力。每當大風吹起時,土丘之間發出嗚嗚聲響,如鬼哭狼嚎,陰森恐怖,素有“魔鬼城”之稱。

3、盤吉爾怪石林:位於克爾堿鎮境內,東南距托克遜縣城55公里,距離克爾堿鎮約10公里,有鄉鎮級公路到達。地理座標為東經88°11′42″,北緯43°07′43″。這座山稱做盤吉爾塔格山,維吾爾語的意思千瘡百孔的山。山頂平均海拔1200米。盤吉爾塔格山地質構造複雜,經過千百年雨溶風蝕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火成岩風蝕地貌,這種地貌也是我國惟一的一處火成岩風蝕地貌,就是說這種地貌只有在托克遜才能看的到。占地面積約為8平方公里,盤吉爾塔格山怪石林立,有海豹觀海、蒼鷹俯視、蟒蛇探花、群養望月等各種動物,栩栩如生。另外還可以看到中國地形圖等形狀,造型之美,使人浮想聯翩,趣味無窮。

4、克爾堿岩畫:位於克爾堿境內,東南距鎮政府5公里,有公路可達。岩畫散佈在克爾堿溝兩岸,東岸岩畫雕刻於零星散佈的砂岩上,主要內容為羊群和牧羊人,約三到四處。西岸岩畫為岩畫主體,分為兩處:岩畫有21副,面積為28.05平方米,主要內容為人、鹿、狗、駱駝、羊和狩獵及放牧等場面。

5.石刻水系圖:內容為廣布的泉眼及38條長短各為2—4米的水流,蓄水池構成了一個完整水系圖。據專家考證水系圖完成於西元3世紀,為世界首次發現。它是現代地圖的原始標本。在牧區所有的岩畫,大多刻畫的是一些動物的形狀,複雜一些的岩畫有描繪動物嬉戲的場面或是獵人狩獵的場面,而這樣詳細描繪古代水系分佈的岩畫屬世界首次發現。並且巧妙的利用岩石本身的地形和坡度來刻畫河流的走向,圖上刻有泉眼、水池、河道等圖案,給人一種逼真的視覺的效果。

大美無疆 自在新疆

敬請關注 新疆旅遊 精彩內容 不容錯過東南距托克遜縣城55公里,距離克爾堿鎮約10公里,有鄉鎮級公路到達。地理座標為東經88°11′42″,北緯43°07′43″。這座山稱做盤吉爾塔格山,維吾爾語的意思千瘡百孔的山。山頂平均海拔1200米。盤吉爾塔格山地質構造複雜,經過千百年雨溶風蝕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火成岩風蝕地貌,這種地貌也是我國惟一的一處火成岩風蝕地貌,就是說這種地貌只有在托克遜才能看的到。占地面積約為8平方公里,盤吉爾塔格山怪石林立,有海豹觀海、蒼鷹俯視、蟒蛇探花、群養望月等各種動物,栩栩如生。另外還可以看到中國地形圖等形狀,造型之美,使人浮想聯翩,趣味無窮。

4、克爾堿岩畫:位於克爾堿境內,東南距鎮政府5公里,有公路可達。岩畫散佈在克爾堿溝兩岸,東岸岩畫雕刻於零星散佈的砂岩上,主要內容為羊群和牧羊人,約三到四處。西岸岩畫為岩畫主體,分為兩處:岩畫有21副,面積為28.05平方米,主要內容為人、鹿、狗、駱駝、羊和狩獵及放牧等場面。

5.石刻水系圖:內容為廣布的泉眼及38條長短各為2—4米的水流,蓄水池構成了一個完整水系圖。據專家考證水系圖完成於西元3世紀,為世界首次發現。它是現代地圖的原始標本。在牧區所有的岩畫,大多刻畫的是一些動物的形狀,複雜一些的岩畫有描繪動物嬉戲的場面或是獵人狩獵的場面,而這樣詳細描繪古代水系分佈的岩畫屬世界首次發現。並且巧妙的利用岩石本身的地形和坡度來刻畫河流的走向,圖上刻有泉眼、水池、河道等圖案,給人一種逼真的視覺的效果。

大美無疆 自在新疆

敬請關注 新疆旅遊 精彩內容 不容錯過